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的音乐形态与演奏技巧分析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三连音贝多芬乐章

张 锐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

作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比较经典的一首曲子,《月光》极具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作者复杂的创作情感和高超的音乐造诣,另一方面其在演奏上的精妙之处也能够为听众带来美好的体验。对这首曲子的音乐形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贝多芬古典音乐的魅力。

一、贝多芬与《月光》

(一)贝多芬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作为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在作曲、指挥和钢琴演奏等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其被称为“乐圣”。然而与其艺术道路上的辉煌不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当坎坷。在幼年时期,贝多芬开始跟随父亲进行音乐上的学习,并早早地在这方面显示出了超凡的艺术天赋,而后他成为海顿的学生,他的音乐作品也逐渐得到外界的认可与关注。贝多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也造就了他大胆追求艺术理想和坚持自我创作风格的特点,在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共和主义的影响下,他的作品也呈现出一定的革命性和悲壮性。

(二)《月光》的创作背景

《月光》这首著名的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与之相关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很多人第一次了解这首乐曲也是来源于这个故事。贝多芬在严重耳聋的情况下,偶然遇到了一个女学生并与之相恋,但是恋情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贝多芬的恋人朱丽叶塔很快爱上了他人,这使贝多芬的生活和创作都陷入了绝境。而这时,他偶然听到一个盲女在弹奏钢琴,这使他重新燃起了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并为这位盲女创作了《月光》。《月光》这个名字并不是贝多芬起的,而是多年后诗人路德维西在听到这首乐曲后有感而发,结合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的背景和盲女的故事定名为《月光》。

二、《月光》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第一乐章

《月光》的第一乐章是三个乐章中人们最熟悉的一个,一方面是由于这一章节的乐曲极具诗意,优美动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部分在整个奏鸣曲中最容易学习和弹奏,受到了很多初学者的青睐。在这一章节中,贝多芬改变了传统的多乐章规则,重点突出了幻想的风格。开始是四个序曲,具有鲜明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整首曲子的氛围奠定了基调,确定了音乐的节拍和调性。随后中音片段开始,整个乐章进入一种忧郁宁静的氛围,渲染着丰富的沉郁色彩;到了中间部的三连音,乐章的音调又开始上升,并呈现出一种曲折、蜿蜒的效果,使听者能够感觉到音乐中表达出来的不安情绪;在最后一段,音乐的整体氛围又趋于平静,让人仿佛置身于淡淡的月光之下,一切归于沉寂。这个乐章中,既包含了温柔如低语一般娓娓道来的情感,又仿佛置身于月光之下,笼罩在一片银色的寂静之中,极具诗情画意和浪漫风格,作者通过音乐的推进缓缓讲述着一个细腻的故事。这一段三连音始终贯穿着整个乐曲,一方面体现了朦胧沉静的忧思,另一方面又隐含着淡淡的忧伤,使整个旋律都围绕着情绪而起承转合。同时这一乐章也是即兴曲,贝多芬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使整个乐章在大小调之间自然流畅地转变,体现了其对古典音乐的开拓创新和极为精妙的艺术构想。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三个乐章中的过渡章,相比前后乐章显得更加柔美,这个乐章的主要旋律由两个乐段构成,结构层次非常鲜明。前面一段的八个小节突出了这个乐章的主题思想,是这个乐章最核心的部分,而后面一段的八个小节则更加具有独创性。其中,贝多芬融入了多种不同的切分节奏,在一个短小的乐章中形成了与小步舞曲相似的灵活欢快的曲式,成功地形成了从第一乐章到第三乐章的过渡,既能够承接第一乐章的沉静忧郁,又能够引出第三乐章的汹涌激昂。这一乐章短小精悍,极具古典韵味,显得非常可爱灵动,乐章的两个部分共用同一个主题,伴奏旋律也是前后衔接的,能够塑造一种超乎自然的灵动之美,使第一乐章的悲伤情绪得到缓解。乐章中部的曲调采用双重音的形式进行交替呈现,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这种时而连续时而间断的变化也能够使整个主题的过渡和转变更加贴切。

(三)第三乐章

在整个乐曲的最后一章,虽然贝多芬并没有采用经典的回旋曲式,但是也对其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使整个乐章充满了戏剧性和华丽感,这也是整首曲子中最具情感和力量的一章,给人一种历经苦难后终于得到心灵上的解脱之感。整首曲子最重要,也是最高潮的部分就在这一章节,这一章节中贝多芬一层层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展露出来,并完美地与音乐结合,我们可以从这一乐章中品味到他一泻千里的情感和坚毅不屈的强大精神力量。整个乐章的旋律组合,仿佛狂风海浪一般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在音乐的表现上极具爆发力和力量感,随着音乐强度的逐渐上升,情感也越来越强烈,贝多芬对命运和音乐的坚定信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这一乐章之中。在再现部乐章的主部,贝多芬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从而实现副部旋律的加强和拓展,而当情感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却突然停止。到展开部,贝多芬又一次掀起戏剧性的高潮,乐曲旋律的起伏转变十分流畅。这些都展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超技艺和其非凡的表现力,即使是一些转折和过渡中也能够体现这一点。

三、《月光》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第一乐章

整个第一乐章在音乐风格上十分突出,贝多芬通过这一乐章的旋律,仿佛让人联想到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人在月光下独自思考的画面。画面的主人公曾经满含理想、意气风发,然而却被现实无情打击,只剩下绝望与痛苦。贝多芬利用沉静忧郁的音乐展现出了这种十分现实化的主观思想情感。这种音乐表现手法非常简单,乐曲一开始就采用了三连音,为整个乐章营造沉郁的音乐氛围,而后的四个小节则采用#G中音,在弹奏时要确保右手能够稳定地演奏出三连音伴奏,同时后面的16分音符的处理也要注重深沉情绪的呈现。B大调能够体现乐章的第二个主题,通过三连音实现第一主题到第二主题的过渡,使乐曲从沉静的中低音转向高音区,同时也体现了情感上的变化。

随后第一乐章进入到第三段,这一段对第一主题进行了比较安静的重现,#C小调后跟一个第二主题的变化乐式,从而实现了对第一主题的再次演绎。这一乐段的最后,呈现出一种平缓的过渡,由强到弱地转变,最后在近乎舒缓的音乐中到达尾声。在第一乐章的演奏中,首先要注意重音技巧的运用,恰当控制力度,通用二分音符沉重的音色引出整段旋律。其次要注意连音技巧的运用,在两种三连音中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采用四分之三拍的形式和D大调的三部曲式,这种曲式也被称为小快板。由于第二乐章是忧郁的第一乐章到激昂的第三乐章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因而曲子的旋律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流畅性,具有舒缓和优美的特点。在演奏时,应当仿佛置身于与恋人的回忆之中,蕴含充沛的情感,同时也注重表现自己由哀伤向抚慰的情感转变。有一些音乐评论家针对这一乐章进行评论,认为《月光》中只有这一段能够贴合主题,让人们真正实现对月光的想象。在贝多芬的心中,甜蜜的回忆与痛苦的当下反复交织,历经了第一乐章的沉郁痛苦,在这一乐章中情绪反而比较放松了,因此,演奏时也要体现这种稍事休息的轻快之感,使其能够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区分开来,更好地发挥其过渡作用,体现其独特的旋律色彩。第二乐章的演奏最重要的在于颤音和音阶的灵活运用。颤音技巧需要演奏者进行灵活的手指变化,高强度且流畅地进行变换,音阶技巧在这一乐章的结尾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现,需要通过对手指的控制来体现音乐的灵动性。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中,贝多芬采用四分之四的节拍和#C小调奏鸣曲,听上去慷慨激昂,如同战士走上战场即将冲锋陷阵一般。音乐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和力量感,从而能够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既能抒发作者自身的强烈情感,又能够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生活中的坎坷并没有使贝多芬感到消沉,而是使他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抗争命运从而在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第三乐章由两个主题和16分音符构成,两个主题之间具有比较鲜明的差异,进而在对比中体现出贝多芬在抗争命运的过程中内心的挣扎与痛苦。通过第一主题的表达彰显了彻头彻尾的冲击感,同时也在不断展现着贝多芬抗争命运的顽强精神和勇敢斗志。而通过第二主题的演绎,乐曲又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在顽强抗争命运后贝多芬依然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和信念,勇敢地拥抱未来。两个主题的呼应,使整个乐章极具特色和多元性,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和交叉又在激昂的音乐中达到了最终的统一,表现出贝多芬心灵上的平静。

四、结束语

毋庸置疑,《月光》中贝多芬进行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无论是第一乐章的忧郁沉静,还是第二乐章的轻快灵动,亦或是第三乐章的壮烈激昂,都体现了艺术创造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乐章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与情感的转变相得益彰。这首家喻户晓的杰作到今天仍然能够带给人们思考和启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鼓舞着人们勇于同命运进行抗争。

猜你喜欢

三连音贝多芬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识谱教学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