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理论视角下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反思
2021-11-13张海峰
张海峰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①人民网.习近平如何关心人才工作[EB/OL].[2016-05-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07/c1001-28332585.html.。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在联系,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既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等途经为经济增长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强大的经济系统能够为教育系统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走向富强文明。而生产力低下的经济系统,不仅自身陷于泥潭沼泽之中严重制约发展,更无力反哺教育并为其提供条件,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在现代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各个国家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有必要从多个理论维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多维理论视角
(一)人力资本理论
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以对话形式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并意识到教育和训练的价值。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教育系统化、国家化对人们获取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的经济活动以及确保公共福利增长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眼中教育仍是消费品,其对经济的作用也是间接的。人力资本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提出,但当时没有引起其他经济学家更进一步的重视,尚处于萌芽时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从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人的技能和知识对农业增量价值的惊人贡献,率先提出人力资本学说,之后,又相继出版《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数本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人力资本著作②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22.。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撰写了《人力资本》一书,完整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不同,强调附着于人本身的资本属性,认为劳动者通过教育、训练等途经不断累积知识、技能就可以获得人力资本的增长和凝聚。人力资本不能天然地形成和产生,需要对生命个体进行长期的教育投资,才能在未来成为推动生产创新、技术变革的生力军,从而在未来市场上特定的经济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或利润分配,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既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①邢玉升.论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是一国资本中最为重要的无形财富;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是个体提高收入能力的载体,具有极大的能动性、收益性、创造性和累积性,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和保健等投资形式获得,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育对一国人力资本存量产生巨大贡献,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教育相对于其成本而言,能够产生极为可观的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②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二)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宏伟巨著《资本论》的立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告诉人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头——人的劳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若干倍。而所谓的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技巧和知识才能从事的劳动。那些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在重塑出新的价值形态获得工资报酬后,也为自身劳动再生产提供了阶段性的经济基础。虽然劳动者通过提供足额的必要的简单劳动基本能够实现自身劳动的再生产,但如果考虑到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期望家庭因素,劳动者为了下一代家庭成员能在未来的劳动生产中创造更多价值以获取更多的工资报酬,必然会做出教育上的选择,以提高他们未来的劳动的价值,使他们能够从事富于挑战性的若干倍于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但是,由于大工业使科学成为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知识体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要掌握这些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得不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③瞿保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0.。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工资分布规律和就业歧视无法做出有效解释的情况下,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和皮奥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他们曾公开反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而倾向于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非竞争性④豆丁网.劳动力市场分割[EB/OL].[2011-02-10].https://www.docin.com/p-270373402.html.。由于社会和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劳动力市场部门出现差异,通常归类为首要部门和次要部门,其中,首要部门的特征是高收入、工作条件好、就业环境优、管理效率高、晋升机会多;次要部门的特征则是低收入、工作条件差、就业环境差、管理效率低、晋升机会少⑤胡建国,裴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19,(9).。这就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明显差异,比较突出的表现在种族、性别与移民之间的分层上。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只是一种信号,发挥筛选功能,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进入一级市场并提供给雇主一个培训潜力大的信号,而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则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占据劳动力阶梯的末端或留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⑥搜狗百科.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EB/OL].[2011-02-11].https://baike.sogou.com/v63350932.htm.。由于制度本身以及社会经济分层的多维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由许多派别共同构成,比较典型的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激进理论和职位竞争理论⑦张昭时,钱雪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理论背景及其演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四)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于西方国家,创始人是萨缪·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⑧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2.。社会化理论是从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来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第一,认为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教育的作用首先不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或认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①周玉清,迟小杰.人力资本理论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所谓社会化,即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并个性化。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的经济价值便是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阶层的学生经过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不同个性特征。第二,教育的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说,教育通过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者做好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作,起到岗位职责对口,使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加剧社会不平等②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4-65.。
二、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回顾
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他认为“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的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生产资料一样的财富,而学习才能时所付出的费用是可得到回报的③邢静.基于计量模型的吉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到“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极其有效率的投资”,“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则是对人的教育投资而形成的资本”④乐菲菲.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东岳论丛,2011,(7).。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其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使用总量生产函数法把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研究。模型对1909—1949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为主要的因素除了资本积累,那些具备一定教育和技能积累的人的劳动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⑤杜峰.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10,(10).。
在中国知网以“教育与经济关系”为篇名对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检索,成果有19篇;以此主题进行检索,成果数量较多,有1797篇,其中核心期刊的成果有406篇。早期的论文多以浅谈、小议、试论、略谈、简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等为题目,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层面论述较多;后期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开始关注实践层面教育与经济的互促和制约关系,涉及教育投资、教育财政、教育收入、教育精准扶贫、教育与区域经济、教育与经济互促等诸多方面。
(一)教育的经济属性研究
现实社会中教育显然不能脱离经济的土壤而独自发展,教育一旦失去物质基础和条件的支持必然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或劳动者。除此之外,教育具有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基于交换的教育知识再生产以及教育兼具的投资与消费双重属性都为教育打上了深刻的经济属性烙印。教育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教育具有的知识生产性质上和教育承担的社会再生产的职能分工中。教育作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特殊的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人才和知识是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⑥张岩峰,王孙禺.谈教育的经济属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1.教育产生于交换
从教育的产生过程来看,教育产生于交换。在古代,师傅带徒弟存在交换,你帮我干活,我教你技术;在私塾里,有先生和学生,你给我钱物,我教你识字;后来有了正规的学校,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缴纳学费,学校提供知识和文化。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的复杂劳动开始产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没有知识的劳动者很难获得理想的报酬,甚至面临失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智能信息时代的来临,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个体基于自身生存和未来利益考量对接受教育有很强的欲望,人们愿意付出一定的价格实现其愿望。教育由此开始走出少部分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模式,教育权利的享有不再受限于特权,开始走向市场化。受教育者通过缴纳学费、政府资助等形式实现教育消费,教育则通过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来实现其规模化发展。
2.教育资源制约
人类面临四大基本约束:资源不足、生命有限、互相依赖和需要协调。资源具有稀缺性是经济产生的基础,教育资源也具有稀缺性的特点。资源不足涉及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均衡、教育投入;生命有限涉及到教育方法、教育时间;互相依赖涉及到教育与经济的互促;需要协调涉及到教育需求、教育分配、教育效率等等①薛兆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资本的介入和支持,教育可以再生产知识,但不能直接生产出经济资本。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只能来源于国家、社会各界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均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②云中尚飞.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EB/OL].[2010-05-2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26/13/696868_29607305.shtml.。
3.教育具有经济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劳动者更具有价值,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更多。人力资本理论一贯主张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为教育所传授的认知技能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③钱智勇.教育的经济价值——关于教育和收入关系的分析[J].学术交流,2010,(11).。舒尔茨在其所著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造福于人;教育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使人得到满足;就教育能增加学生将来的收入来说,教育是一种投资,教育具有稳定就业的功能④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曹延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20-21.。但有些人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衡量,“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教育,都不能用经济尺度来衡量其价值”。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缩小收入差别,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教育的经济价值还表现在教育领域广泛的投资和消费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教育的投资性和消费性能够展现教育的经济价值,但这并非教育经济价值的主要部分,也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具有的经济价值应该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才能进行更确切的衡量。教育经济价值的核心在于教育的生产价值与未来消费价值,如果仅将教育的当前消费价值作为发展教育产业的核心,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⑤周彬.论教育经济价值的存在与培育[J].教育科学,2002,(10).。
(二)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般论述
1.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⑥高金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再认识[J].理论导刊,2004,(3).。有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也要随之发展,经济决定教育;反之,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又制约着经济。因而,教育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⑦柯文澄.教育改革要同经济改革保持同步[J].教育科学研究,1985,(4).,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必须同步推进。非决定论者认为,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更直接地取决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直接受商品经济决定,由此,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⑧严先元.商品经济、商品文化与人的发展[J].教育研究,1989,(1).。因此,从国家制度、政策角度来看,再考虑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优先发展,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做出决定:毫不动摇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优先发展篇[EB/OL].[2017-10-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48/201710/t20171010_315983.html.。
2.正负影响论
有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既是一个冲击,又是一个机遇,即要看到对教育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对其的消极影响⑨⑩顾明远.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有研究者分析了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表现为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即消极因素表现为一种短期效应,积极因素表现为一种长期效应,其发展是短期效应逐渐减少、长期效应逐渐增长的过程①刘兰.对教育市场化问题的认识及对策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6).。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影响为主,即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带动教育水平提高②柯文静.近年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评述[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然而,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都具有两面性,教育与经济的正影响关系不能掩盖两者可能存在的负影响,特别是教育过度追求物质层面的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会对耗时较长的知识创新产生阻碍和负影响。正如米勒(1967)指出,“并非所有的教育都会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只有在其反传统到它能解放、激励和改造个人,并教导他如何以及为什么要对自己提出需求的程度时,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③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3.。
3.相互促进论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力支持,教育是经济的资源,经济在发展中必须依靠教育的智力支持,而教育的和谐,必然要有和谐的经济作保障④朱春花,朱其训.教育与经济关系之管窥[J].华东经济管理,2009,(7).。只有教育才可能塑造人才,有了足够的人才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⑤盛桂华.浅谈教育与经济的关系[J].山东教育科研,1998,(11).。在智力资本、知识价值等观念的引领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各类人才要素的投入才能实现,知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教育的发展相适应,相互支撑,这样才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研究
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点问题,是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新形势下教育的改革及发展方向。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是教育与经济的连接点,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点,劳动力再生产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⑥于清涟.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J].东北师大学报,1994,(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告诉人们,提高人的劳动价值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大工业使科学成为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脱离直接经验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要掌握这些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之外的教育过程中进行⑦瞿保奎,郑金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77.。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教育经济思想,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人本身、社会系统、问题关联和资源稀缺等几个维度上。
1.主体是人——教育与经济结合的主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经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的主体都是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之一,主体是人,中介变量是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提到:受过较多教育或训练的劳动者的劳动表现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相比,它可以在同样长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因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生产中,教育的作用更加重要⑧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0-33.。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生产率的数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要要素,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大小,就是通过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劳动者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在人还不具备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时,只是一种可能的生产力。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和体系架构,应以方法论为基础,以“人的发展”和“为人”为目的,解释和探索教育中的经济问题以及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教育问题⑨张学敏,田晓伟.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8,(9).。
2.社会系统——教育与经济结合的宏观背景
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论述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社会之间必然发生着联系。经济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与经济都不能脱离社会系统这个宏观背景而存在。在社会系统这个大舞台中进行的教育与经济活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结合互动。教育与经济的主体都是人,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说,人的本质是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在社会系统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3.问题关联——教育与经济结合的矛盾统一
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教育与经济关系中,教育都面临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培养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模。是根据个体需要来培养还是根据经济增长需求来培养?第二,谁来培养人?培养主体不同会导致投入教育资源要素出现较大差异。第三,培养谁?虽然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对象显然不能涵盖全部,这就必须要思考教育机会和资源如何在所有人里面进行分配和筛选的问题。以上三个基本问题是教育必须要回答的,不能有任何的遮掩和逃避,但是教育给出的答案如果脱离经济的考量难免会存在瑕疵或不切实际。在这里,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与效益有关,也就是说如果培养的人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就会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损失;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与效率有关,也就是说怎样培养才能获得最大的产出投入比;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与公平有关,它涉及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相对满足。而效益、效率和公平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此,教育与经济的结合表面上看是矛盾的,本质上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故而教育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经济上的问题,教育现象更似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①崔卫国.现代经济学的跨学科断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1-102.。
4.资源稀缺——教育与经济结合的资源约束
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是由于什么呢?这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的需要,只是这种稀缺性不是泛指一般资源的稀缺,而是教育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向稀缺,基于资源稀缺属性的选择也不是一般的选择,而是要解决教育、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基本问题。由于在任一特定时刻,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来说,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人民的各种教育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稀缺性。经济增长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劳动要素的承载者——人,特别是复杂劳动的承载者,更是稀缺的经济资源。正是由于稀缺性在教育和经济领域的普遍存在,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教育需要,人们就必须在各种资源配置和使用中作出选择,这就必须要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因为关于经济的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和使用才能实现最好、最省、最有效率的均衡。
三、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反思
(一)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缺乏理论融合
通过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梳理发现,教育经济学著作中涉及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理论的较多,但在学术论文撰写中,用到教育与经济相关经典理论的较少,大部分论文都侧重从教育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论述。查阅论文的参考文献,期刊参考文献较多,书籍参考文献较少;涉及互相促进论的成果较多,站在多维理论角度思考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较少。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注重理论之间的融合,全面把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清晰的分析,只有追溯至概念的逻辑起点,并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结论才可能比较科学。
(二)混合研究较少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通过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的反思,发现研究成果较丰富,在以后的研究中,学术界应加大教育经济理论派别在微观的教育与经济现象中的融合研究,注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研究者认为,在论文撰写中过分借用经济学的定量方法对教育与经济的研究会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大定性研究。也有研究者认为,计量方法是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提高国内教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水平,就应加强定量方法的运用。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主张加大定量方法的运用者,其逻辑前提是研究者能正确运用定量方法;主张加大定性方法的运用者,并不是反对定量方法,而是认为定量研究方法有自己的界限,不可滥用。由此看来,应加大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了解每一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使用的逻辑前提,以规范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可见,加大混合研究的力度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三)教劳结合研究薄弱
已有文献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研究尚显不足。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①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N].光明日报,2019-01-29.。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不但创造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而且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或者教育只有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是教育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学术界必须给以更高层面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教育方针,学术界对教劳结合、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但立足于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来研究教劳结合、劳动教育的成果仍然不多。
(四)实践层面和公共领域关注不够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②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EB/OL].[2019-02-2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26/c40531-30902140.html.。然而,已有文献从理论层面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居多,对实践层面的研究不足。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更应该立足国情,紧密结合实践,加大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特殊性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增长已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必须要立足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两者关系研究的重要结合点。最后,针对教育的准公共属性,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还应拓展到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