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淮剧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1-11-14王士廷
■王士廷
淮剧,作为江苏省三大重点保护剧种,近年来随着淮剧艺术创作的繁荣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那充满浓郁地域特色与风情的淮剧曲调更是朗朗上口,成为淮剧故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伴随戏剧艺术的演出和传播,淮剧曲调中的不少经典唱段更是风靡一时,脍炙人口。在长期历史的演变中,淮剧的音乐基本形成了特定的调式,主要有《拉调》《淮调》《自由调》这三大主调,还有一些与里下河地区民间小调为旋律的一些曲调,由此构成淮剧丰富多采的唱腔音乐。在演出中也由于一些知名演员与作曲家的联袂合作,根据自身的条件与舞台实践,相继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流派,更加丰富了淮剧唱腔艺术。如今随着一台台优秀淮剧剧目的上演,那优美曲调也正以其质朴敦厚、亦俗亦雅的艺术风格和本色多元的艺术特色,成为淮剧爱好者的追捧,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一、淮剧曲调的形成
淮剧音乐起初起源于民间,被称为“门叹词”,亦说是一些逃荒的难民拿着碗与瓢,到人家门口为讨得一口饭吃而诉说苦情,边说边唱,这也是淮剧中最为擅长的音乐,人们最为欣赏的淮悲调式的演唱,淮悲调式是淮剧鲜明的音乐风貌。
淮剧的历史之初是原由江淮傩腔(香火戏)、民间俚曲、徽、京音调几方面元素形成的。因语言和所处区域的差异,一直有“东路”唱“下河调”,“西路”咏“淮蹦子”这两大地域流派。而当这两种腔调渐趋合流以后,流传于里下河地区的乡土淮剧逐渐向城市发展,一度时期又出现了南派(上海)风行“自由调”,北派(江苏)崇尚“老拉调”的分庭局面,呈现出具有不同审美指向的两种艺术样式。总之与所有戏曲一样,在历史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淮剧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更适合当地人民欣赏与认可的音乐,并在发展中得到充实与提升。
二、主要曲调的演变
淮调是淮剧曲调中的主体调式。淮调,顾名思义,诞生于两淮地区,此调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遗风,不少还夹带着民间放焰口、做道士的念唱行腔,虽然有点粗俗,但也不失民间乡土的光泽。相比之下淮调唱腔高亢,节奏较快,擅长抒发情感和营造悲剧的气氛,是淮剧曲调中的基本主调。
拉调是淮剧曲调中的基本旋律。“拉调”处于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调性雅淡清逸,旋律清越悠长,富于韵味,轻盈舒美。演唱中适合表演人物的多重性格内涵,总体上其声腔趋于细腻、婉转,也是各淮剧演出的主要唱腔旋律的设计。
“自由调”体现柔婉与清新特色。主要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也是乡野剧团走进都市后淮剧艺人的一大发明创造。因为调式舒展、音域扩宽、行腔自由,故而取名为“自由调”。“自由调”深含更多柔婉和流畅的音调,聆听自由调式,它呈现的是旋律线条宽广悠扬,声态柔美富有动感。其色彩多有欢快、清新、华丽的暖色调。“自由调”具有戏剧性、歌唱性的特点,充满清新明净的美质,它与“淮调”、“拉调”共同构成淮剧音乐的三大声腔系统,在目前的淮剧演出中,“自由调”在三大主调中,因其表现力更为丰富,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表现力也极宽泛,所以其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也最大,如今各个剧目的演唱中,自由调演唱的曲调可说是比比皆是,变化多姿。从20 年代趋于定型的“自由调”后,加上演员特有的个人风格,淮剧的曲调又开始走向更为细化和分层的局面。后来又有广爱观众喜爱的隶属于“自由调”腔系的“大悲调”和“马派自由调”。
“大悲调”有着特有的音乐美感。大悲调丰富了旋律的美感。尤其是前奏的引子可说是酣畅淋漓、脍炙人口,一大段前奏音乐一下子就把人的情绪融入剧情之中,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聆听大悲调,那整个唱腔都以缓慢的速度和平衡而细腻的方式加以展现,洋溢着甜美的气质。当代淮剧名家梁伟平、陈澄、陈明矿和陈红等,在他们所主演的《千古韩非》《太阳花》《祥林嫂》《送你过江》等剧中,无不以一曲感情色彩浓重的“大悲调”,而取得思想与艺术双重意义上的审美效应。梅花奖得主陈澄在《祥林嫂》演唱中的一段核心唱段“天问”,就将大悲调调式演唱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一声声拷问苍天的不公,那一句句苦情的诉说,那是心在滴血的追问,那是对苍天不公的控诉,字里行间,伴随声声抽泣,演唱扣人心弦,它深化的艺术的主题,增添了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在现代淮剧演唱中,大悲调的创作设计,现在都已成为不少淮剧演唱中被引用最多的一首核心曲牌,不少淮剧观众也对这一声腔寄托希冀与美感。人们可一边欣赏剧情,一方面陶醉于优美唱调的旋律之中,的确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君不见,一出好戏如有优秀演员倾情演唱,当大悲调旋律响起,观众往往是沉醉其中而优哉自乐,别有一番情趣。在淮剧之乡的盐城,每当国家一级演员陈澄演唱到大悲调时,可以说观众是屏耳聆听,深深为之陶醉,更有听众是台上唱,台下和,如醉如痴,击掌叫好,一曲唱毕,自然是赢得如潮的掌声,可见优美的戏曲音乐与优秀演员带来的隽永魅力。
马派自由调”则是由原生“自由调”的变体。“马派自由调”在音域上最大的特色就是那以七度大跳、上下挑滑、切分音型与变换拍子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唱腔,虽然十分奇特,但有着不一样的抒情美、旋律美。这一曲调的衍生,具有传统性与时代性相交融的优点,故为观众喜爱。“马派自由调”当初由上淮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首创,在上海淮剧团风行,后来得到江苏淮剧界同行的普遍喜爱,这种风格的唱腔和唱法亦被观众广为共同认可,且成为一个稳定的形态之后,如今已成为淮剧音乐一种新的表现风格。
三、淮剧音乐的发展
如今,随着文化影响力的广泛传播,因地域文化特点在淮剧音乐界也滋生出人们口中所说的淮剧中出现的南路、东路、西路三个流派,构成了三足鼎立的生态格局,但这其中淮剧作曲家的加盟,是淮剧音乐走向的重要基础。当然由于现今淮剧创作同样也讲究走大制作、找名家之路,为的是能让淮剧进一步走出去,淮剧的作曲家同样四处流动,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实际上已经相互交融。国家一级作曲、现盐城藉的作曲家王苏军既是淮剧《奇婚记》《太阳花》《小镇》的作曲,他的身上打下盐城淮剧的烙印,但近期他又为宝应淮剧团创作淮剧《浪起宝应湖》,盐城的淮剧音乐同样走进西路淮剧之地;同样出生于泰州的国家一级作曲家赵震方,他为涟水县淮剧团作曲,为盐城的江苏省淮剧团作曲,你能说出手的音乐是东路还是西路,总之戏曲音乐的共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件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创作可喜现象。
今天,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视野也更为开阔,音乐与戏曲的结合呈现崭新的局面。淮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其音乐与现代地方民间音乐,与歌舞演唱结合,正在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如盐城的作曲家王苏军,这位出生于陕西,成长于苏北盐城,长期在歌舞剧团、淮剧团担任作曲、从事演奏,再到走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艺术家,他的淮剧音乐已经融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地。听他的淮剧,亦歌亦淮,淮韵浓郁,曲调纯正,长吟直抒,动人心弦。那如歌如诉的旋律中又带有歌咏长调的声调,将由他作曲的淮剧引向新的欣赏领域,因而更受现代人特别是年青人的喜爱,这也由此形成了作曲家特有的艺术风格与底蕴,君不见当年淮剧《太阳花》的引曲,“太阳花,花太阳,年年岁岁花辉煌”,淮剧《小镇》的主题歌是那样的受到青睐,广为传唱,就是淮剧音乐创新发展带来的魅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形成一风格。淮剧中三路不同特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三者区域内多个剧团的群体风格。它们皆因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和手段,生成它独立的审美意义。在推动艺术繁荣的今天,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的背景上,注重淮剧原有音乐曲调风格,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剧情、表演方式,剧目呈现等综合艺术要求,为更好地发挥淮剧曲调的作用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