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反复”为剑,驰骋考场

2021-11-13陈洛丝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7期

陈洛丝

摘要:进入初三,如何把握时间,巧妙安排,提高备考效率是我们追求的。本文将从教学的基础入手,于“反复”中,力求落实,击破每个知识点,提高语文备考效率。

关键词:语文备考;反复;备考效率

一说到初三备考,那便是一场时间的赛跑。因为学生要学习的科目那么多,放在各科的时间有限。于是乎,如何提高备考效率便成了重要话题。可是经常在前线的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强调过的字词,强调过的知识点,订正过的错题,评讲过的题目,一次又一次,学生还是一样“一错再错”。

在教学探索中,个人觉得“反复”是一个很有指导性的词,正如心理学所说的:“学生的认知具有反复性”。为什么学生当时觉得能理解或掌握了的东西,下次还会忘记,甚至记得原来错误的样子,正是因为学生的认知具有反复性。而根据心理学上的遗忘时间间隔来看,如果在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的情况下,间隔的时间长了,遗忘率就越高。因此我们的初三语文备考,如何扎实把握基础,提高备考效率,在于做好“反复”的工作。

一、夯实基础:“角色互换”由学生反复修改,牢记每个字词

刚开始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在掌握中考必备古诗文方面,我跟大部分老师一样,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默,然后收上来亲自改。用做老师的态度,力求改得仔细,改得认真。见到错别字,一一帮学生圈出来,并要求学生订正,发现错得较多的字,并在全班再次提醒,还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一遍。后来发现,这样做还是有同学一错再错。

于是后来我改变了一下策略——“角色互换”:当我改到学生的默写有错别字时,不再帮他圈出来。而是有错别字的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对着原文纠错,或者求助同学纠错。总之,我不再把错别字直接告诉他,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错别字。学生修改后,再交给我检查,我再检查一遍,看看学生是否还有遗落的错别字。如果发现还有,再让学生回去找。就这样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直到引导学生找出他所默写古诗中的每一个错别字,并一一订正。

有一位男同学,语文成绩还算可以,在默写《关雎》的时候,把“窈窕”两字互换了,写成“窕窈”。而且关于这两个字提醒真的不止一次。曾记得也是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过。但是......于是发现他的错误后,我把他叫过来,他望了一眼很肯定地说:“老师是不是你弄错了?我的默写根本没有错别字!”还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我望着他着急的样子,提醒他,静下来,并拿出原文,让他对一遍。见他粗略地对了一遍,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错别字。我又告诉他,可以求助同学。这样下来,他才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到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默默地离开了,跟进来时肯定的样子决然不同。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在我们的备考中,或许就是应该像这样,让学生反复修改,让错的那个字,深入他的心,这样才能避免下一次再犯。而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待基础题,会越来越仔细。对我们的文字、文化也会多了一份敬意,心怀谦虚。

二、攻克阅读:同样的题目反复重做,掌握每个知识点

在攻克阅读知识点方面,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概括为:“一讲一练一改一评讲再重做”。讲是学生练题的辅助,改是评讲的基础,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改过之后,才能清楚地知道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最重要的环节是,在评讲的时候,只要求学生去理解,提高掌握程度。而不要求学生做笔记。讲解完,再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评讲的答题技巧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再把原来做的题目做一遍。之后,再收起来检查,如果有发现还有同学没有掌握,再找个别同学再讲解一次,之后再让那部分同学再做一遍,同样的一道题目,重复做,直到学生能把所讲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算完成。

在讲解文学类阅读——如何用描述性语言描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反复做,掌握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刚开始我把描述性语言及心理描写的要点讲完后,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训练。交上来之后发现学生写得依然五花八门。大部分还是用了概括性语言进行描写。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评讲的时候,再以他们不到点的答案跟标准答案进行了对比,找出答题点,之后再让学生把老师讲得要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在重做题目中,把内化的知识表达成文字。这样下来,全班几乎每位同学都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而在反复练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道题目,击破各个知识点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越来越强,运用能力也越来越强。

三、突破作文:评讲后反复重写,订正每个写作缺陷

对于作文,要做到订正学生的每个写作缺陷,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整个初三的作文教学要做到一个系统安排。一般来说,进入初三的第一篇作文是试水的,就当作是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之后就沿着学生的作文水平,系统安排初三整一年的作文训练,争取做到每次的作文训练都有训练点,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复重写,订正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缺陷。

比如,进入初三的第一篇作文,发现我班学生在叙述中严重详略不当。于是在下次作文选题中,就把详略作为训练点。而针对每个点都设置1到2篇的作文进行训练,每篇作文评讲后再次要求学生按照评讲的点,对自己的作文进行2次甚至是3次修改。确保都掌握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安排一次新的作文题目,对之前训练的作文点,进行巩固。

总之每次的作文都有训练点,而且在第一篇定义为解决问题的作文写完后,评讲加学生反复修改重写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各训练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就会以点带面,逐步好转起来,其中的相关技巧也会落到实处,实现各个击破。

其中在反复重写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刚开始接触九(4)班和九(6)班的时候,学生的作文普遍都是想到哪写到哪,对于文面的构思是很欠缺的。而后来在训练学生的作文构思方面的时候,普遍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来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基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于作文的重点,以及在叙述中采用递进式还是并列式都能较快反应过来。如,给学生一个题目“慢慢地,我懂了”,学生能较快地构思到:需要几个事例,这些事例该如何组合。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首古诗,一个知识点,一篇作文都需要反复几次,岂不是跟不上教学进度。可是我想说,如果老師一个劲地飞,而学生依然站在原地,那这一切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还不如在学生还没上道的时候,慢下来,一步一个脚印,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地落实,这样我们教多少,学生掌握多少,来得更实在。而且在我们反复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会被我们逐步开启,水平会逐步提升,到后面等学生上了道,反复的工作也就少了。“教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那么反复的工作则是为了减少反复的程序,从而提高备考效率。正所谓“花更少的时间,做最有效的事。”

参考文献:

[1]刘九泉,赵培辉,柯焕德,等.名师优秀论文集征[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社,2002.200-20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

[3]王晓庆.中学生网络写作问题初探[J].语文建设,2011年,第2期: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