新时期下江苏音乐类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14王科灵
王科灵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古老文化和艺术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重新焕发生机。在此基础上,非遗需要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核心要义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形成较为稳定的传承机制。以前,社会各界对待非遗主要以抢救和保护为主,等于为非遗输血,但是并未形成非遗自身的造血机制,一旦外部的帮助不及时,非遗的生命力就会终结。所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减少非遗对外界的依赖,尽可能实现相对独立的发展,呈现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当代人要对非遗进行丰富、扩展和创造。在继承非遗的同时,当代人也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待非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当代人也同样是过客,对后人来说也同样是前人。所以当代人不能仅仅继承非遗,还要对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遗本体更加丰富,给后世留下更为丰厚的文化财产。反之,如果仅仅只继承非遗,那么后世所面对的仍然是已有的,当代人的贡献也无从谈起。所以,可持续发展既符合非遗发展现实需要,也是当代人文化责任和使命所在。
二、江苏音乐类非遗概述
江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丰富。早在2006 年,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榜上有名的就多达十余项,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无所不包。其中,民歌包含号子、山歌、小调等,《茉莉花》《紫竹调》等广为流传;说唱音乐包含苏州弹词、无锡评曲、徐州琴书等;戏曲音乐包含昆剧、淮剧、越剧等;民间器乐包含十番锣鼓、丝竹乐、吹打乐等。很多音乐项目都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而且迎来了复苏。下一步,要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为其注入不竭的生命力。
三、新时期下江苏音乐类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构建文化符号
地域性是非遗重要特点之一,江苏音乐类非遗也不例外,其从本质上来说,是本地自然、历史、社会、风俗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在明确了这一点后,则要将其构建为一种文化符号,起到传承和指代的作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首先,要唤醒本土文化意识。本土文化意识指本地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关切与维护。江苏音乐类非遗千百年的传承,始终都以江苏本土为主。所以本地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本地人都漠不关心,其传承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很多民歌、民间器乐等已经迎来了复苏,很多老艺人又重新回到了创作和表演队伍中来,一些年轻人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很多项目被列入了各级非遗,更是让当地人感到骄傲与自豪。所以要继续在当地营造良好的氛围,唤醒本地人的文化记忆和热情,让走进非遗成为一种时代新风尚,这正是江苏音乐类非遗发展的源头所在。其次,要展示本土文化特色。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产业化发展,客观上形成了竞争的局面。只有特色充分彰显,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相比,江苏音乐类非遗具有审美性和功利性兼具、多类传统艺术有机融合的特点,这正是下一步需要着重宣传和推广的。遍布江苏全省的民歌《茉莉花》《紫竹调》《绣荷包》等,都以结构精巧和旋律动听而著称,正是江苏传统音乐审美追求的代表。只有彰显特色,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推动人才培养
非遗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最核心的要素,那便是“人”。没有了创造者、参与者和欣赏者,非遗的存在和传承自然无从谈起。新时期下,在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掌握非遗技艺和知识,了解和喜欢非遗的“人”,仍然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事实也充分说明,很多非遗之所以遇到传承困难,甚至濒临失传,就是因为“人”的因素的缺失。所以要把加快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遗走进地方高校的成果最为迅速显著。一方面,高校本身便有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责;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院系的师生,普遍具有音乐、美术、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传承和发展非遗的最佳人选。以江苏省的民歌、丝竹乐为例,其完全可以走进各地市高校。在实施形式上,可以采用主题课程的形式开展,系统讲述某一种民歌或器乐的起源、发展、特点等,并使学生熟练演唱和演奏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比如,鼓励学生对一些民歌、民间器乐等进行改编,到非遗发源地进行采风等。在师资配备上,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或担任专职教师,或举办讲座和演出等。在艺术实践上,应鼓励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非遗的活动,如专场演出、田野采风、课题申报等。通过非遗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充分了解地方音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他们今后就业。“此外,地方文化部门及院团也可为相关优秀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推进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多方合力,从根本上缓解非遗人才培养的难题。
(三)注重产业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深刻指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再生产。”他一语道出了文化发展的真谛,这也同样是诸多非遗传承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所以,新时期下,应努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为非遗提供更多的再生产支持,使其摆脱对外界输血的依赖,真正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结合江苏音乐类非遗的实际来看,产业化发展道路也是多样化的。如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是当代文化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江苏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正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以古筝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为例,两者分别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旅游文化。当下,在苏州、扬州的一些园林内,有专人常年进行古筝演奏。游客可以一边游览园林,一边品茗欣赏古筝演奏。这种游览形式受到了普遍好评。在此基础上,可以打造园林实景演出、古筝文化产业园等,使之成为一条新的旅游线路。扬州市在这个发展方向上走在了江苏省前列。2018 年12 月15 日,扬州琴筝文化产业园正式揭牌。扬州作为琴筝之乡,有二百多家琴筝制造企业。中国乐器行业二十强中扬州就占据了三家。在此基础上,扬州市政府引入多方力量,建设了集研发、生产、展销、培训、演艺、主题游和电子商务等于一体,国内一流的琴筝产业高地,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新景点,文旅融合已初见成效。又如音乐培训产业。江苏传统器乐文化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二胡、古筝、古琴、唢呐等,均被列入了省、市非遗名录中。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些古老乐器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学习需求。特别是成年学习者,更是一个亟待扩展的新市场。对此,社区、音乐培训机构等多方可以合作,为更多人提供学习机会,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传统器乐文化普及和传播,实现多方共赢。产业化发展既符合江苏音乐类非遗实际状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四)加快普及宣传
江苏音乐类非遗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冷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适应问题,即这些古老文化没有与新的文化语境相适应,没有与当代人的审美趋同。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普及和宣传的缺失。没有人关注和了解非遗,自然也难以产生共鸣。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非遗宣传和普及迎来了新形式、新机遇。这可以有力推动非遗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江苏音乐类非遗大数据库。新媒体时代下,电子数据大行其道,只有将传统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制作为电子数据,才能拥有一张新媒体世界的通行证。然后在此基础上建设江苏音乐类非遗大数据库,面向公众开放,便于对音乐类非遗进行各种形式运用和创造。其次,建设专项宣传渠道。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终端才是人们接受信息最常用的形式。特别是小小的智能手机,正是传播江苏音乐类非遗的大舞台。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非遗专项APP 等,长期、系统推送各类信息,充分利用当代人的碎片化时间,拉近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再次,开展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之一。其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可以让观众获得参与感。江苏音乐类非遗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播活动。比如北京、广州等地,已经试水了非遗众筹直播,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欣赏的曲目,而演员则根据需要进行表演,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只有树立起传播意识,提高传播效率,扩展传播范围,才能真正让非遗来到当代人的身边,为当代人喜闻乐见。
综上所述,“中国空前的非遗保护运动的开展,其影响力几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非遗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于现实需要,对非遗一直以抢救和保护为主。近年来,在抢救和保护已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则要思考如何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使其不仅在当代喜闻乐见,更可以永续传承下去。本文基于此,以江苏音乐类非遗为例,就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需要,更是当代人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