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绍曾
——一位用大爱抒写人生的声乐教授——读《谢绍曾纪念文集》后

2021-11-14张晗彪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谢先生上海音乐学院文集

张晗彪,陈 岭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近来读《谢绍曾纪念文集》一书,偶尔竟泪眼婆娑、感概万千。读完此书,思索良久,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解放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蔡元培、萧友梅、黄自、周淑安、应尚能等一代宗师,想到了他(她)们那种为开创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宏伟基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想到了他(她)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不计个人得失操劳过度以致于英年早逝(如萧友梅、黄自),想到了他(她)们为了中国音乐事业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栽培、爱生如子,想到了民国时期国立音专的老传统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的高洁和涵养……薪火相传、世代延续,似乎看到了伟岸挺拔的谢绍曾教授的光辉形象,我为谢绍曾教授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亦为他一生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所震撼。他不就是国立音专萧友梅、黄自等人的化身吗?在高校门门课程有思政、课课有特色,师德师风、立德树人需要大力提倡的当下,我们做到了像谢绍曾教授那样爱学生、爱音乐教育事业吗?躬身自问,至少我惭愧不已。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看一看,谢绍曾教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吧。

一、品德高洁、爱生如子,用大爱谱写人生

谢教授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名利之争。他不仅自己如此,还希望学生也能把名利看得淡些,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视如己出。1932年,谢先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音乐美术,1943年2月,谢绍曾先生开始任教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当时学校在青木关松林岗。在青木关时代,谢老师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修养好,思想开明,爱生如子,口碑极佳,“青木关松林岗第一学期声乐期未考正碰上天空飘雪,对我这个生长在南方的人真是感到十分新鲜与兴奋。我急不可待的,没等到考完主科我便跑到操场去堆雪人,打雪战。考完主科,谢先生便把我们这一群穷学生请去‘打牙祭’。这真是雪中送炭!给大家饱餐一顿,增加一些营养。但倒霉的我,因为在户外受寒而病倒在宿舍里……我只有跑下山找谢先生……谢先生总算帮我捡回这条命,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救命之恩是我一生难忘的!”谢绍曾先生胸怀大度、胸襟开阔、清清淡淡、清清白白、全力付出、不求回报,处处为着学生的前途着想而不是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1941年我考进重庆中训团音乐干部训练班第二期,当时有一百多名学员,我被分配到谢先生班上,在这半年余学习期间三次声乐考试,我均成绩优秀……第二期音干班结业后我当即留在高级组继续深造……这时他对我说:‘你到高级组可以换另一位声乐教师,我可能离开这里了。’当时我信以为真。就换另一位教高级组的老师班上,果然又有较大的进步,还参加不少次独唱演出,而谢绍曾并没离开,由此我深深感到他是爱护我而谦让。这在音乐院校老师竞选高材生来教,是多么罕见的谦让精神。”类似例子还有,1949年,上海解放后,贺绿汀同志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执掌上海音乐学院教务长的谢绍曾先生聘请了由法国留学回来的周小燕老师担任声乐系主任。“谢老师认为我的声音更适合周先生教我,因此他主动的将我送到周先生班上学习,这在当时是令我感到十分惊讶的事。同时也看出谢先生博大的胸怀……这样由主科老师送换学生的事在如今是很少见的,相反如果学生换了老师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造成彼此的不愉快。从他身上也使我学到这可贵的品质。在我的教学中也经常让学生向其他老师学习优点,提高声乐水平”。这两个主动让自己的优秀学生更换到其他老师门下的事例,在今天,我们能有几人做到呢?

谢先生不仅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上慷慨无私、虚怀若谷,更是对学生的生活疼爱有加。“先生非常喜欢我的嗓音,每个礼拜都给我‘开小灶’,一周上课三次。他得知我早晨从不吃早饭,就狠狠地批评了我。从此以后……每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先生上午授完课后,中午都会带我去西餐馆吃西餐。他经常说:‘中餐好吃,但中国人吃牛羊肉太少,所以营养价值不如西餐。唱歌是件很费体力的活,歌唱家必须多吃牛羊肉,多摄些营养,这样体力才跟得上。’。”谢先生在生活方面对学生关怀备至,简直是习以为常,“声乐系有一位同学得了一种慢性病,需要不断治疗,还需要大量的营养,但该同学当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谢老师得知后,经常在课后请她到家中吃饭,还不断的送她需要的营养品,几年如一日。”“在谢先生逝世的追悼会上,记得陈小群是哭得最伤心的学生,她离开上海乐团赴国外深造,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得奖,为此谢老师非常兴奋地骑着自行车到我家来报喜,他热诚对待学生们就像他对待自己的子女。”被誉为中国的复调大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资深教授陈铭志先生出生贫寒,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在谈到他一生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时,不禁回忆到:“六七十年前,我只身从河南信阳师范毕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上海音专时,他已经是学院的声乐教师兼教务长了。然而,他对我这样来自中原大地的穷学生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经常问寒问暖,关心我的学习和起居生活……今天我所有的成就,与谢老当年的关怀分不开,想起当年谢老对我的那份照顾,我仍感激涕零。”

众所周知,现在的音乐大学生一般都要在高考前进行专业受训,基本都是学生交一次费教师上一次课。谢先生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尤其关怀。“因为经济原因,此时我已准备放弃学习声乐了,我想如此好的老教授,学费一定很昂贵吧?!……上了几次课,先生却总也不提,直到有一天我战战兢兢不好意思地问先生:‘学费是多少啊?’我想,我虽然困难,但学费是不能不付的。‘不要学费,不要那么俗气,把歌学好就行了。’……,整整三年里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的教学,先生没收一分学费,辛勤的耕耘,教一个素不相识,非亲非故的学生。”以上事例,足可以看出,谢先生完全把学生视如己出,对学生的那种关爱,尤其对贫困学生的慷慨解囊,那种舔犊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二、身居要职、平易近人,行政教学双肩挑

谢绍曾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知道怎样尊重教师、团结教师,从不任人唯亲,并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来办好学院。他为人正派,讲真话。他生活朴素,从不追求名利。他待人热情,诚恳,对老一辈教师敬重,对年轻一辈教师鼓励、支持。他谈吐幽默,满腹经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高修养。他对声乐艺术钻研孜孜不倦。“这里充满着团结真情、无私、欢乐、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气氛。这是老音专的精神,也是老上音的精神。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都有决心办好上海音乐学院。”谢先生不追求名利、不贪图享受。负起教务主任的重任,将一生全心全意地贡献给了声乐事业,实实在在地忘我地工作着,他为人正直,心地坦荡,热爱学校。“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高大的,令人崇敬的,我们将永远地怀念他,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正是这样一位行政、教学双肩挑的教授,也许更能体会到一线教师的艰辛和不易,所以他尊重知识、广揽人才,更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执掌上音教务职务达三十多年而赢得了如此美誉,足可见其非一般的领导才华。

三、赤胆忠心、满怀热诚,教学工作不知疲倦

他执着于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秉承上海国立老音专的优良传统,有萧友梅、黄自当年的遗风,视音乐教育事业如生命,他热爱教坛,喜欢教书育人,也非常热衷于业余教育,在上海音乐学院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他挤出时间操劳开办了业余音乐专修班。他不但自己上讲台讲课,还组织了不少有名的教授前往教学,培养了大批中小学音乐师资,为提高我国音乐师资的水平,他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其中还培养了不少优秀学员,这些学员成为了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王酩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在校内开创业余教育,还身体力行,亲自到各区县进行辅导授课,还不辞辛劳地到过不少省市去办班传授经验,多少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外地度过。谢先生晚年,仍不顾体弱多病,不安在家怡养天年,积极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活动,不图名、不图利,为培养教师和学生耗费心血,为声乐教育事业可谓不遗余力,他被大家公认为:培养声乐人才的一代宗师。”“先生毕生,以艺待人、以礼待人、以德服人、言传身教、循循善学不居功、不言老。虽年逾九旬,仍奋力执教,诲人不倦,并以此为乐。这正如孔子、孟子曾说的那样:‘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

四、辛勤耕耘、苦苦跋涉,教学结出累累硕果

谢先生教学热诚,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不断追求卓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治学严谨。授课一丝不苟,并能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声乐理念和歌唱技术更是非常超前。他热爱祖国,热爱党。一生奋斗,开拓进取,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严于律已,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和人格。“打好基础功,应循序渐进”,这是谢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他的教学非常有逻辑,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练声习题,曲目因学生水平进度合理选择有条不素,偶尔跨越是为了突破,因此跟先生上课的学生很少有闹嗓音疾病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谢老师不仅让学生知其一还要知其二三。他一生钻研、好学,懂得声乐物理生理医学,近代声乐流派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关于演唱中的声区统一,喉颈位置稳定,横膈膜作用,气息支持点,咽壁力量训练,头腔共鸣,声音的连贯,声音的强弱控制,语音的统一,谢老师不只是讲,而且用模型,实验录像,器官解剖标本、唱片,录像展示给学生要让学生搞明白,在当时音响还没有模拟,数字化设备的情况下,能这样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谢老师教过的学生数百名之多,其中有很多已是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大家对老师的严谨治学,学识渊博赞口不绝,在近九十岁时音协给他颁发了金钟奖,此乃当之无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培文回忆起他大学时代师从谢老师的学习经历时,更是对其赞不绝口,“谢老师对学生就如严父一般,一个音一个音都不轻易放过,到了极致的地步。我学得很高兴、很兴奋,以至于大冬天我一件件脱衣服,只剩下背心。他还常给我们做示范,老师的假声比我们这些三十出头的学生还好,我心里佩服极了。回顾过去,老师关于歌唱发声的技术水平确实极高,堪称世界水准。我惊异地感受到他关于音色、头腔喉部力量、气息管道的论述,完全符合当今世界声乐的先进潮流。他在二十年前就是这样要求的,但当时我们无法全部理解。现在能理解一些,但老师已远去他方。”谢先生就是这样为学生尽心尽力付出心血,在65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培养出许多蜚声歌坛的歌唱家。如郑兴丽、魏鸣泉、金有功、朱国易、晁浩建、吴培文等,其中葛毅、钱护壮、陈小群等曾先后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有的学生成长为国内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的领导干部:如原中央乐团副团长谢明、原东方歌舞团团长高志平、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叶素、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肖黎声等。

我们纪念谢绍曾,除了艺术思想和追求外,更重要的是弘扬他及许许多多老一辈声乐家的高尚品德和师德。因此,在文章最后,笔者思考到,我们的出版社尤其是音乐出版社要多出版这样的纪念文集,让大家知晓更多老一辈的已故音乐家那种高尚的师德师风,自觉以这些前辈音乐家为榜样,为中国音乐事业的更加蓬勃发展而不懈努力。

注释:

①关慧棠:《忘不了——恩师谢绍曾教授》,《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69页。

②晁浩建:《伴随一生的良师益友》,《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94页。

③胡婧舫:《深切的怀念与回忆》,《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191页。

④张利娟:《他用爱谱写了人生》,《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76页。

⑤王维倩:《纪念恩师》,《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115页。

⑥陆穗子:《回忆谢绍曾教授对音乐普及者的关怀》,《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166页。

⑦周碧珍:《深深怀念谢绍曾老师》,《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45页。

⑧陈铭志:《精神永存 事业永存——追忆谢绍曾先生》,《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25页。

⑨陈一鸣:《敬爱的恩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174页。

⑩温可铮:《怀念敬爱的谢绍曾教授》,《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26页。

⑪张仁清:《谢先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44页。

⑫常受宗:《怀念我们的老师和挚友》,《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2页。

⑬陈铭志:《精神永存 事业永存——追忆谢绍曾先生》,《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26页。

⑭朱少坤:《今世师表,风范常在》,《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57页。

⑮常留柱:《谢先生是我们敬重的良师益友》,《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47页。

⑯高志平:《永远的缅怀》,《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84页。

⑰吴培文:《永远的思念》,《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26页。

⑱《谢绍曾纪念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页。

猜你喜欢

谢先生上海音乐学院文集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熊铁基文集》出版
谢希德先生的魅力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郭汉城文集》简介
测字先生
“谁公开了我的举报信”不应成谜
吃旺旺雪饼运气没有旺 男子向多部门写信举报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