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体育场地使用问题及对策
2021-11-13陈继岩
文_陈继岩
当前,我国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体育运动如何发展,能否满足现代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是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部分民办院校体育场馆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希望实现体育场馆利用的充分化、合理化,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使用现状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体育课是高校必修课,修满体育课程规定的学分和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高校的体育场地必须满足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需要。
体育课程教学场地的使用情况如下。体育课程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高校学生都需要修满2 年144学时的必修课。调查长春市民办高校发现,部分院校在体育课的编排上有一个问题,即将体育课排在下午的5~6 节和7~8 节,1~2 节和3~4 节基本不排体育课,这样就会造成场地使用比较集中的情况。尤其是受天气影响时,室外的运动项目要转为室内开展,场地的不足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另外,随着办学规模的加大、生源的增多,体育场地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的保障,更是落实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物质条件。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实践课,如果没有场地的保障则很难实施。第一,没有场地,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没有场地练习,练习密度不足,就无法充分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第二,学生在没有场地的情况下会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不能自主练习,更不可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学生和教职工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如下。学校鼓励并支持学生及教职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体育场地,以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通过对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的实地勘察发现,由于场馆、场地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被体育课所占用,因此学生和教职工只能选择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较大。调查发现,少部分师生能够实现一周三次锻炼,部分师生能够实现一周两次,多数师生能够保证一周一次。对于游泳、健身器械、攀岩等运动项目,有的民办院校选择对外出租,无法供给师生使用。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师生锻炼时间较为集中,而且锻炼场地有限,很难有效满足体育活动的场地需求。
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地开放时间有限。由于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本身就不足,在保证教学、训练、竞赛使用之余才能够对外开放,因此开放时间有限,这是困扰部分民办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调配、经营和管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是民办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第二,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模式单一。调查发现,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收取门票让学生或教师自主锻炼,缺乏健身指导教练,不能分流锻炼者,也不能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三,部分民办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观念落后。有的民办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经营主要局限于校园内部,缺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市场取向不强,未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与优势。为了满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民办高校需要整合资源,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优化民办高校体育场地使用的对策
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首先,民办高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域的特殊性开展一些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长春市的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东北冬季的冰雪优势,选择开设滑冰课或滑雪课,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减轻了场馆的压力。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基于本校情况开设一些运动项目,如健康悦跑、定向越野,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登山等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缓解场馆的压力。最后,民办高校可以校校联合或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整合不同学校的场馆、学校与社会场馆资源,并合理规划开放时间,多途径地引导和组织教师、学生参与锻炼。这既能解决学校场地紧缺的问题,又可以避免过多的限制与浪费。
第二,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仅靠国家财政的扶持较难满足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此现状,民办高校可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建立以政府、私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此外,民办高校可顺应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建设体育场地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