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的彼得
2021-11-13
美国作家艾兹拉-杰克-季兹的绘本《彼得的椅子》,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恐怕曾经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因为中国曾施行独生子女政策,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没有故事的主人公彼得的那种生活体验,因而也就难以感同身受。现在,很多家庭有了两个孩子,如果大宝正处于与彼得相近的年龄,那么,《彼得的椅子》这本绘本就成了非常及时而有用的作品。
我们先来看看《彼得的椅子》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彼得搭好了高高的的积木房子,却被小狗啪啦一声撞倒了。这时,妈妈说话了:“以后你可得小声点玩,别忠了,我们家里有个小宝宝呢。”彼得看到,妈妈正在小妹妹苏西的摇篮旁边,忙东忙西的。彼得注意列,自己的摇篮被漆成粉红色,给了小妹妹。彼得听到爸爸叫他,要他帮忙,把自己用过的蓝色的高脚椅也漆成粉红色给妹妹坐。彼得又发现,自己睡过的婴儿床也变成粉红色了。在离婴儿床不远的地方,彼得的小椅子摆在那儿,彼得大声喊了出来:“他们还没有油漆我的小椅子呢!”于是,彼得抓起小椅子,跑回房间,然后带着他的小椅子、玩具鳄鱼和卜时候的照片,以及小狗威利一起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之地,就是自家的房子前面。得把带出来的东西放好了,就决定坐在他的小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可是,彼得坐不进去——他太大了。这时,妈妈在窗口喊彼得回家吃午饭彼得虽然装作没听见,但还是回家了,只是他想了一个与妈妈坑捉迷藏的办法,给自己下了台阶。吃饭的时候,彼得坐在大人的椅子上,他对爸爸说:“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的,给苏西坐吧。”于是,吃完饭之后,他和爸爸一起动于给小椅子上漆。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彼得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可以称之为成长。成长是与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变化有关的。在这个故事的表面,我们并看不到彼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只能看到彼得在怎么说话,在如何行动,但如果去分析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就能说清楚彼得是如何实现成长的。
离家出走的动机:不是为了分离,而是为了确认!
彼得离家出走,显在的原因是妈妈顾不上照顾彼得,还不让彼得玩的时候出大声,彼得还看到,爸爸把自己的摇篮、婴儿床、高脚椅都漆成了粉红色,给小妹妹苏西用。但是隐含的原因,或者说深层的原因是彼得觉得,妈妈和爸爸只爱新来的小妹妹,不爱自己了。这一感受,在彼得的心里既是强烈的,也是真实的,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心理的真实,甚至真实到彼得连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都要带走。
这种心理感受,成为彼得离家出走的动机。从故事的文字内容和绘画提供的信息来看,彼得应该是一个年龄大约四五岁的孩子,他当然做不出真的离家出走的行为,他所谓的离家出走不过是一种反抗一他要让妈妈和爸爸知道,我生气了,我气坏了!彼得反抗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离家出走,要断绝与妈妈爸爸的亲子关系,相反,他是要夺回妈妈和爸爸对自己的爱。离家出走这一反抗行为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彼得想试探—下,或者说是想确认-下,妈妈和爸爸到底还爱不爱自己。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爱的确认是孩子成长的助力
彼得对失去妈妈爸爸的爱这一担心,是他成长中的一种危机。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的危机。这一危机的出现,是对妈妈爸爸的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彼得的椅子》这个故事里,大人面对这一危机的表现如何呢?
離家出走的彼得发现自己已经坐不进去小椅子了,自己长大了。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情节,它对彼得转变对妹妹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但是,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完成他的转变(成长),还需要另一样重要的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对,就是彼得想要确认的妈妈爸爸对自己的爱。在故事里,我们看到,在彼得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时,妈妈出现了。站在窗口的妈妈如果这样说:“哼,小彼得,你长本事了!还要离家出走?我可是做了好吃的,你别想回来吃了!”彼得一定会更加确认,爸爸妈妈真的只爱小妹妹苏西,不爱自己了。值得庆幸的是,彼得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小彼得,今天午餐有很特别的菜,你要不要回来,跟我们一块儿吃?”对彼得来说,这句话背后有他要确认的事——“很特别的菜”显然不是为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妹妹准备的,而是为自己准备的。妈妈说的不是“你给我回来吃午饭”这类命令的话,而是“你要不要回来,跟我们—块儿吃”,这明显是商量的口吻,也许在彼得听来,里面还有点央求的意思呢。彼得当然不能直接答应,那多没面子,他想了一个“好主意”——把鞋子脱下,放在窗帘底下,自己却躲在柜子后面,妈妈果然上当了。他用自己的智慧很好地化解尴尬,下了台阶。从彼得的妈妈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关爱孩子,也十分理解孩子的好母亲。我甚至猜测,彼得的妈妈深知彼得的离家出走为的是什么。妈妈的态度让彼得放心了,妈妈并没有因为妹妹苏西而不爱自己,这是彼得转变对妹妹的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依然需要爱的浇灌
经典的绘本,往往是可以耐得住被称为深层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的作品。这是因为绘本所表现的儿童心理往往处于意识的深层,对这些深层的心理,孩子并不自知,但是行为却受其支配,因此那些行为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彼得离家出走这一行为也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孩子在主张“自我”。我们说,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自我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儿童的自我意识也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之区分,彼得离家出走就有着消极的自我意识的色彩。
彼得离家出走的起因是自己的摇篮、婴儿床和高脚椅都被漆成粉红色,送给了小妹妹苏西。“那是我的摇篮”,“那是我的小床”,“那是我的高脚椅”,彼得的不满,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送给了别人。这时,他是通过“物”的归属来感受自我的存在的,通过妈妈爸爸对“物”的分配来判断妈妈爸爸是否还爱自己。离家出走后,彼得发现,原来那些“物”,自己已经用不到了,与此同时,妈妈及时地传达了对彼得的关爱。感受到妈妈的关爱的彼得意识到,虽然妈妈爸爸把给自己的那些“物”转送给了小妹妹,可是,爱却并没有被转送给小妹妹。于是,彼得主动地提出:“我们来把小椅子漆成粉红色的,给苏西坐吧。”在这一行为的背后,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它不是把自我与“物”的归属联系在一起,而是把自我与给予和帮助(包含着做哥哥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说《彼得的椅子》是一个成长故事,主要就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的获得。
《彼得的椅子》这本绘本,在今天的中国有了更明显的现实意义。我在微信里看到过这样的视频: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他父母说,不许你们再生孩子,生了我就死给你们看,我可不是说着玩的!我想,其实这也是孩子在对父母发出的爱的确认。如果他的妈妈爸爸对他有足够的关爱,而且早就给他讲过《彼得的椅子》,他会不会还那么决绝地不许妈妈爸爸生小弟弟或小妹妹了呢?朱自强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