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物编校应注意的问题探究
2021-11-13◎张睆
◎张 睆
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2020”专项工作,重点对2019年以来出版的社科、文艺、少儿、教材、教辅以及科普类图书展开编校质量检查,提高了对引进版、公版图书内容以及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此次专项工作一共组织抽查60家出版单位的图书180种,通过专家审核,认定19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涉及16家图书出版单位。从此次抽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图书编校质量并不理想,图书编校环节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图书编校注意事项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图书编校质量低下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图书出版单位逐步转企改制,现阶段的出版社基本都采取企业化运营模式,这也造成了部分出版单位片面追求出书数量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或者不够重视图书的编校质量。更有甚者,一些出版单位的编辑在一年中担任责编的图书就超出30本,相当于每个月平均出版3本新书,这样的出版节奏下,自然不能在图书编校质量上投入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也难以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化运营模式,也影响了出版社在年终考核中,更加重视考察编辑的出书数量、图书发行量、发货码洋及回款等事项。在很多出版社,编校质量并未被纳入考核体系中。有的出版社即使将编校质量纳入考核体系,但也仅仅是简单地将校对次数和校对字数等作为考核指标,并未将消除差错率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有的出版社就算图书质量检查结果不符合要求,也很少进行严格的惩罚。而有的出版社则恰恰相反,对编校质量有问题的图书进行了过重的处罚,而对编校质量优秀的图书并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也影响了编辑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出版单位内部也逐渐形成了对图书质量不够重视的工作氛围,自然也就影响了出版的图书质量。
(二)出版管理体系还需完善
如前所述,目前很多图书出版单位存在出版质量意识偏低,并对图书质量问题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书稿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没有加以完善,未能合理地将编校质量与考核机制挂钩,使各项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图书出版全过程缺乏质量保障制度的支撑。一般来说,图书出版的全流程都是由编辑自主进行。一些编辑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还是会自觉依照出版流程的要求来进行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而少数编辑因为质量意识不够高,又被目前市场的快节奏所影响,再加上出版社没有切实落实相关的图书保障机制,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图书编校质量下滑。
(三)编辑自身的原因
从编辑自身的原因来说,一方面,如前所述,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编辑对图书编校质量还是不够重视,反而过于重视图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出书数量和出书速度,为了压缩出版周期,往往就忽视了图书编校质量。还有一些编辑由于出版社有任务指标,工作量较多,又急于出书,对于提高编校质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因为业务能力不足,没有重视日常的学习,未能持续提升业务能力,从而造成图书编校质量出现问题。还有少数编辑在图书编校工作中,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细致,也是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因素之一。
此外,编辑是个特殊的职业,除了要求自身业务能力过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因此,对于一些刚入职的编辑来说,就算出版社对他们进行了入岗培训,也不能马上就熟悉业务,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出版流程、行业知识等,职业敏锐度的缺乏,让他们不能有效甄别和去除稿件中存在的错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出版质量。
二、避免图书编校出现问题的相应措施
(一)严格落实“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把好内容质量关
要想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必须严格落实“三级审稿责任制度”,重要的稿件在必要情况下应送外审,保证对稿件进行准确判断及评价,以此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稿件质量的好坏重点在于内容具有出版价值与否、符合读者阅读兴趣与否、是否与先进文化的方向相符。因此严格把关稿件内容质量,并进行评价,这是审稿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不管是什么稿件,都需要站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独创性、知识性等角度对内容质量进行评价。部分作者为迎合图书市场,标榜自己的稿件具有“新”“奇”“异”等卖点,以“畅销书”自居。作为审稿者,不能背弃审稿原则,被其所迷惑而放宽对稿件内容质量的审核,必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关注社会与读者的根本利益,履行好编辑的职责,评估并选择质量优良的稿件。
(二)客观公正地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稿件质量
审稿过程中,编辑不仅需要对稿件内容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取舍,对于出版社准备采用的稿件,还需要客观公正地提出整体性的修改意见。以偏概全提出过多的主观意见,相当于一种不公正、不客观的表现,将对稿件质量的提升造成影响;同时,未通过认真审读就进行总结,将无法准确地认识到稿件的内涵和精髓,从而对稿件所提的意见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也是不客观的。另外,在审稿时,只需提出修改意见,不可以直接代替作者对稿件进行具体修改,而应是针对稿件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修改建议,做到全面合理,简单扼要,并提出可以让作者优化作品的明确目标与改进稿件的方式,明确提出意见,为提高稿件质量指明方向。
(三)加强编辑加工,坚持“三校一读”制度
编校工作主要由编辑加工、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这几个基本操作工序构成。编辑加工环节除了对稿件存在的文字、语法、标点、知识性错误等进行技术处理以外,还应将重点放在修改稿件中存在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的错误上。编辑加工结束后,校对人员需要依照原稿对校样逐一进行核对,避免排版时出现的文字拼音、标点符号、公式等各种错误及版式错误,并尽可能发现原稿中存在的错误与不妥之处,提出疑问,真正承担起“校异同”“校是非”的职责,展现校对的显真保值作用,以此提高稿件的出版价值。“三校一读”制度是确保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之一,重点书与疑难问题比较多的稿件需要合理地进行多次编校。
(四)重视责任编辑对图书编校工作流程的监督作用
为做好图书编校工作,责任编辑对整个编校流程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首先责任编辑需要熟知图书编校规定,并对图书编校整体流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协调和统一各个校次的校样和整体编校工作的进度,全力提高图书编校工作的规范水平,尽可能地确保图书编校流程的畅通度,促使编校工作有序推进,整体提高编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次,责任编辑在做好自身编辑加工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认真处理各个校次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有争议的问题。由于编校环节涉及人员众多,难免会出现错漏,所以,责任编辑在付印前一定要认真检查核对目录,翻查页脚与页眉等细节内容。总的来说,责任编辑应整合图书编校总体流程,提高工作总体的合理性,以此确保编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五)提高责任意识与图书编校能力
对编校人员来说,把好编校质量关必不可少的就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编校人员大部分时间的工作就是文字工作,对待文字工作应该抱有敬畏之心,要坚守质量标准,力求消灭差错。这要求编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谋发展的信念,加强对编校工作的重视。特别是作为新时代的出版社编校人员,更应该克服浮躁的心态,保持匠心精神,严格要求自我,提高自身编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编校人员必须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熟练掌握校对技巧,同时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工作习惯,采取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校对方式,并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高政治、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素养。通过网络、线下培训等渠道学习编校规范与相关规章制度等,同时在出版社的日常工作中向资深编辑了解在编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与典型性问题;在对稿件进行编校时,如遇到没把握的问题,应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总之,要不忘文化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时刻践行工匠精神,以精品图书为目标,全力做好每一本书稿的编辑校对工作。
(六)加强对图书编校工作经验的总结
为提高图书编校工作的整体质量,图书编校人员必须善于在工作中总结工作经验,不仅仅是总结成功的经验,还需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编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摸索出容易出现差错的规律,分析出错的原因,提高消除错误的能力,并以此构建图书编校工作经验系统。如果编校人员在图书编校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图书编校工作经验系统,快速查找典型问题的化解对策,以此大幅度提高图书编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尽量减少图书编校工作上存在的错误,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图书出版工作的其他环节上,以此从总体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编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在实际编校过程中,编校人员应提高图书编校的责任意识,充分考虑出错的各项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差错类型进行总结,积极进行预防,对编校工作流程加大把控力度,关注每个细节,尽可能降低图书编校错误的出现概率,确保图书编辑的总体性与细节性的统一,以此切实提高图书编校工作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