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法制新闻报道

2021-11-13◎滕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法制新闻报道受众

◎滕 铭

一、当下法制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各类报道当中,每一种报道都会根据自己的类型和预期的效果去进行市场定位。但各类型报道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都会偏向去把整篇报道包装的更加娱乐化。过去的一些法制新闻报道也受到了主流媒体市场的影响,更多的侧重趣味性,导致其失去了法制新闻节目的实质核心竞争力。

一些法制新闻报道没有认识到自己该充当什么样的一种角色,忽视了法制新闻报道应具备的积极的导向性。报道者似乎忽视了法制新闻可以多角度的发展、多角度衡量。当下的法制新闻在选择报道题材上会更加趋向于符合百姓胃口的题材,以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居多。这样的题材确实很贴近于百姓生活,但时间越来越来久,难免会产生平庸的状态。

在一起案件发展中,舆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报道若只为了增大收视率、站在一方的角度去思考和报道、过分渲染夸大去迎合受众的口味,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其真实性,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案件结果的改变,失去法律原有的公平性。

案列1:2011年10月16日,《南方都市报》首先报道了佛山2岁女孩王悦,在街上玩耍连续两次被汽车从身上碾压,18名路人竟然无一人上前施以救助的事件。在报道后的2天内,该文章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影响。

该篇报道全文围绕18名路人的冷漠态度进行声讨。为了迎合百姓对该事件的看法、吸引读者眼球,把一条法制新闻包装成一篇具有趣味性的新闻来进行报道。报道中全文道德情感色彩、娱乐化偏重,完全没有体现出任何站在法制角度的报道思想。甚至于该作者在首发文章爆火后,仍坚持寻找其18为路人要求进行采访和大篇幅后续报道。并在文章中写出“18个路人是否应该被聚焦接受道德审判?”

案例2:2002年7月21日《新闻午报》刊登了题为“给风景一道屏障”的报道,称 “一个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长城法》,经过北京市政府的讨论、论证,将正式出台。这是我国首次由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来保护专项世界文化遗产。”文章中反映出记者和编辑对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规范的欠缺。立法保护长城,究竟是制定法律还是法规,没有搞清;立法的主体是谁,究竟是人大还是政府,没有搞清;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对读者进行错误的引导。

二、措施及对策

1.注重价值导向,避免过分娱乐化。法治新闻报道是指报道国内外重大的法治新闻的详细和内幕,以纪实为特长。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社会教育者有义务和责任去进行报道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涉及内容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正确的思考角度和价值导向。强调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以及对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对于娱乐性的把握一定要平衡。

2.报道要运用“贴合”技巧。涉及到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自身利益有益的法律知识时,首先要足够的考虑到作为一位受众的需求点,其次考虑怎样进行报道才能让受众最大程度的接受并运用。比如我们在报道一则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时,尽可能的找到针对普遍百姓婚姻生活的关键点进行“贴合”并且扩大,这样才能足够满足其好奇心,然后再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进行采编、播报,这样传达给受众后才能使其看到的法制新闻应用于生活,“贴合”生活。

3.掌握充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要做到法律用语的规范化。在法制新闻报道中要做到法律术语的精准。每条法律法条规定使用情况不同,专业术语的应用要清楚的区分,把握好其概念,避免概念混淆。树立法律意识,要在洞察案件本身时持有法律逻辑、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断的提高法律修养,清楚的看到事物的多个角度。也只有储备充足,才能真正做到在法制新闻报道中从法律视角去思考和洞察社会现象。

4.掌握“天秤”原则。法制新闻报道,会涉及到多方利益冲突,要避免矛盾激化,注重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前提下更要平衡好报道新闻中的主体和受众两个方面。涉及到利益纠纷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时,媒体人就应该掌握“天秤”原则,不要被复杂的表象迷惑、规避消极影响。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是其媒体人的重要指标。在某一件案件当中,要从两个角度,即对立双方角度进行采访和编写新闻报道,甚至多方采纳观点,不能偏听偏信,使其信息量更加全面,并且能够以刚刚提到的职业法律人思维加以判断。

5.坚持以人为本的意识。任何一个行业中任何理念的落脚点都是实践,实践自然离不开人,人推进了发展,发展的成果由人来享受。以任何形式去开展法制新闻报道,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受众得以受益。在法制新闻报道中,无论是选定题材、采集信息、编导报道,根本目的旨在为了使受众看到该节目后知晓并防范。

6.不断进步的理念和思想。我国法律是不断改进、不断更新的,每一位从事法治新闻报道工作人员都应不断地刷新理念和变化思想,必须做到理解新规范、适应新情形、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的多角度出发去满足受众需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去打造受众喜爱与推崇的法制新闻报道。

结语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背景下,全国人民的法制观念开始增强,对于法律知识愈加渴望。这也为法制新闻节目的报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做好新时期下的法制新闻报道工作,每一位法制新闻报道工作者都应该秉承着坚持公正司法的观念,带有创新性、灵活性地去满足受众市场和受众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传播法律、弘扬宪法。在法制新闻报道进行时,报道工作者应讲究报道方式方法,把握好报道力度,规避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在注重报道新闻性和故事性的同时,更要注意法的适用、法的考量,达到正面且有效的新闻效果。

猜你喜欢

法制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