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承载中的个体之境、生命之思、哲学之味
——以人文纪录片《生命之盐》为例

2021-11-13王若蘅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命运文明

◎王若蘅

文明是生命的延展与凝思,如同夜空下的深海,静默中翻涌着潮水;文明似空气中的微尘,自由地激荡着生命的脉搏,撩拨着历史与现实琴弦。大型人文纪录片《生命之盐》是一部独特的作品,这部影片用影像记述了盐这一结晶体在山川河流中流淌的人物命运,描绘全球视野下叙事主体生命的的跳跃与转折,进而承载“盐”在文化空间中表现出的传承、坚守等命题的哲学之味,引人深思,是一部值得研究的纪录片佳作。

一、影像空间中的个体之境

德国艺术史家马克思·J·弗里德伦德尔曾言:“所有的艺术都是双语的,即描述与叙述。它在表现事件、具体的事物的同时,还传递着精神感受。”影像作为活动的内容承载媒介,通过不同景别、不同镜头运动方式完成这一艺术的塑造过程。纪录片《生命之盐》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这样的一种审美观,这部影片或以纪实的眼光审视,或以情绪的渲染,或以静物版的刻画,形成表现、再现、象征三个不同层面的影像空间,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内涵。

(一)表现:现实的书写

用影像记述时间流逝背后的事件,书写真实,是纪录片表达的重要手段。优秀的纪录片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这种书写借助航拍的上帝视角描绘着生存环境的复杂与多变,变化的是地域,不变的是采盐的艰险。如《相依》一集中,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勒洼地莫萨父子赤足走在沙漠之中,漫天的黄沙、枯死的树枝,空中视点将沙漠的极端天气描绘凸显的尤为极致。而随着故事讲述地点的变化,航拍从地貌视角向器物视角转换,镜头纵向从中国四川自贡高耸入云天车下移,背景中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峦,将天车简单支架结构危险呈现出来,让观众更为充分地认识到制盐的不易,以及盐与当地人命运感的交织。通过观看这样一部独特题材和独特视角的纪录片,不仅能够体验到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壮丽雄起,也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人生况味。

相较航拍带来的视觉冲击,主人公的日常生活让纪录片的质感更为凸显。《生命之盐》注重家庭群居生活的描述,借助生火、做饭这些习以为常的部分,建构出了生活的本真。比如说,在第一集的《国命》部分中,创作者在讲述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国家之盐遗址时,并没有单纯以宏大的视角叙事来讲述故事,而是借助鸟鸣的声音这样一种寻常而自然的叙事元素,以此来引入主人公一家的日常饮食大酱,进而将盐与主人公工作内容进行关联,挖掘熟悉事物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历史。这种自然的引入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叙事的流畅性。

(二)再现:历史的重现

《生命之盐》这样一部纪录片打破地域讲解的限制,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以“再现”的方式钩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也呈现了特殊的人文观照。这部影片凸显出“盐”文明中,作为个体形象“盐工”的生存不易,以及作为群体形象“生命”价值观,即家庭、情感、命运。在《生命之盐》中的再现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资料的还原与场景的历史搬演。

纪录片天然具有记录时间和历史真实的功能,影像书写的历史是纪录片最为宝贵的部分,它往往能够成为一手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影像的展示有助于让受众更为感同身受。《生命之盐》在讲述日本对自贡盐遮断的历史时,在第三人称视角述说的辅助下,将我国教育电影先驱孙明经先生拍摄的自贡盐业纪录片放置于影片中,鲜活的将自贡之盐的方式、历史背景、自贡的自然地貌展现给观众,表现中国人面对残酷的战争时,用盐换取希望,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从盐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中来揭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相较于影像资料的展示,对于文字的记述则需要以“搬演”的方式进行重现,《生命之盐》多处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进行叙述,如北宋与西夏盐战古代史等。在讲述黑井镇女人们的前世今生,创作者大胆的使用了情景再现,还原了深夜小脚女人们偷偷装扮成孕妇出城贩盐的历史,用表情、动作、神态放大这一过程的艰难与不易。这些内容都很富有视听的冲击力,能够给人对历史的一种直观感受。正如片中所言:“盐是细小的,它轻如沙砾;盐又是沉重的,无论是制盐的、运盐的、还是吃盐的普通人,都曾经为这一小把白色的颗粒,把生存的尊严降到最低。”可以说,《地球之盐》通过这样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另一段历史,另一个世界。

(三)象征:命运的意味

何为象征,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象征)是一种在外表形象上就可以按时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符号。”《生命之盐》借助外化的符号形象,触发观者内心意识的涌动,形成情感与形式的感通效应。影片中创作者借助高速镜头等方式,形成人物与环境命运感的象征表意。如莫萨父子在大片的盐地里迎风并肩前行传承意味,扬州盐商与清朝政权关系如徽系表演段落中演员上下翻手般的命运跌宕。

照片是一种静止空间的深邃表达艺术形式,黑白照片尤其如此。在光影的造型之下,黑白两色在时间中静静流淌,深刻的凸显了生活的质感和人物的命运感。《生存》一集中创作者采用法国的凯特琳娜和来自塞内加尔的赛都夫妇举办的《盐之千米》摄影展的黑白照片作为开场,通过解说“这是一位盐工;这也是盐工;这还是盐工;这些人都是盐工!”照相机把沧桑定格,不断重复和强化,让观者揣摩着每张面孔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也不经让人想起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Yann Arthus-Bertrand执导的纪录片《人类》的开场,每个个体如同雕塑一般,特写凝视着屏幕之外的你我,让观者产生心理与生理的共鸣,形成观片的欲望与冲动。

二、文化空间中的生命之思与哲学之味

文化一词源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则为文化,文化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多维度的思考载体。《生命之盐》以盐为轴线,串联起家庭、国家、命运三大系统的文化空间,用情感、变革、视野折射出“盐”所带来的生命之思考和哲学之味。

(一)传承中信念消解与坚守

传承是文化基因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而家庭/师徒作为稳固的社会关系,一直是技艺、思想等文化传承得以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今天,工业技术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传承技艺的信念被外部世界纷杂的信息消解着。如在《回归》一集中,埃塞俄比亚的80多岁的海吉拜拉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学习了如何到酷热的达纳基勒去获得盐。然而,他在带领孙子阿米尔的运盐之旅中,孙子并不想像祖父一样简单的生活。同样的还有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的诺邓盐手工业,国营盐场的烟囱依旧矗立,但辉煌已逝。只剩下祭祀龙王仪式带给当地人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对话。

虽然制盐面临着自然的困境,但当生存成为传承重要的信念支撑时,希望也在坚守中孕育重生。《生存》一集则展示了这种往复循环的生命印记,印度吉布·普拉萨德一家坚持手工制造时代传承的“盐”,虽然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收入仅够支持一家的基本生活;西藏芒康的次仁玉珍在现代遍布电线的盐田与兴旺的旅游业的冲击下坚守祖先所珍视的盐,即使辛苦,但仍旧快乐。正如创作者总结的:“采盐也许不再会成为一个职业,只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也是一种宗教式的坚守。”

(二)历史变革中的生命之思

历史顺着时间之河在不断地向前流淌,而不经意间的涟漪让它变得波澜起伏。盐作为历史上重要的生活、战略物资,其所带来的抢掠记录着文明的演进与冲突。

《生命之盐》以时间为轴线,把西方与东方作为故事节点,用“盐”的演变凸显在历史过程中人类对财富、疆域的生命思考。《疆域》一集中萨尔斯堡和巴伐利亚因盐引发的战争,耗时两百年时间才重新划定疆界。虽然现在边界地下1500米只是矗立这两块简单的木牌作为划分,但是这段历史给予每个人思考,即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带来贸易,贸易集聚财富。现代技术消解着传统之盐技艺,但历史的遗迹见证着财富的由来。《财富》一集中威尼斯因为生产和销售盐,从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而现在留下的原始盐田见证了竞争与资本的累积,打造了属于当地人的财富历史。

盐,塑造历史,其中焦灼着战争生死、城市兴衰、人性悲壮,其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生命思考,是人类在血与泪中因争夺盐的生存思考,是国家之间因争夺盐繁荣的思考,更是人类共同命运与盐相伴的文明思考。

(三)共同命运下的哲学之味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盐”作为全球文明重要的承载体之一,承载了人类共同命运的下智慧。从食物的滋味到家庭的辗转,从国家的兴衰到文明的构建,《生命之盐》突破了传统纪录片表达的空间视域,将其提升到了全球文明的哲学高度。

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大现实,创作者以人的命运轨迹为载体,描摹共同命运下因“盐”所引发的人生际遇,凸显出传承、坚守、创新、宽容等为世界观众所接受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生发并没有脱离文本本身,而是通过六集片子内在的主题关联建构的,从《相遇》到《回归》,似人生澎湃后的平静,给予了岁月的洗礼,以知天命的人生感悟呈现在观众面前。正如总导演张晓颖介绍:“本片之所以命名为《生命之盐》,展现的就是从人类最初与盐的《相遇》,历经各种纷纭复杂的艰苦生存和盐事纠葛,到最后的平静《回归》,盐与人,人与盐,最终完成了一个生命和心态的轮回过程。”生命因盐而结缘,每个人如同盐粒,从山川、湖泊、海洋而来,用平凡钩织成最不平凡的人生,而这便是《生命之盐》最大的哲学之味。

注释:

[1][德]马克思·J·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与鉴赏》,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0页

[2][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重庆出版社,2016年第94页

猜你喜欢

纪录片命运文明
命运的更迭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纪录片之页
命运秀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对不文明说“不”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