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爸爸也会陪伴!
2021-11-13
近些年来,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了爸爸对孩子的陪伴意义重大。不过,想让爸爸尽快地进入陪伴状态,不仅爸爸要努力,妈妈的配合也很重要。
爸爸的大脑有变化
在近期的一项脑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在男性成为父亲,照料婴儿一段时间之后,大脑中构成“育儿网络”的两个脑区都被激活了,其中一个跟情绪有关,另一个与思维认知有关,并且育儿经历越多,这个部分也越活跃。所以那些认为爸爸天生就不会照顾孩子的说法并不正确。只要男性成为了爸爸,照料孩子的经历就能够开启他们大脑中的“育儿网络”。研究还发现,在孩子出生后,爸爸对孩子的哭声更为敏感,当听到孩子哭后,爸爸大脑中相应的神经元就产生了反应,一些脑区也更加活跃了,这种反应强度不亚于“母性本能”。原来,是孩子“重塑”了爸爸!
其实不仅是爸爸的大脑在发生变化,他的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在激素水平的影响下,新手爸爸非常希望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并且更喜欢投入地和孩子玩耍,而孩子的配合也进一步促进爸爸的激素分泌,从而有越来越多的父子时光。
爸爸的陪伴作用不可取代
在养育分工中,妈妈经常是给孩子更多生活上的照料,而爸爸则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爸爸和妈妈形成角色功能互补,从而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相比妈妈在与孩子互动中相对静态和保守,生怕孩子受伤,爸爸通常具备勇敢、坚强、独立、自信等特征,因此在陪伴中,更喜欢带领孩子进行探索,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也更注重孩子科学素养、运动能力等品质的提升,所以在养育中有独特的作用。
心理学上在评估爸爸对孩子的陪伴时,通常有3个重要的指标:(1)互动性,即爸爸在照顾孩子、与孩子一起活动时与孩子直接的接触;(2)可及性,即不管爸爸与孩子的互动是否发生,孩子都能够接触到爸爸,比如爸爸注意到孩子的需要,主动联系孩子;(3)责任心,即爸爸在确定需要照顾孩子、为孩子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所起到的作用。还没“达标”的爸爸们要加油了!
妈妈做好两件事,爸爸主动陪娃
协同教养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话题。研究者们认为,爸爸和妈妈共同参与孩子的教养,相互合作和支持,对孩子的成长是最为有利的。
化解“母亲守门员效应”
在协同教养研究中,“母亲守门员效应”是一个很有趣的提法,它指的是妈妈像守门员一样,牢牢地守住了养育孩子的大门,把想参与育儿的爸爸挡在了外面。很多妈妈听到这个说法,可能会觉得委屈,但是只要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评价爸爸做的事就知道了:你有没有经常嫌弃他笨手笨脚,非但没有帮上忙,还净帮倒忙?是不是严厉地批评过他不用心看孩子,把孩子磕着了?是不是嫌他和孩子玩得“没正形”,把孩子都带得不听话了?可见,很多时候,都是妈妈把“门”守得太死了,让爸爸放弃了“进攻”的想法。化解“守门员效应”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妈妈往旁边挪一挪,给爸爸留出“进球”的机会,并且多给爸爸鼓励,让爸爸在养育团队中越战越勇!
增进夫妻感情
很多研究也证明,夫妻情感会影響爸爸对养育的投入。所以妈妈如果想让爸爸多一些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不要再哀怨自己是“丧偶式育儿”,也不要一看到爸爸就一通抱怨,不如多给他一些关心和宽容,用温情赢得他的“反省”,适当时候用“示弱”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投入。夫妻感情和睦,其实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有利。
专家简介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