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戏曲传播内容探究

2022-01-09王珊

剧影月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戏曲思政课程

■王珊

戏曲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涤荡中几度兴衰浮沉,至今却依旧焕发生机与活力,历经千载的中国戏曲积累了繁多的剧种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取向。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篇章,凝练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气节、道德理念和价值标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之不尽的源泉。戏曲育人之说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反响最为强烈,1905年,以周孝怀为首成立的戏曲改良公会就提出了“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口号,明确把戏曲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当时戏曲的改良对于民间民智的启迪确实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这说明戏曲育人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而且效果是显著的。当今的高职院校的戏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戏曲中的思政元素,把握戏曲在高职院校传播内容的正确方向,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的戏曲文化大力弘扬传承,有效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一、戏曲鉴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然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自2016 年12 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以上文件处处呼唤高校的各门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育人、树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课程美育与德育共助育人的内在需要

2020年10月15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通过美的教育纯洁道德、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力。“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从文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精神中可以看出美育与德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平铺直叙的大道理类似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是肤浅的,如果通过戏曲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彩的表演技术提升感知、加强理解、润化心灵,效果将比宣讲道理更加明显。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以上提到的关于美育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职业教育中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问题,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实践性较高的人才,那么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应强化实践,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要有高精尖的技术也应当具有高品质的审美素养,《戏曲鉴赏》课程正是一门具有双重属性的课程,既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又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实践的课程。

二、戏曲鉴赏课程思政内容的归类

中国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它一直绵延不绝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戏曲形成于北宋,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形成,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相对落后,老幼妇孺通过观看戏曲便明白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戏曲的改良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觉醒紧密相连,通过戏曲界进步人士的艰苦努力创作而来的剧作,教师加以甄选,以此启迪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体现传统美德文化内容的作品

中华传统美德讲求做人应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行事应有“温良恭俭让”的基本意识和“忠孝廉耻勇”的高尚品格,它们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很多地方剧种,尤其是京剧在剧情内容选择上是非常讲究的,多以平民百姓所熟知并认同的讲史演义为主,这些讲史演义历经时间的淘沙和民间百姓的质疑,有一定的公认道德标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如京剧《定军山》《杨门女将》、昆曲《琵琶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代表作。

京剧《定军山》歌颂的是老黄忠的老当益壮,虽已年老,但心雄万夫,勇于上战杀敌;教师在鉴赏此剧时,应先解读反映黄忠勇猛的经典唱词,只有熟悉了唱词,理解了词意,学生才能深入地体会黄忠老当益壮勇于担当的精神。例如经典唱词“末将年迈勇,血气贯长虹,杀人如削土,跨马走西东,两膀千斤力,能开铁胎弓,若论交锋事,还算老黄忠”、“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这些经典唱词无不反映了黄忠的勇猛果断;理解了词意之后,教师进一步教唱,学生在唱腔音乐的韵味和节奏的顿挫中体验老黄忠的英勇之势。

京剧《杨门女将》是一部反映女性英雄形象的剧作,大胆地表达了广大女性在社会上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剧作主要讲述了杨家五代忠心保宋的故事,宋仁宗年间,西夏王举兵犯宋,杨宗保率兵抗敌中箭身亡,朝廷主张割地求和,佘太君慷慨驳斥,率领杨门女将抗敌救国。此剧富有一种宏伟悲壮的艺术色彩,鉴赏此剧能让学生感受到杨家将的忠孝与勇敢。

昆曲《琵琶记》中赵五娘是一个温柔贤惠、勤俭持家、孝顺公婆的典型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形象,赵五娘具有的这些优点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传统美德,但也要看到赵五娘奴性的一面,缺乏自主意识,只知道顺从,不知道反抗。在鉴赏此剧时,教师应分两方面进行讲解,精华的一面和糟粕的一面需要讲清楚,正确引导学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二)体现革命文化内容的作品

革命文化也称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主要指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时期,戏曲常常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梁启超、陈独秀、蔡元培以及各地方的政务要员也积极倡导戏曲改良,提倡创作积极有益的剧本,强调剧场是“大学堂”,演员是“大教师”。这一时期的剧目大多用于启蒙民众的思想和振奋民众的精神,通过剧作中人物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价值取向来感染中国人民。戏曲中有大量反映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剧作,通过对英雄儿女故事的了解,学生更加深知今日幸福之不易,当加倍珍惜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继而努力奋斗、守正创新。这一时期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有京剧《西安事变》《智取威虎山》、黄梅戏《党的女儿》等。

京剧《西安事变》是一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剧目,它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创作的一部现代京剧。在此剧中我们看到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情,他们不畏兵谏之罪软禁蒋介石,主张大敌当前应先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不能先安内后攘外。虽然张学良最后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制裁,但他抗日救国的忠心日月可鉴。

黄梅戏《党的女儿》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开始长征,游击队隐藏入山,缺少盐粮坚守困难。由于叛徒马家辉的出卖,杜鹃坡的全体党员被捕遇难,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逃生后的田玉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奔马家辉,告诉他党内出现叛徒的消息,也暴露了自己生还的信息,马家辉一面设计逮捕田玉梅,一面设计圈套准备歼灭隐入深山的游击队。就在这四面楚歌的危急时刻,身为共产党员的桂英——马家辉的妻子为保护玉梅与马家辉同归于尽。后来田玉梅为保护游击队的安全和盐粮,慷慨救义。此剧歌颂了共产党员在险境中顽强斗争的故事,讴歌了共产党员田玉梅为了完成革命任务、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很多的唱词中也能反映出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宁愿为党死千回,绝不叛党半日生”、还有念白如“心中有信仰,耳畔有誓言,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无不鉴证了共产党员的赤胆红心。

京剧《智取威虎山》描写了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剿匪队,在东北牡丹江一带击破了奶头山之后,乘胜追击,侦察排长杨子荣乔装打扮为土匪混入威虎山,准备与剿匪队里应外合歼灭座山雕匪帮。故事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参谋长、排长杨子荣、小常宝等。在杨子荣的英雄形象塑造上最为经典,其唱腔音乐的塑造慷慨激昂,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如唱段《党给我英雄给我胆》、《打虎上山》等,无不刻画了杨子荣坚韧不拔的性格及无畏牺牲的精神。

以上列举之例子都是表现革命文化的教学资源,其中的唱段韵味浓厚,旋律流畅,朗朗上口,好学易记,流传广泛。教师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资源,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又能有效达到启迪学生心智,感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振奋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它的核心内容从三个层面阐述,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是个人行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戏曲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教师充分挖掘的重要资源,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感化学生,正确引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以下列举同一内容的代表作品不一一赘述,只列举一二,阐明观点。

1、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剧作

现代京剧《鉴证》是反映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剧作,此剧围绕光绪皇帝的死因展开,从光绪帝死前的10天进行切入,在这10天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立志于创新与改革的皇帝,一位打开国门看世界的皇帝,他力求变法、开设学堂、废除八股、效仿西方的先进思想,光绪皇帝的一腔强国之愿展现在观者面前,虽然光绪皇帝的改革被以慈禧为首的保皇派严重打压以失败告终,深知人命不由己的光绪皇帝最终空有一腔遗愿离开人世,但我们从唱词“不畏生,何惧死,未尽愿,来世圆”中看到了一个立志改革的君王形象,但他做出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国富民强的希望。选择这样的剧目作为戏曲鉴赏课程的内容,相信学生看了也会热血沸腾,会更加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剧作

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内容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戏曲剧目中有很多追求爱情自由题材的剧目,如昆曲《西厢记》;关于“平等”题材的剧目有豫剧《七品芝麻官》,关于“公正、法治”题材的剧目有昆曲《十五贯》,弘扬了公正、法治。

经典昆曲《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该剧描述了张君瑞和崔莺莺两位青年人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与家长阻拦的意志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反封建礼教禁锢而私下结合的自由爱情观。在当时那样一个没有自由爱情的年代里,王实甫能大胆呼吁自由爱情,实属伟大。该剧通过对爱情自由的呼唤,体现了人们对个人存在自由、意志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豫剧《七品芝麻官》是豫剧现代戏,是一部别具风采的清官戏,表演生动幽默,极具喜剧色彩,展现唐知县为民做主,不畏权贵,以理公断,斗倒权贵的故事。其中的经典唱词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幽默诙谐,具有观照当下的作用,如“无罪是诰命,犯罪是百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等,都体现了人民追求平等的意愿。

昆曲《十五贯》被称为是“一个剧目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优秀剧作,剧本根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进行改编,主要以熊友兰和苏戍娟的冤案为线索,常州府迂腐古板固执的过于执将熊友兰和苏戍娟二人屈打成招,判处死刑;苏州府况钟受命监斩二人,斩前梦见两野人各衔一鼠向他乞哀,况钟不免觉得疑虑重重,于是上奏请求复审,最终冤案昭雪。此剧批判了过于执断案的主观臆断和循规蹈矩,歌颂了况钟实事求是、公正判案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法治”的基本内容。

3、个人行为层面的价值观剧作

个人行为层面价值观的内容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一位公民若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民族必定团结,国家必定昌盛。反映个人行为层面价值观的代表剧作有现代京剧《出征前夜》、现代豫剧《焦裕禄》等。

京剧《出征前夜》共由三折组成,第一折《延婚》,写护士林静与护师王博因工作需要而将婚期一推再推,在得知武汉发生疫情后,二人不约而同,各自报名援汉,出发前夜互诉家国情怀,决定将武汉抗疫作为向自己婚期的献礼,极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第二折《辞亲》,写医生贾许报名支援武汉,出发前夜向母亲和弟弟辞行,并将女儿委托弟弟和弟妹照看。几年前,贾许为了抢救病人未能在父亲临终的床前尽孝,曾引起弟弟的不满,这次正值母亲身体欠安时前来辞行,更加重了弟弟的不满。贾许向弟弟深明大义。母亲作为医护工作者,曾抗击过“非典”,能够理解并坚决支持贾许的决定,弟弟也最终理解了哥哥。体现了贾许的爱国、敬业,也体现了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友善精神。第三折《饯行》,写医护人员李意与同为医护人员的丈夫浦宁满怀热血,一同报名援汉,爸妈表示支持并送年夜饭为李意夫妻饯行,在医院领导宣布的赴汉名单中却无李意,大家不得其解。医院领导遂向李意解释,之所以留下李意,是因为后方医院同样需要守护,前方后方都是为抗疫而奉献,李意茅塞顿开。体现了李意一家团结和睦、爱国敬业的情怀。

现代豫剧《焦裕禄》讲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治理三害的故事,初到兰考他亲眼看见人民受冻挨饿,吩咐部下请车站负责同志尽快为兰考的逃荒百姓提供热茶热水,一副亲民爱民的书记形象立刻展现在观众面前;看到兰考的百姓纷纷出逃,甚至在逃荒的路上晕倒,焦裕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声泪俱下,说出决心治好兰考的思路,“兰考人眼前穷,咱心气不低,为救急逃荒是权宜之计,咱有志气靠双手开出新局,春耕时我一定到各村去,盼你们平安出平安回,无病无疾;咱不靠天不靠地,靠我们自己救自己,除三害咱们要共甘苦发奋争气,不改变穷面貌,我决不把兰考离。”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决心吐露,表现了焦裕禄对百姓的精神鼓舞,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焦书记的拳拳诚意,不改穷面貌,我决不把兰考离,更加诠释了诚信的意义,加深了焦书记与百姓之间的真挚情谊。

以上剧作充分展现了戏曲与思政内容的融合,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与时俱进,教师要刻苦挖掘戏曲剧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戏曲鉴赏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戏曲思政内容的传播实现

(一)深化“课程思政”理论认识,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

线上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微信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多,主要得益于微信强大的功能,其融合了文字、语音、视频和图片的输入与输出,通过网络平台可迅速免费发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频率也非常高,加之微信具有移动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大大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借助微信平台进行戏曲思政内容的传播应该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依据微信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在“江苏海事人文学生工作”公众号上推送具有思政内容的戏曲文章,虽然起初推送的文章阅读量的不是特别大,但随着推送的文章越来越多,同学们对戏曲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阅读量也呈递增状态(如表1 所示,阅读量统计截止到2021 年5 月19 日),这种传播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便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和传播。

表1: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分析表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平台丰富了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了解和学习具有思政内容的戏曲兴趣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戏曲鉴赏课的课堂效果更加显著,促进具有思政内容的戏曲在高校内的有效实施。通过在微信平台上传关于具有思政内容的戏曲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进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碎片化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们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修养过硬、具有文化自信的技能人才。

(二)确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多元开展线下传播

探索了线上传播的有效途径,线下传播的主战场还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传播渠道,线上传播可以放在线下传播的前面,起到热身的作用,在第一课堂上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反复视听,教师范唱,学生学唱等环节,深入了解戏曲剧目的故事情节,体会其中的表情达意,让学生在演唱中得到启发,领会其中的深意。第二课堂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教师可以在校园内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与艺术团体进行沟通时,就明确要求,进入校园演出的剧目中必须具有思政元素,这样才能承上启下,一脉贯通。

四、结语

戏曲改良在二十世纪初社会改良的浪潮中曾翻起不小的波浪,有识之士想通过戏曲改良而改变社会,陈独秀、蔡元培等都参加或主持过戏曲改良运动,说明戏曲确实有改良社会的功效,功效的大小暂且不论,因为与运动的实施和人员的配合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戏曲鉴赏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挖掘归类,整理出大量劝励世俗、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剧目,作为二十一世纪推广和传播戏曲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结合新媒体资源共同推进戏曲鉴赏课程思政建设,将戏曲鉴赏课程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发挥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戏曲思政课程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戏曲从哪里来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