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作用

2021-11-13

新闻前哨 2021年1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乐 曲

一、前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突发事件信息渠道多样,传播方式多头,内容形式多变,让本已牵动人心的突发事件日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热点、关切点。传媒在危机应对处理期间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出回应,积极开展信息传导,占领舆论高位,主动适应大众的期盼关注,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下调动民众信心决心,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的成功治理和有效解决,是全媒体时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作用体现得尤为重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暴发迅猛、蔓延迅速,不仅造成巨大的人身、财产威胁,而且会对社会秩序、公众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时期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作用,努力适应心理需要,满足真相企盼,回应问责期待。

马克思认为,社会舆论是社会范畴中的真实客体,是社会利益普遍反映,是“普遍、隐蔽和强制的力量”。但舆论又有不稳定性。它依附于现实,“随着时势和利益的变化而反复无常”,因此,必须加以引导。

列宁在创办《火星报》的过程中认识到,报纸这种舆论力量“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以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从而确立了政治办刊思想。

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邓小平曾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016 年,习近平在2·19 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事业同其它意识形态一样,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即坚持党性、人民中心、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总体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人民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目标,是基本导向和重要遵循;尊重规律是新闻业的从业准则,是新闻宣传的客观规则和基本准则;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是党性、人民性、规律性三者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区别于其他新闻观的核心要素。

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键要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坚持辩证统一。即党性和人民性在新闻观中相互统一、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坚持党性是坚持人民性的最高体现,两者高度统一。

坚持激浊扬清。挑战和困难越大,就越要鼓劲打气,增强信心,不断激发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同时大力发挥监督作用,让“负能量”无所藏形。既要扬清,也要激浊。

坚持导防并举。政治立场问题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问题,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守住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灵魂。对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等消极错误思潮开展不懈斗争。

三、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影响和挑战

2003 年冬,非典突如其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拉开序幕。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在突发事件中,各类传媒引发公众瞩目,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和新兴媒体的更替。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新时代媒体发展新趋势基础上,明确提出“全媒体”概念。它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AI、VR/AR 等技术,极大地变革了传统信息传递的主体客体、传递渠道、分布路径、推送规则,形成了时空上更具即时广域性,形式上更具丰富多样性,主体上更具全员参与性,效率上更具精准全面性的新型信息生态系统。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出现以下新特征:

一是舆情广度覆及全民。来自全媒体渠道的信息传递贯穿整个突发事件的全过程,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二是舆情传达实现即时。全媒体渠道通过信息、数据、画面、图片精准传送突发事件全貌,信息传递贯穿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三是舆情数量极大膨胀。全媒体时代地突发事件信息量出现巨大膨胀,来源和出处错综复杂。

四是舆情信息真假难辨。信息渠道纷繁芜杂,导致信息信息管控溯源困难。

四、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特征,大力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指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应急关口,媒体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特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导作用,做好舆情工作。

(一)坚持正向引领,激浊扬清培正气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断挖掘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社会主流和广泛认同,贴近基层实际,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摆事实、鼓干劲、促拼搏,构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

大力发挥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舆情引领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持中守正、建标立竿的权威决断力;在引导过程中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柔性”执行力。把主流媒体打造成为突发事件舆论气场中的“瞭望塔”“醒世钟”“防风林”。

坚持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细化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流程,进一步落实媒体发布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研判制度、新闻工作部门联席制度。减少突发事件中措手不及、简单粗暴、逃避回避等情况,不断推动新闻发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党群融合,发声亮剑为人民

构建党委领导、党群融合的融媒体平台。健全和完善党群联动,政社互动、人人行动的突发事件信息圈共享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突发事件信息共通、内容共享、发布共构的工作氛围。

通畅党政合一、上下联动的信息工作通道。着力解决部门和部门之间,政府和社群之间,社群和个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缩短公众和事件的时空距离,缓解公众的紧张焦虑。尽量做到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打造主流靠前、社群支撑的信息发布渠道。随时更新突发事件的防控新态势。发布主流信息做到透明公开,真实准确,迅速及时。关注群众的迫切需求和紧急需要,在做好突发事件的主流信息发布同时,紧盯国计民生的日用品变动,协助分众传媒做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信息发布流通。

(三)坚持整合发布,多管齐下抢高点

整合主流媒体和分众传媒,增强信息的传播速度。发挥主流媒体权威、广泛优势和分众传媒精细、快捷优势,采用以大代小、以主带副的方式推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纸、刊物和公众号、微博、政务平台、新媒体矩阵等新传媒整合集中发布,增强信息的传播速度。

整合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增加信息的内容厚度。充分运用短视频、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形式,采用主播式、互动式、答疑式、评论式等手段,多种方式描述突发事件信息的丰富内涵和准确内蕴,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受众表达看法,展现偏好,凝聚合力。

整合新闻报道和社会舆情,展现信息的真实信度。充分整合短视频、各类APP、手机客户端等各类传媒的信息内容,通过多维度、立体式、广视角展现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让新闻跟着事实走,舆情跟着真情走,把谣言摆放在事实的阳光下不攻自破。

(四)坚持精准适度,有效投放善回应

把握突发事件的信息投放角度。在投放灾情信息时,应考虑因人而异,避免负面信息的狂轰滥炸,从而带来受众的质疑和反感。建议从政治、学术、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传播,使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地了解事件,加强自我识别,自觉防范。

把握突发事件的信息投放准度。灾情信息与受灾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受众及周边地区也有迫切的求知欲和恐慌焦虑情绪。主流媒体和新兴传媒应当充分运用大数据科技,精准筛选,精准识别,精准投放,满足民众回应,安抚公众情绪,稳定民间舆论场。

把握突发事件的信息投放温度。灾情发展迅猛,可能会导致各类负面报道层层加码,民众情绪低落压抑。要发挥全媒体功能,聚焦“大灾大难有大爱”“灾情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定胜天”的人间浩气,激发公众敢于拼搏、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 年11 月6 日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

[5]列宁:《列宁全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6]列宁:《列宁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8]《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02.19

[9]《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