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深入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2021-11-13杨序先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晃新闻线索冬瓜

◎杨序先

深入采访是突破事物表面现象后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采访活动,要求记者有探索者的顽强精神,在调查研究上下苦功。通过2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缺少新闻线索,新闻写得不生动活泼,新闻报道失实,这些都与记者的采访有关,特别是与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有关。七分采,三分写,只有到现场去,进行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精彩、准确、有价值的新闻。

一、新闻报道和深入采访

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新闻报道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实实在在,可感可信。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

深入采访是突破事物表面现象后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采访活动。记者要深入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采写那些反映群众喜怒哀乐,反映时代脉搏,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新闻。

深入采访,既是记者职业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深入采访应该把握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深入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二是对每个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都要进行深入采访。

二、深入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1.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

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必须与事实相符合,没有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是记者坐在办公室写出来的。例如《湖南首个免费午餐学校落户新晃大坪坡》的消息,全国纸质媒体中,本报独家报道。怀化日报见报后,湖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民网等报纸网络纷纷转载。我到现场去采访,花了300多元从怀化打的到新晃,又从新晃坐教委的车赶到现场的。当时,是华声在线在主持发起这件事,他们并没有邀请本报记者,我是从新晃教育局领导那里得到这消息后赶去的。在现场,所见所闻,让人终身难忘。试想,如果我当时不到现场去,这条独家新闻就会与我失之交臂。

又如:2000年8月26日,我到麻阳县兰里镇采访西瓜特色产业的新闻。在访谈中,我无意听乡长说力木村村民种了冬瓜却卖不出去的事。我觉得是个非常好的新闻线索。因为当时政府要求企业要走上市场,农民也要走上市场。农民走市场怎么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让许多农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于是,我立即放弃原来的采访,花20元租了一辆农用车赶到该村。采访了好几位农户,又到瓜地里察看,发现好多冬瓜都烂了。村民告诉我,挑担冬瓜上街去卖,得3元,路费去了一块,运输费(放在拖拉机上)5角,这样,一百斤冬瓜只得一块五毛钱。卖不出去,拿去喂猪,可是吃多了,猪也不肯吃。瓜农只好让它烂在地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深入调查了解到:一是生产过剩。原来,头年隔壁村里村民种冬瓜发了财,力木村人知道后也跟着种冬瓜,镇里还把该村作为“冬瓜种植示范村”,根本不去了解市场行情。结果,你种我也种,冬瓜多了,就卖不出去了。其次,是重数量轻质量。该乡在调整结构时,只是注重增加面积,而不选择品种。由于种的都是大路货(空心冬瓜),市场价格很低,每斤只卖0.05元-0.12元,而实心冬瓜的价格则是它的4倍左右。三是信息不灵,对市场需求量、品种了解不够。

这篇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亲自批示,要求一名副秘书长出面调查处理此事,并采取措施,为农民服务,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如果我当时不去乡里,不到村里,不去现场,我怎么也采访不到《冬瓜熟了,心儿碎了——麻阳兰里镇力木村瓜贱伤农的启示》一文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近年我们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大家就采写了很多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好新闻。

2.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抓到感人的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新闻感不感人,要靠细节。细节在新闻写作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个脚、两个脚的凳子咋坐呢?我在新晃大坪坡小学采访时,就见过了两个脚、三个脚的凳子。我还亲自上去坐了一下,那的确不怎么好坐。可只有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却坐在上面听课、学习。这样的细节,如不到基层去,是无法看到的。

比如:我写的《房屋建得栋挨栋,果树栽得根连根,这些农民图的啥?》消息,写的是2000年,市政府准备在河西建一个新世纪广场,附近农民闻讯后,纷纷到规划区内种果树、建房屋。记者在现场发现,房屋建得密密麻麻,栋与栋之间仅隔尺许;荒土里,果树栽得根连根,平常一亩地栽种果树1000余株,但这里却栽了3000多株。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骗取国家的赔偿。因为他们建一栋平房只需成本3-5万元,但国家却要赔偿他们20多万一栋。这些生动的细节,不到现场是不可能获取的。

2010年3月,我从一个朋友QQ空间里看到了一则“关于新晃步头降乡‘杀人冲’来历的新闻”,于是决定前往采访。按理,我到县里采访QQ的主人也可写条新闻;我到乡政府采访文化站有关人员也可以写出新闻来。但我坚持要到现场去,到烈士墓前去。在现场,我不但感受到了烈士墓前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还采访到了当年解放军剿匪的见证人,采访到了为烈士墓栽种松树的村民,因此,文章出来后现场感强,情节生动,十分感人,总编室打了最高分,也成了我近年的得意之作之一。

3.只有深入采访,才能避免报道失实

这一点,我认为十分重要。新闻报道打官司,当事人上门找麻烦,都是因为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不扎实导致的。

一次,市里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晚报新闻部一记者参加采访报道。会议开了一半多后,领导们就某个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见此情况,该记者就离开了会场,回报社写报道。没料到,报道出来后遭到了市委书记的批评。原来,记者走后,又有一些领导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认可,会议议题的结果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当时我们的记者等会议结束后再走,也就不会弄如此笑话。

本报一摄影记者的一幅图片新闻报道,因为失实,报社成了被告。

有天下午,110警车前往迎丰东路执行任务,见本报一摄影记者在路边等车就让他搭车。车到锦溪桥,110警车突然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称五0七门口发现一犯罪嫌疑人,要求前往抓捕。该记者一同前往。当民警把犯罪嫌疑人推上车那一刹那,这位记者拍下了照片,并于第二天见报。见报后,犯罪嫌疑人将报社和公安机关告上法庭。因为这个人虽然被警方列入嫌疑人,但证据不足。然而,公安机关也没有解除他是犯罪嫌疑人。如果当时这位记者不急于发稿,采访更深入一点,也就不会遭遇打官司。

在采访中,特别是采访批评报道,一定要深入、要扎实,要与被报道的双方见面,最好录音记录。记者要学会保护自己。

4.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提高记者采写水平

现在有很多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怕吃苦,怕累,不愿到基层去,到一线去,乐意在城里,雨淋不着,日晒不到,找个小材料,弄个小文章;或坐在电脑前,弄个放之四海皆可发的文章;或从别人的文件上找点内容编个几百字的消息,成了十足的“电脑记者”、“材料记者”、“会议记者”。久而久之,对深入采访没有了激情,更不愿到县、乡、村去采访。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记者思路不开阔,没有现成材料就断了线索。因此,这些记者进报社时是什么水平,多年之后仍然是什么水平,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提高。

因此,深入到基层、到一线去采访,去锻炼很重要。派记者下去挂职,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基层采访锻炼人,在实战中提高人。年纪大的资深记者大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1987年,我的人事档案调到报社半年之久,但人没有调进来。什么原因呢?当时报社分管人事的一位领导说:“他还年轻,应当在基层再锻炼一下。”于是,我的档案又退回到原单位。我又在县里宣传部做了一年新闻干事,直到1988年12月才正式调到报社工作。正是因为在宣传部多干一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来一进报社,很快就能适应工作。

三、深入采访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足采访准备,不要无的放失

采访不是简单的几个问题就可以做好的,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深入采访中能及时充分挖掘现场新闻事实,并用最准确的语言进行报道。

深入采访过程中,要遵守新闻采访流程规律,保证新闻写作的完整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深入采访的准备工作。要对新闻线索进行梳理,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相关人员等做好采访方案和提纲,争取采访的主动性。

深入采访,不是要你毫无目的乱跑,要有目标,要心中有数,一枪一个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准备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广交朋友,获取更多的信息来源。我的许多新闻线索都是由朋友提供的。

2.到现场去,不能怕苦怕累、怕麻烦

新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采访是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新闻报道的基本途径。一名出色的新闻记者,首先要采访上下苦功。

新闻采访,特别是深入采访,都很辛苦,要是怕苦怕累是成不了一篇好的新闻。有时候采访,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汗流浃背不说,还要马上采访。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十分麻烦。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部门,记者要怕麻烦就不行。笔者采访“洞门口村11位雪莲果种植户欲哭无泪”的新闻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不但要到现场采访种植户,到他们家实地查看,而且还要到工商、农业、公安、律师及劳动等部门采访,有的单位还要反复多次,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3.善于归纳整理,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

事实要典型。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事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实。这就要求采访者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选取典型材料、典型事例。如果不作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新闻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有的新闻甚至是负面的。这就要求采访者练就慧眼,要识别,要有选择。要把那些鼓舞人心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新、鲜、活新闻挖掘出来,报道出来。把那些猎奇的、负面的新闻舍弃。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如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渲染气氛、加深印象、烘托人物、突出主题;也可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新闻事实更加鲜明、丰满。此外还有点面结合、画龙点睛等方法,可以使事实更好地“说话”,增强感染力。

其实,深入采访,是对读者负责,对报纸负责,同时也是对采访者自己负责。

猜你喜欢

新晃新闻线索冬瓜
闷热三伏天 冬瓜可以这样煲
新晃:努力办好优质均衡教育
为什么叫冬瓜
新晃侗藏红米: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冬瓜搭架栽培技术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
新晃县农机局下乡为群众排优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