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温度”新闻的创作要点

2021-11-13◎江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工作者民众

◎江 弢

“有温度”一词最早诞生于2017年,其含义是指有某一事物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能充分彰显事物本身或者事物背后的人性化色彩。在新闻创作中,有温度的创作即是贴近民生、展现基层状况和诉求、满足大众发声需要的报道。而要达成这一目的,新闻工作者就需要沉浸到基层之中,听民众之声、采民众之诉、懂民众之思,这样创作出的报道,才能有泥土味、有烟火气。

一、创作“有温度”新闻的条件

要让新闻有温度,就需要接地气,就需要走进基层,走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掌握基层最想表达的诉求。新闻的温度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形态的展示,新闻的内容是基于事件真实性而进行逻辑上的编辑的,创作有温度的新闻,就是让新闻内容更加人性化、更具民生性、更有感染力。

在创作新闻时,创作者要重视叙事角度的转变,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居高临下,新闻要想拥有生命力,就需要新闻的创作者在视角上贴近民众,甚至融入民众,和民众站在同一角度来观察问题。例如在报道乡村振兴形势尽量减少宏观叙事,减少针对乡镇GDP指数、人均幸福指数等宽泛化内容的报道,尽量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来展现乡村发展的变化,通过地区民众对工作条件转变的感受,对生活服务细节增强的看法来展现乡镇振兴而取得的成绩,这种叙事角度,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更能令民众产生代入感。

新闻工作者要与基层民众用心交流,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知道民众想要表达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展现百姓的幸福生活瞬间,借助民众对社会发展的感受举一反三,深层次对事件进行解读,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进行深刻的剖析,这样报道出的新闻才能有温度和深度。

二、“有温度”新闻的创作要点

(一)增强纪实性

新闻报道主要就是对社会中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反映社会现实的事件,因此,有温度的新闻内容既需要反映现实情况,又要突出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予人以警醒、感悟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代新闻素材不仅种类繁多,还无处不在,有可能一件很小的新闻素材,都有可能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因此,创作有温度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对时代进步、民生民事的敏感性,对接触的每一件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分析与整合,深入研究,突出其中的社会关系与现实逻辑。

新闻内容的“温度”来自于它的人文性,来自于对社会生态的全面展现,在报道时,新闻工作者绝不能只是单纯将采访到的事件素材进行筛选、加工、润色,而是要把握事件真相、突出事件本质、把握受众心理、突出事件核心,在采访写稿时的实践中要有求实之心,从根本上加强新闻的真实可靠性,并且还要遵守职业道德,发挥职业精神。新闻工作者要着重挖掘素材的潜力,尝试用不通的视角和表述方式来确定最合适的报道方法,从而增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确保新闻作品有效传播、直抵人心。

(二)提高引导性

新闻是要依据社会发展趋势,对某些存在或者必定发生的事情,作出准确的报道,并充分分析内在本质,要依据现存事实,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对社会现实、未来趋势做出最准确的预断,这样才能充分引发受众思考,才能切实引导人们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新闻事实是事件交互性和多元性发展的过程,在新时期下,新闻工作者要让报道有温度,就要改变采集形式,由单一采集走向多维采集,新闻宣传工作人员需要善于制造话题,需要主动把握舆论的引导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报道与社会舆论有着直接关系,对民众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政治修养,这样才能根本实现新闻播放的价值,促进新闻时效性的提升,在规范自身措辞的基础上以广大群众利益、国家立场为出发点,保持新闻媒体舆论导向的正确。没有舆论导向的正确,就谈不上新闻媒体的可信度,新闻工作者要通过绝对客观且真实的报道内容让大家感受到真理的无穷力量和新闻客观真实的无限魅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杜绝出现有违背新闻事实、违背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避免低级庸俗的猎奇。

新闻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采访和报道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良好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要赋予新闻报道浓厚的责任感,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现有的问题,用正确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纪律观、人生观等为基层民众做出引导。

(三)增加亲民性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创作编辑时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因此,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他们要做到为民所想,肩负为民请命的使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利益为根本和出发点,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群众以及政府部门搭建沟通的桥梁。且考虑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审美水平都存在一定差异,在编辑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努力让新闻能够贴近大众生活,使大众与新闻媒体之间能够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关系,提升新闻服务大众的水平。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与出现的新问题相对较多,新闻工作者必须展现新闻报道的亲民性,通过对媒体的明确定位,把握好新闻主流意识导向。

新闻工作者要从新闻受众需求出发,做好大众媒体主流意识宣传。新闻工作者须将媒体制高点与本地发展深度融合。尤其是多元化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积极承担其公共媒体的职责。把握好基层民众最根本的需求,在有温度的新闻创作中,讲好本地故事需要以区域民众需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前提,将民众根本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增强社会发展合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提升客观性

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感知、采集、整理以及选择、编写,属于人类主体性行为范畴。因此,新闻报道也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对被报道者进行客观事实的评价,也就是利用人的主观意识结合自身知识涵养对发生的客观事件进行事实反馈。在进行情节的叙述时,新闻工作者需针对人物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来进行描写,将整个叙事的内容融入到了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的方面,以此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结语

综合而言,要创作有温度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从纪实性、引导性、亲民性、客观性等几个维度入手,让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生活,更能展现民众的想法和诉求,更能反映社会生态,这样的新闻才是有温度的内容,才是积极正面的报道。

注释:

[1]闫征:《用有温度的新闻,讲出有灵魂的故事——津云新媒体微视频〈臊子书记〉创作手记》,《中国记者》2020年第11期

[2]薛丽萍:《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评析》,《数字传媒研究》2020年第9期

[3]戴艳梅:《锤炼"四力",让时政报道有温度》,《中国记者》202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工作者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