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摘稿件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1-13张新雄

新闻前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原稿差错出版物

张新雄

一、常见差错种类

1、“硬伤”种种

文摘稿件主要来源于图书、杂志和报纸等公开出版物。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出版物并非完美无缺,也有这样那样的“硬伤”,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性错误和语言文字差错等。

比如:《特别关注》杂志编辑部的编辑从一本书上摘编了一篇与英国脱欧有关的稿件,摘编稿件中有一段文字如下:“要想让(脱欧)公投获得成功,必须说服很多人做出改变。不管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还是放弃执行了46 年的经济一体化、农业补贴和自由贸易,都需要人们改弦易辙。”

经查,英国于1973 年加入欧洲共同体,距离英国脱欧领袖多米尼克·卡明斯成立“投票脱欧”这一组织(2015 年5月)42 年,距离英国举行脱欧公投(2016 年6 月)43 年,原稿“46 年”明显有误,在文摘稿件正式刊发前必须改正。

2、语言失范

原创稿件在文字、词汇、修辞等方面有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文摘稿件虽然源自已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一样有类似问题。

比如,在一篇题为《管理员爷爷的秘密》的文摘稿件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搬进去很久,我才和管理员爷爷有点了解……”文中“和管理员爷爷有点了解”一句搭配不当,将“和”字更改为“对”字为好。

尤其是一些翻译作品,由于译者的翻译水平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有限,语言失范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一篇翻译作品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所有的人都敬畏地感到: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劳伦斯·奥茨,准备像一个英雄那样去迎接死亡。”“敬畏”的意思是既敬重也害怕,有时作动词,有时作名词,与“感到”这个动词搭配不合适,需要改正。

3、逻辑混乱

一篇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如果逻辑混乱,就会让读者感到语言含混、意思不明,需要将其理顺。逻辑混乱,在一些文摘稿件中并不少见。

比如,在一篇文摘稿件中有如下一段:“选择刊载她作品的杂志接踵而至,她火了,婚姻却破裂了。恢复单身的她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电视行业的冲击使得摄影类杂志相继倒闭,那年她49 岁。”

文中“那年”是哪年?整个句子交代不清。结合前后文意思,“那年”应指她婚姻破裂的那一年。原稿逻辑有些混乱,在最终刊发时调整如下:选择刊载她作品的杂志接踵而至,她火了,婚姻却破裂了,那年她49 岁。恢复单身的她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电视行业的冲击使得摄影类杂志相继倒闭。

文摘稿件除了前文所述的硬伤种种、语言失范和逻辑混乱等情况之外,还有格调不高和政治导向错误等问题。

二、差错原因分析

细查文摘稿件的加工处理过程,不难发现差错产生的原因:

1、原稿本身有差错

有一篇文摘稿件,原文如下:“当时的维修委员会里有县长,有乡绅;参与维修的,也有普通乡众和工人。这批人被无情地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战乱、天灾、洪水、瘟疫、死亡……”天灾,指自然灾害。常见的大天灾有地震、海啸、洪水、山竹台风等。文中“天灾”与洪水、瘟疫等并列,显然不妥。

经查,文摘稿件与摘编图书上的原稿一致,系原稿有差错;相关编辑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发现稿件中的差错。

2、原稿与“新家”不兼容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原稿没有问题,文摘稿件放在原来的语言环境中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更换媒体或者更换语言环境后,就会出现与“新家”不兼容的问题,进而衍生出新的瑕疵或者差错。

在一篇题为《铁汉军官》的文摘稿件中,开头和中间部分一直称呼主人公为“张上尉”。结合原书原稿和上下文文意,“张上尉”实指“张桦上尉”。在原书中,因为有相关章节铺垫,文摘部分一直用“张上尉”表述并无不妥,但文摘稿件从书中摘选出来之后只有2000 余字,且是独立成篇,这时候如果不在第一次出现“张上尉”的地方将其个人信息补充完整,就有指代不明等问题。

3、加工整理过程中出现新的差错

(1)扫描识别环节出错

尤其是文摘期刊的编辑,往往需要从图书、杂志等纸质出版物上摘编稿件。在摘编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扫描仪、图文识别软件等辅助工具对原图原稿进行识别、转化,受硬件设备质量和识别软件精度不高等因素影响,文摘稿件本身有一定的差错率。

比如,有文摘编辑从《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一书中摘编过一篇题为《榜前赌婿》的文章。相关文摘稿件如下:“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山东考生王曾进京赴试,宰相李沆给他相了相面,说:‘此人今次不第,后亦当为公辅。’李沅觉得这孩子很靠谱,就算这回考不上,下回也会金榜题名,将来准是当宰相的材料,于是将女儿嫁给了王曾……”

这段文字初看没有问题,细看问题不小:前面一句说的是“李沅”,后面一句说的却是“李沆”。经查,“沆”与“沅”字字形异常接近,在扫描、识别的过程中,后面出现的“沅”字错误地转化为“沆”字。

(2)编辑环节人为失误

一篇文摘稿件在正式刊发之前,一般要经过一审、二审和终审等多个环节。相关编辑在加工、整理、优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对文摘稿件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比如删减文字、修改病句、重新拟定标题等。

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编辑,都是人不是神,也有犯错的时候,尤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容易出错。比如:一篇题为《与海豹相伴相随的岁月》的文摘稿件有3000 余字,原稿没有小标题。二审编辑为了提升阅读体验,为这篇稿件拟定了三个小标题,其中第一个小标题为“挪威机遇”。后来发现,二审编辑的本意是写“挪威相遇”,结果因为打错了一个字,误成“挪威机遇”。

(3)排版环节人为失误

一篇稿件在责任编辑(或一审编辑、二审编辑等)编辑完成之后,往往会进入排版、组版环节。在这个环节,由于美术编辑操作失误或综合业务能力不强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制造”新的差错。比如,有一篇文摘稿件经过一审、二审之后,文字部分没有问题,但在呈现过程中出现了纰漏:美术编辑在排版时,将一个有小数点的数字割裂开来,分排在了两行,这样既不准确,也影响阅读。所幸在终审时发现了这处差错并进行了纠正。

实际工作中,组版排版环节常常出错的地方还包括弄错标点符号、弄错日期、弄错数字、弄错图片说明等等。

三、应对策略研究

“一颗子弹只能打死一个人,而一本坏书可以毒害一批人。”即便图书报刊中存在一般性知识错误、科学性错误或者语言文字差错,也同样会误人子弟,遗患无穷。

确保和提高出版物质量,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考虑到文摘稿件的编辑工作特点,要尽量避免出现前述差错,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善用优质工具,减少识别差错

当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编辑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并运用新技术武装自己。对于从事文摘工作的编辑人员来说,尤其要熟悉并熟练使用新型图片转文字工具,不断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本领,在文摘稿件的起始环节——摘录环节尽量降低差错率,为后续编辑工作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2、加强风险教育,强化责任担当

文摘稿件主要来自图书和报刊。以图书为例,全国有585 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约50 万本图书,这些图书并非个个是精品,其中也不乏质量低劣的图书。原新闻出版部总署副署长桂晓风就曾撰文指出,一部分出版物中出现了品味低下、差错充斥、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等质量下滑的现象。

在编辑文摘稿件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是已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就掉以轻心。编辑出版部门要时常开展风险警示教育,提高编辑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3、开展作风建设,加强团队协作

现代传播过程复杂,流程分工严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必须协同作战。提高编校质量不是某个编辑的事,也不是某个校对人员的事,应该是整个编辑出版部门的共同责任。在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编辑出版部门有必要创造条件,让编辑人员安心工作,同时要强化作风建设,加强团队协作,齐心协力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文稿差错消灭在正式出版之前。

4、扎紧制度篱笆,确保编校质量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出版质量。事实证明,只要编辑出版部门配备足够的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认真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物的质量就有保证。

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是我国出版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特别关注》杂志编辑部除了严格执行三级审稿责任制度之外,还通过设置最佳纠错奖等方式鼓励大家纠错,较好地调动了整个编辑部门的积极性,对杂志的高质量出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保证出版物质量,出版主管部门发布了《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体系》等规章,对如何保证图书、报纸和期刊质量作出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反映了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坚决贯彻这些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猜你喜欢

原稿差错出版物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2017年出版物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