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文化网络传播的分析与反思

2021-11-13陈冬业黄楚

声屏世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年人社交

□ 陈冬业 黄楚

丧文化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发展,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介技术得以广泛传播。2016年夏天,一张“葛优躺”的表情包引发了一场“丧”的潮流。自“葛优躺”的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后,悲伤蛙、长腿儿的咸鱼等一大批带着“丧”意味的影视作品和表情包陆续涌现,自此拉开一场“比废大战”的序幕。而后,“佛系”表情包、“躺平学”等陆续出现,在青年一代中风靡一时。这种具有颓废、消极特点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背道而驰,却恰好与这批因工作、家庭和生活的矛盾而陷入悲观情绪的90后青年形成共鸣。一时间,这种独特的颓废自嘲的气息感染了大批青年人,大量与传统价值观相反的负能量段子、表情包开始通过各大社交网站、媒体终端进入人们的视线。萧子扬认为,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在丧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新媒体等平台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场所,让丧文化在互联网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亚文化。

丧文化的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的推动作用

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因其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所以往往只是在特定群体内进行小范围的传播。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速便捷,人们可以打破距离带来的传播阻碍,通过网络与不同文化背景但兴趣爱好相同的青年群体进行交流。这样便捷的传播途径,让“亚文化事件的密集围观、迅速转发、花样翻新成为一种常态”。

从线上到线下的信息蔓延与交融。Web2.0时代的到来,让丧文化得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频繁、密集的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更大的集群逐渐形成,而丧文化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拓展,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感知。

“葛优躺”原本是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使用的网络热词,属于一个娱乐范畴的名词,被青年人用以释放压力、表达颓废的精神状态,但在大众媒体的传播下,丧文化在互联网外的空间不断传播、扩散,被主流文化中不同的群体所了解,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流文化已经有选择地吸收了丧文化中的部分现象及观点,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已经逐渐进入主流文化中。

碎片化时代情绪的扩散和积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人们既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在UCG模式下,现在的用户已经从信息的接收者逐渐拓展成了内容的生产者,特别是在“微时代”到来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端发布信息,这样便捷的传播方式使微动态得以形成大形势。

“丧”自古就有,它不是只存在于某个社会环境的独特产物,却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从“颓废到死亡”“我已经是条咸鱼了”这些“丧”的基因里发展成为一种在90后年轻群体中流行的丧文化,微时代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碎片化功不可没。一方面,信息内容的碎片化给用户提供了简便的情感表达与情绪释放,与长篇复杂需要精读细读才能理解其中含义的文章相比,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情绪的感染爆发都不如一目了然的碎片化内容。另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将“丧”的语言模因在互联网上迅速繁殖,具有极强的复制与传播潜力。

新媒体的推动作用。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掌握在官方媒体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是单向的“给予”和“接收”的关系,属于单向传播。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出现,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人人时代”到来。由于社交媒体拥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质,一大批渴望发声却苦于没有渠道的青年群体迅速被吸引。互联网为这批青年用户群体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舞台”,让他们能尽情地表现自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尤其是对90后来说,与在现实世界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相比,他们更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我表达,不得不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发声和表现自我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

与此同时,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的兴起,用户由原来的接收信息为主变为生成内容和接收信息并重,既解放了普通用户的话语权,也调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在丧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接收到“丧”的信息,在认为这个信息符合自身所了解的大部分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后,网民、大众人群以及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得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使丧文化新的表达、符号迅速形成。

丧文化传播影响的反思

正确看待丧文化。事实上,很多媒体在报道时都将丧文化想象成了一种极端消极和绝望的心态,认为青年人会在丧文化的侵蚀下丧失人生的目标,变得颓废消极,其实这种想法显得过于悲观。青年人并非沉迷在丧文化中虚度年华,也没有对人生丧失信心,而是抱着希望继续生活,也就是说,丧文化其实具有颓废和进取的二相性。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诸多坎坷和挫折,难免会出现失望与不满,丧文化的出现就像是青年人用撒娇和抗议的方式,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对这个世界温柔的反抗。但在“丧”的群体中也存在另一部分真实“丧”群体,他们深受丧文化颓废悲观气息的浸染,表现自己丧的一种极端化情绪。因此,媒体在丧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既不能美化“丧”也不能过分妖魔化“丧”,而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丧文化,警惕极端“丧”的出现。

转变传播视角。一直以来,媒体大都是以一种问题视角去看待流行的青年亚文化,这种长期的报道视角导致青年群体的某些文化被标签化,造成整个社会“谈青年亚文化色变”,让不少人觉得青年亚文化就是消极、暴力,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但其实这种单一的报道视角,将青年亚文化视为会摧毁青年人生活的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媒体应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宣传其正面积极的意义。如果一味地否定丧文化,不仅不能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会因为青年群体的逆反心理造成严重的后果,一味地压制和唱衰流行文化,只会引起不必要的反弹。

新媒体应当在传播过程中多角度地提炼丧文化的反向推动意义并进行反思,给青年群体带来理性认识上的提高,让他们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丧文化。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让丧文化中颓废消极的成分继续颓废,甚至加剧颓废的青年群体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出“丧”的生活状态,使个体获得成长。

履行社会责任。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应当与传统媒体一样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公众所公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进行正确引导,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不能因过分追求点击数量吸引受众目光,而不顾身为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使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在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媒体需要保证自身的客观与公正,对丧文化进行理智的宣传报道和保持积极情绪引导告诉处于“丧”中的青年群体。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年人社交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