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拓展新闻报道

2021-11-13张司宇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

◎刘 闪 张司宇

全媒体时代,国内国际事件迅速跨地域扩散传播,各种媒体的表现手段日趋丰富。作为华中地区最具知名度的都市类媒体,楚天都市报坚持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服务广大受众,素有“大事看楚天”的美名和优势。近年来,在不断拓展全媒体平台用户的同时,一线记者也在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不断突破,拼抢时效,加强国内国际新闻采编报道,进一步提升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优质的原创内容,但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海量,若想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更需要挖掘内容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借助网络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拓展新闻报道的空间,向受众提供更多独家的不可替代的内容。

一、打开视野 勇于尝试

长期以来,地方媒体的记者思维和视野受限,本地的新闻事件都能及时捕捉,迅速跟进。而发生在其他地区的国内国际事件,往往存在看官心态,认为超出自己所在的媒体覆盖的区域,或者觉得存在跨地区采访不便等现实困难,忽视关注,心存畏惧,没有落地的想法。

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媒介是互联网。各种社会化媒体兴起,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化媒体如今依靠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作为主要的传播平台,正改变着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在现实中,国内的热点新闻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讨论,都可以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样,国际事件也会很快蔓延到中国国内的舆论场。

互联网思维,其核心是挖掘用户的力量,将用户变成参与者,贡献者。全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也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将用户联想成受众或者是采访对象,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想采访和作报道。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媒体的视野仍局限在区域,显然已经落伍,也无法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记者应打开视野,转变思路,积极应对,真正做到“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自身的采访报道一般难以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多元主体生产的不同信息源“碎片化内容”,很可能成为记者采访报道的一种思路补充。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是多元参与,多种力量共生。这同时也给了新闻记者带来机遇,尤其是在新闻采访方面,对于突破传统的采访方式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帮助。

视野和思路打开后,不能畏缩不前,应勇于挑战和尝试。唯有如此,地方媒体记者才可能突破自我,拓展新闻报道。

2019年11月底,潜逃20年的女魔头劳荣枝在厦门落网,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传开。按照传统思维,嫌疑人在厦门落网,曾在南昌、温州、合肥实施犯罪案件,跟湖北本地关联不大。以往,楚天都市报通常会选发外报稿件,不会安排记者自采。

当时,本报正在尝试拓展国内国际新闻报道。按照指示,两名记者立即跟进,周末一天打了三十多个电话,同时借助网络搜索。由于经验不足,走了弯路,一直忙碌到下午,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记者没有放弃,继续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找到受害人家属、辩护律师等核心人物电话,顺利完成采访,在众多媒体中较早发出报道,赢得广泛关注。

二、抓住细节 按图索骥

全媒体时代可视化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多。信息可视化是用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方式来进行数据、知识或其他抽象信息的传达。

在社会化的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多可视化的信息在等待着记者发掘。记者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资源优势,更加直观的获取自己需要采访或者了解的信息。

这就要求,在具体采访中,记者利用微博、微信、地图、外卖、抖音等网络平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如最初的简单报道、网传视频、照片、网友评论等等。

去年5月24日,赞比亚3名江苏南通籍同胞遇害。这一惨剧涉及到3名国人,最初江苏当地媒体发布了简单消息,很快在国内引发关注,不过具体详情有待进一步挖掘。事件发生在非洲,对于一家区域性媒体来说,此前很少触及。

笔者主动接下这次采访任务,在网络上寻找蛛丝马迹。最终通过一句话、一个照片,率先在国内同行中实现突破。笔者注意到,当地媒体报道文末有句话:“赞比亚南通商会正在积极配合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和当地警方做好相关工作”,马上据此搜索该商会会长姓名。会长作为商人,肯定开有公司,随后在天眼查输入会长的名字,很快找到了其电话,与其连线,了解到事件最新情况,发布报道。

取得突破后,笔者并未就此止步,添加了会长微信,继续与其保持联系,询问进展。出于对遇害人家属的尊重,会长没有向记者提供家属电话。不过,会长可能操作失误,把一张护照照片发到笔者微信上。因护照名字不常见,笔者再次通过天眼查搜索,刚好他也在南通开了家公司,留有电话。笔者尝试联系,其正是其中一名遇害人家属。这才有了第二篇报道《59岁的他在赞比亚遇害,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回国拍张全家福》,这篇独家报道在今日头条也成为爆款。

通过网络突破,以最快速度寻找到相关知情人士,正成为多家媒体采访国内国际新闻的日常操作。

去年3月底,四川西昌突发森林火灾造成19人遇难。笔者和同事满达率先采到扑火队员黄元林、钟生文亲属。报道发表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媒体同行找我们要家属联系方式。这一次,同样在网络中成功做到大海捞针。

笔者在微博搜索“宁南县”,可以找到显示定位在当地发出的微博,有不少当地人惋惜的图文,其中一条微博发了一段录屏视频。笔者打开看到了黄元林出发前的朋友圈。朋友圈下有个亲属留言,电话就附在微信名字后面。

满达则根据当地报道,得知钟生文开了一家豆制品店,在百度地图上附近搜索豆制品,找到其女儿的电话。第一时间找到家属电话,为采访赢得先机,不仅可以获取原创内容,更能做到快人一步。

三、善于思考 多加分析

网络上的舆情与舆论便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对于现实的主观反映,是一定时期范围内公众的关注焦点。记者可以根据网络上的舆论和舆情,针对焦点事件,发掘新闻线索和采访对象。

在利用网络拓展新闻报道,记者有时就像警察办案一样,除了寻找蛛丝马迹外,还要根据具体事件、具体问题,善于分析和思考,有利于采访突破。

去年5月,湖南郴州永兴县出现“大头娃娃”事件。本报两名记者立即介入,很快把涉事生产厂家、律师、营养学专家、工商部门说法都采到了,但销售商家本报和多家媒体一直没有采到。在地图、美团上搜索涉事商家,当地同名的连锁店有不少,但都没有涉事那一家母婴店的电话。

记者分析,县城地方不大,连锁店老板估计是同一个人。笔者根据地图上显示的其他连锁店门面留下的电话,一打果然是老板,顺利采访到商家。

去年9月,武汉女生吴彧雯因疫情滞留外地,湖南同学接她回家同吃住携手考上中央美院,这则报道最初由中新网从湖南采集发布,很快冲上热搜。而武汉本地媒体尚未报道,记者敏锐觉察到这种疫情期间的温情故事,也一定深受湖北读者喜爱。

在联系采访过程并不顺利。记者先根据114查询到湖南同学屈羡所在的社区,社区表示需征得屈羡家长的同意。眼见等了半天没有回应,从湖南突破没有进展,记者调整思路,就近从武汉突破。遗憾的是,此前的报道,只出现武汉女孩吴彧雯的名字,没有交待其所在的住址、学校。记者分析,“吴彧雯”这个名字很特殊,重名几率微乎其微,就试着在网上搜索,果然在一份美术比赛获奖名单中找到她的名字和学校。此后,马上通过学校,上门采访了吴彧雯和家长,并通过吴家与屈羡一家取得联系。当记者完成采访后,湖南当地社区才辗转提供屈羡父亲电话。

四、深度思维 特稿写作

全媒体时代,面对同样的国内国际事件,全国顶尖媒体都在拼抢,快采速发,抢占流量,记者面临的压力更大,对记者的要求更高。速度之外,更要重视深度思维,特稿写作,用精品力作赢得受众认可。

新闻报道的深度,通常是指新闻报道揭示事实意义和本质的深浅程度,是新闻产品的角度、厚度、广度等综合因素集中所产生的力量,能够对受众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楚天都市报在追求新闻发布速度的同时,也要求一线记者注重深度化思维。在报道事件本身之外,更要深入挖掘背后的人物故事,关注突发的国际国内事件中的个体命运。

前文写到的赞比亚3名侨胞遇害,本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最新进展后,继续跟进,此后还原了其中一名遇害者的人生经历,采访到遇害人本来3月能回国、最大愿望是回国抱抱孙子等许多细节,更加触动人心。

从受众需求层面来讲,全媒体时代,大众对信息的追求几乎不再需要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等浅层次要求,他们更想知道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对于记者来说,在做报道时,就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通过深度思考、细腻文笔,满足受众新的阅读需求。

去年5月4日,许广高速广东连州段发生一起交通意外,一辆东莞牌照小车碰撞路面右侧防护栏后起火,车上5人不幸身亡。本报资深机动记者满达跟进后,获悉遇难5人中有两对夫妻,来自湖北监利。经过艰难突破,他采访到家属,率先发布事件基本经过。4天后,他又写出《广东连州高速车祸背后:《夫妻返乡参加婚礼后南下途中被烧身亡,亲人不忍看最后一眼》特稿,把遇难夫妻的命运、经历写出来,文笔细腻、人物丰满、饱含温情、直击人心。报道首发后,引起全国多家媒体、平台转发,受到亿万读者热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闻记者也应与时俱进,坚持融合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学会综合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实现跨越式的采访突破,从而做出更有质量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