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比文化的道德功能融入羌族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2021-11-13丁木乃
丁木乃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6.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礼治”的社会。在社会学者看来,“乡村社会秩序的调节大大依赖于文化力量,亦即依赖存于农民个体心灵中的自我约束与调节力量,内化的道德信条可以有效降低人们行为的越轨可能性,并可以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②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 村治研究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并且这种格局在我国民族地区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具体的特点,由此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从而为乡村社会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带来一定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运用到乡村社会治理中,助力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文化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发展动力。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道德建设,需要文化软实力。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民族,羌族是华夏族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羌族释比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文化作为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③丁木乃.试析《羌族释比经典》中的阴阳哲学观[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千百年来,在羌族传统社会中运行着社会自治体系,这是一种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和延续羌区地方“礼治”的体系。羌族释比文化内涵丰富,应该深入挖掘和阐发释比文化的时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引入释比文化精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教化、道德规范功能,同时发挥释比文化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提高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支持。
一、释比文化融入羌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④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72.可见,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历史证明主导基层社会变迁的是乡村的社会组织,各少数民族乡村历史上都有自身传统的社会组织,并且在当今对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中的传统组织的现实影响力,虽然各地不一,但许多地区民间纠纷和社会治理都要借助传统社会组织的力量。”①贺金瑞.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基层社会自治体系及其现代治理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释比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着羌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羌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羌族释比文化与时俱进,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释比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独特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教育伦理、民族禁忌、文学艺术、风俗礼仪、民族医药等内容,是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羌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与人文成就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蒋彬,张原.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羌族释比文化传承发展至今,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释比文化已成为羌族的基因,植根于羌族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羌族人的思想和行为。
羌族释比文化跨越时空传到现今,这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珍宝,对其深入探讨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研究羌族释比文化,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羌族社会历史。释比文化内容反映了羌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这对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羌族社会的历史状况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有助于深化羌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有助于促进民族宗教研究,丰富民族宗教文化。释比文化是羌族人民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生活行为规范,有着约束人们不良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羌族释比文化是由释比不断传承发展而来的,自古以来都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研究释比文化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羌族传统信仰和习俗,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释比文化以各种仪式活动为依托,展示民歌、音乐、舞蹈等,传播着民族艺术。释比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史诗和神话叙述长诗,这些史诗与叙事长诗是羌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羌族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比文化形成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文化传承以及强烈的道德力量,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着羌族乡村社会秩序。“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中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秩序就没有中国的秩序,没有良好的基层治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国家治理。”③贺雪峰.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101.释比文化与羌区社会治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羌族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与和谐有序的社会,调适社会关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社会关系的多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相关的问题都是需要治理的对象,而治理的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因此,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础是调适社会关系,核心是调适人与人的关系。释比文化内容涉及羌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适着羌族社会关系,对羌区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功能,羌区民间纠纷、利益问题和社会矛盾都需要借助释比文化的力量。
二、释比文化在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④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习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新时代,应更加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释比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羌区乡村治理过程中社会价值与利益相冲突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化解羌区乡村社会矛盾与纠纷,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道德指向。
(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释比文化内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是羌族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是羌族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构建羌族社会治理隐形的根基。释比文化与一代代羌族释比和群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不断传承发展,对羌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释比的经典和仪式相互结合,使羌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将羌族社会关系调和至和谐状态,维持羌族乡村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从羌族释比经典的内容可知,羌族人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凡间和阴间(祖界)。所谓凡间,是指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所谓阴间,就是精神世界,即肉眼看不到,捉摸不定的神鬼世界或世代祖灵生活的祖界。阴间(祖界)大概来自对现实世界相对的理想所作的类推,以及对于生死所作的类推。释比经典道出了凡人自古有生死,生老病死不由己,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劝慰人应坦然面对死亡,应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释比文化还认为今生与前世有着因果关系,善者进天堂,恶者下地狱,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善者无疑是一种劝慰,而对恶者则具有震慑作用,因而对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释比吟诵经典,并结合一系列的仪式构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秩序,最终实现羌族社会的和谐。
(二)心理调适的作用
释比文化具有心理调适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读到早期基督教时所描述的,宗教能够“拨动”“必然会在无数人的心胸中唤起共鸣”的“琴弦”。宗教所拨动的这一具有独特蕴涵的“琴弦”,也就是宗教以其灵性感召力而带来的“心理安慰”“心理疏通”和“心理治疗”,其功能显然类似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神按摩”和“心灵鸡汤”。在社会发展充满不稳定因素时,人们在对社会未来、自我命运非常茫然的情况下摸索迈进,自然需要精神的支撑和心灵的安慰②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7-208.。羌族先民认为,人死则魂离开躯体,善人变成神,护佑亲人,受人敬奉;恶人变为鬼,生事作孽,使人厌恶又害怕。为调和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释比作法唱诵经典提供了最理想的调和平台。在释比的主持下,给亡者举行隆重肃穆的祭祀仪式,歌颂死者生前的丰功伟绩,给死者丰厚的祭品,让亡灵带到祖界生活享用。释比献酒、献祭,敬请历代祖先神和诸位神灵前来享祭,并致以虔诚的崇拜,祈求神灵的庇佑。人们在释比作法念诵经典中得到心理宣泄与安慰,抒发对生活的情感与态度,心理上得到慰藉,对生活充满希望。
羌族释比文化既有增强人们信心的功能,又有心理调适作用。如对天神虔诚,就会得到天神的保佑,村寨就会吉祥,家人就会平安,五谷就会丰收,六畜就会兴旺,人丁就会繁衍。羌民认为自古有人便有魔,病魔附身人不安,治病要靠释比来,请来释比驱邪怪,邪魔妖怪赶出堂,释比敬请天界神,敬请地界神,敲击神鼓,摇动神铃,念诵经典,驱除灾祸。从此主家万事皆顺意,全家老幼都平安,免去村寨之灾祸,保护羌人得安康。没痛没病民心稳,世人得以大安慰。在太平保护仪式上释比唱诵《送公羊》经典,用公羊驱邪,释比请所有的神灵来助法,将一切灾祸病痛驱走。释比文化对患者的安慰和鼓舞有着极大的心理作用,释比经典念法,结合了种种仪式,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可以凝结人心、宣泄情感、慰藉心理,让病者在当下忘了烦劳与病痛,最终达到平和的心理。
(三)规范伦理道德的作用
乡村社会治理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环节的科学化以及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①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羌族释比文化具有培育道德价值的作用。
其一,羌族释比文化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正如魏德东所言,“宗教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一方面,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长期以来成为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宗教领袖一般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信徒中有很高的道德威望,他们的道德榜样作用对信徒有很强的影响力。”②魏德东.为宗教脱敏(魏德东的宗教评论2)[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2.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是羌族宗教意识的反应,又是社会生产者和现实社会中的知识拥有者。释比受到羌族群众的普遍尊重与爱戴,在羌族社会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不断传承发展起来的释比文化,对羌族社会伦理道德和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释比文化中既包含着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又包含着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敬行路神》曰:“恭迎接待口诵经,日常积德把善行,神灵凡民皆爱怜,行善之心都好心,会敬神来待客诚,今晚拜者麻烦你,荣华富贵到你门,为人诚心且厚道,积善之家福禄临,子子孙孙代代富,个个加官把进爵,人群之中成龙凤。”③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上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464.唱述了人应行善积德,神灵则会保佑其加官进爵,福禄双收,为人诚心且厚道。释比经典中还告诫羌民,高尚之人有真心,世上需有真心人,真心之人有回报,真心之人得回报。人要行善莫作恶,善恶到头终有报。地上禾苗多茂盛,五谷丰收满山黄,大地回报辛勤人。
其二,羌族释比文化是约束人们言论行为的“潜规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作用。如释比在《夫妻缘由》中唱诵道:“经文唱得有道理,不说不讲不知道,做事先要有安排,吃喝也应有规矩,就像人们来穿针,语言也是有规律,怎么说来怎么做,吃啥饭来喝啥酒,如同穿针和引线,很早以前有天地,天上有了木吉珠,木吉珠来定规矩,木吉珠定了规矩,男婚女嫁要遵循,八十戒律记在心。”④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上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880.告诫人们要遵守规矩,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恪守祖先留下的规矩。释比文化维系着羌族社会的秩序。
其三,羌族释比文化中有关生产、禁忌、建筑和医药等的经典,则对人们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规定作用。如《生产禁忌》经典:“砍柴挖药伤流血,务必将血整干净,石头藤条禁抹血,修房造屋须占卜,不是吉日不动土。”⑤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上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1102.在所有的禁忌中生产禁忌占有重要地位,《生产禁忌》经典中对羌民的生产生活有许多规定。在羌族释比经典中,由于戴上草帽像招魂,因此不允许人戴草帽或打伞进屋。还有火塘里面不能吐痰,不能用脚踏铁三脚等,这些禁忌无不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规定作用。
(四)社会教育的作用
羌族释比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积极互动,有助于羌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环境的美化和治安状况的改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释比文化的不断传承发展,在羌族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教诲媳妇》中释比这样唱到:“到了夫家要贤惠,照顾老的和小的,听从长辈的言语,不能装腔又作势,为人处世真诚些,赌气的事不要做,尊重长辈莫忘记。”⑦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上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874.羌族在新娘将要离开娘家时,母舅请释比在男方长辈面前唱此经,用唱经的形式教育新娘,嫁到男方家后,要孝敬公婆、埋头苦干、勤俭持家,为人处世要真诚、尊重长辈,既要处理好家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邻居关系。
在遵纪守法方面,火葬之地幼小儿童不能进入,凶死染病需火葬,丧葬举行五天后,家人才能与人交往。死去小孩的父母,须经释比熏身后,才能在外与人交往。羌人死后需请释比来算卦,释比作法诵经,超度亡者灵魂。
在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方面,羌寨附近的神林是释比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释比作法诵经请神祭祀期间,任何人不能随意进入打猎和砍树,否则就会冒失神灵。释比在《祭神林》中唱诵道:“释比我唱诅咒经,一言九鼎难追回,四马去追难追回,谁违神林禁忌规,将受天神诅咒经,将受释比诅咒经。”①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羌族释比经典(下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2230.这对山林的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了人们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在伦理规范教育方面,同姓之人不能婚配,孕妇不能吃怀孕动物、不能抱婴儿等,其中所宣扬的惩恶扬善、尊老爱幼、重视教育、尊重生命、重视自然万物乃至按规律办事等内容,无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概言之,“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0.这是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羌族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释比文化作为精神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规范思想、约束行为、塑造社会伦理、提升道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和谐观念是羌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谐思想是释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社会和谐始终是羌人的精神追求之一。羌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在羌族哲学,羌族哲学的主干在释比,释比的哲学观在《羌族释比经典》,《羌族释比经典》的哲学思想精髓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界,人与人和谐、人与鬼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并使之达到万事万物和谐的境界③丁木乃.试析《羌族释比经典》中的阴阳哲学观[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这为提升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羌族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是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维度的重大拓展,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与凝聚力。释比文化往往与羌族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是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文化作为羌族文化的精髓,在羌区乡村社会治理中有积极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心理调适、规范伦理道德和社会教育等作用。我们对羌族释比文化的使用,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挥释比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释比文化助力羌区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问题是羌族研究的一个更新鲜的、更有价值的课题,它带来是羌族研究范畴的一个更加关阔的拓展,多学科进一步的交汇,尤其是一些富有理论性、实用性的新思考。”④冉光荣.羌学研究散论——在羌学研究中心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民族学刊,2015,(2).在现代羌族社会,释比文化的社会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发挥巨大的心理慰藉作用,又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在社会层面,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释比文化永固在羌族人的心中,支撑着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释比文化对于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促因,是激发羌族凝聚力的强劲动力。
羌族释比文化对保护羌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如释比在祭祀神林仪式活动中,唱述了祭祀神树的原因,请出神林中的松树、杉树、青杠树和柏树等树神,并列出了关于神林的相关禁约。不准人们砍伐神树林中的树木,也不能在神树林中放牧、捞树叶和割草。它起着乡规民约的功能,使树木在羌族地区受到很好的保护。又如,祭山仪式活动期间,不准砍伐树木、打猎,否则山神会降罪于人。在仪式期间,禁止村民到山上砍柴、挖草药、狩猎等,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仪式活动中保护农作物的规定得到重申,维护生态的行为也得到强化,从而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羌族释比文化对促进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对羌区乡村生态治理都起到重要作用。羌人自古就有保护树林的生态观,如今还有保护神树林仪式,“他们在寨子的上方保留一片树林,每年春耕播种后上山祭拜,每家至少派一男丁前往,祈求丰收及诸事吉利。这片‘神木林’不准砍伐,不准放牧。”①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1997:335.释比主持仪式,念诵咒语完毕,德高望重的长老宣布:“这片树林归全寨人所有,它保证四季风调雨顺,从今天起,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破坏树林,山神在上,圣明无边,敬请明鉴,我等在此发誓,如果有谁违犯,请山神降灾落祸于他。”②陈兴龙.羌族释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101.然后,村民拿一条狗吊在树上,人们拿着木棍或石头打狗,直至将狗打死。在此过程中,人们要发誓不砍伐树木,否则就像这条狗一样受到诅咒,并受到肉体上的惩罚。人们还要分食祭品,许下诺言,遵守仪规。从此往后,封山育林,树林成为神树林,神圣不可侵犯,对切实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从总体内容上来看,释比文化反映了羌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企图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探索。尽管采取了虚幻、神秘的形式,但仍不失为羌族人民主观向上求索的一种进取精神的历史写照。每个宗教都有两面性,正如俞可平所言,“一方面,宗教给人的心灵提供安逸的场所,使人变得宽容和慈爱;另一方面,宗教也给人以特殊的精神体验,可以使人变得极端和疯狂。”③俞可平.走向善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38.当然,羌族释比文化的某些方面,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释比文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好好传承并发扬光大。挖掘释比文化内涵,激发释比文化活力,更好地为羌区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与此同时,继承传统美德,树立社会新风,建设德行乡村,助推羌区乡村振兴,助力羌区乡村社会治理。
四、结语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学者、民族学者与宗教学者的兴趣重点。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治理功能,“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文化的作用,能够把社会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凝聚起来,使社会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从而起到疏导社会情绪、化解社会成员思想矛盾的作用,有效避免社会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稳定。”④张国臣,等.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长久的力量。”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在全球化时代,羌族人在面对世界文明冲突和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应增强羌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释比文化不仅是羌族传统优秀文化,也是羌族社会的文明成果,在羌族社会中彰显出持久的生命力,它规范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释比文化对羌人的影响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一系列仪式活动,使羌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释比文化,认同羌族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自我约束和规范作用,从而形成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环境。
常态社会治理需要的是秩序,而羌族释比文化则具有增加羌族社会和谐,增强羌族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羌区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羌族社会和谐,维系羌族社会秩序的作用。我们既要尊重和发挥羌族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注意加强顶层设计,将羌族释比文化与羌区乡村社会治理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形成良性互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释比文化,传承和弘扬释比文化,对释比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羌族释比群体,调动羌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羌族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为构建安定和谐的羌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要发挥羌族释比文化的现实价值,激活释比文化的生命力,增强释比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使羌族乡村社会治理在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中实现“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