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奎:链接,让陪伴常在
2021-11-13刘正奎
这次我们陪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特殊的爸爸,他把太多的时间留给了灾区的孩子、经历过特殊大事件的地区的孩子,而对自己的儿子的陪伴,却并没有那么充足。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正奎教授,也是多年来从事心理创伤研究和为特定人群进行心理援助的专家。汶川地震时,刘正奎老师多次带领心理援助团队前往灾区,甚至在灾区一住就是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又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赴武汉,对当地的家庭进行心理支援。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开玩笑地说:“我是不是陪伴孩子的反面教材?”但实际上,他和儿子的关系非常好,而且在儿子眼中,爸爸从事着一份特别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让儿子深感自豪。
这个时代,很多父母都和刘老师一样,是繁忙的职场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做好陪伴。因为,真正的陪伴,除了“在身边”,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陪伴是为孩子提供支持
刘老师认为,陪伴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在空间上和孩子在一起,这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要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存在,还包括要能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特别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难,或者是正在经历着重要的成长阶段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应对,要帮助孩子,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挣扎、在摸索,而是爸爸妈妈始终和他在一起,一直支持着他。
刘老师提到,他的儿子壮壮在读小学一年级时,和妈妈一起去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结果班上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当地同学,总是挑衅壮壮,做出一些让壮壮不喜欢的动作,这件事让壮壮倍感困扰。那时候刘老师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在国内,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在去看望孩子时,刚好孩子遇到了这个问题,他就决定多待一段时间,帮孩子渡过这个难关。那时候刘老师天天和壮壮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启发壮壮自己想一些解决办法,也帮助壮壮分析这些办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比如壮壮在爸爸的启发下,想起学校有相关规定:第一步,向对方明确地表达“你这样做让我很不舒服”;第二步,当对方有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时,及时呵斥;第三步,告诉老师。壮壮按照这3步去和那个同学沟通,但并不奏效。后来刘老师又和壮壮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尝试,最终壮壮自己又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壮壮找来几位高年级的中国孩子,他们一起去跟那个当地同学沟通,向对方强调“你这样做我很不喜欢”“以后不要再打扰我了”的意愿,并且一起做出表示不满的手势。为了强化效果,壮壮还约这几位中国同学一起去了2次,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后来,当其他同学遇到类似的困扰时,壮壮还主动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刘老师说,虽然他没有直接替壮壮出面解决问题,甚至是都没有直接给壮壮出主意,但是他让儿子感受到爸爸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是他的坚强后盾,这种感觉,让父子俩的感情变得更亲密,也更默契。刘老师认为,这种特殊时期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连接的重要时机,父母给予孩子的支持,不仅有助于形成紧密的亲子关系,也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刘老师还特别想和父母们分享的一点是:给孩子提供支持,不是替孩子出主意想办法,而是最好通过陪伴和引导,让孩子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的支持方式能让孩子“生”出自信,也能让父母给予孩子更长久的支持。
陪伴是和孩子建立连接
为成百上千的家庭进行过心理援助的刘老师,却深刻地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是汶川地震情况刚刚稳定的时候,刘老师已经在一线为当地的家庭展开着心理援助工作。一天工作结束,他在街头随意散步时,一所与众不同的房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当时到处搭的都是帐篷,唯独这所房屋是用竹子搭建起来的。刘老师信步走进这户人家,和男主人聊起了天。原来男主人曾是位篾匠,地震之后,他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服些,用了3天时间赶建好了这座竹房子。应刘老师的要求,男主人把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都叫回了家一起聊天。刘老师问其中一个女孩:“你觉得爸爸建的竹房子怎么样。”小姑娘憋了很久,才说了一句:“还行吧!”就不肯再说话了。刘老师又继续和男主人聊天,问他如果在平时,建一所这样的房子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个问题让男主人愣了—F,随即他回答说:“可能需要2周。”之后大家又随意聊了聊家常,刘老师就和这家人告别了。
一年后,刘老师有—次去汶川,老远就听有人在喊他,想了半天,他才想起来是盖竹房子的那个爸爸。结果这位爸爸拉着刘老师的手不放,一个劲儿地说着感激的话。原来,刘老师不经意的一次做客,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那其实是地震之后他们全家人第一次坐在一起聊天。这位爸爸受到刘老师的启发,意识到自己有一门还不错的手艺,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而当时刘老师对他的女儿的一个小小提问,却让孩子们终于“看”到了爸爸为这个家所做出的努力,亲子关系变好了,女儿们也开始心疼、理解爸爸外出打工这件事。所以这位爸爸一直都想找到机会好好感谢—下刘老师。这个长长的故事里,其实藏着陪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叫作连接。因为刘老师的介入,把这一家人从内心深处重新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很多正向的、积极的能量就自动生长出来了。所以刘老师特别强调陪伴中连接的意义:如果父母和孩子24小时在一起,内心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情感上没有共鸣,这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即使父母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陪着孩子,却能与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有很好的连接,依然是很好的陪伴,而且是重要的陪伴。
对于那些特别忙碌的父亲,刘老师的建議是,如果真的不能早回家的话,可以给孩子打个电话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真的想早点回家陪他的心愿,并且告诉他,即使他睡着了,爸爸回来后也会去他的房间看看他、亲亲他。还可以让孩子给爸爸留个小任务,比如小手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幅画的最后几笔等,向孩子承诺爸爸回家后一定完成……这些做法都是在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巩固情感连接,让孩子感受到:“爸爸虽然不在身边,但他关注着我,爱着我。”
陪伴孩子的母亲,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关爱
很多爸爸在孩子小的时候,确实不太擅长照顾小婴儿,有时候好像也陪不好孩子,经常惹祸,所以容易被孩子的妈妈排斥在亲子关系之外,这时该怎么办呢?刘老师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爸爸转换—下路径——通过支持和关心孩子的母亲,让母亲把爱和关心传递给孩子。父亲一母亲一孩子,这种连接方式不仅能让母亲感受到来自另一半的支持,同时也能让孩子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孩子与父母的另一种连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为他的成长提供动力和能量。刘老师说他的这个方法已经经过了身边好几位朋友的验证,都证明非常有效。比如他提到有位朋友很苦恼,原因是他的孩子几个月大,但妻子却不让他抱,不让他碰,他就开始和妻子争吵,越眇问题就越严重,于是来找刘老师求助。刘老师就“传授”给了他这个方法,结果这位朋友通过这样的特殊“通道”解决了这个家庭矛盾,和妻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和孩子也有了很多的亲密机会和互动,全家人形成了紧密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