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有代表作吗

2021-11-13

中国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分社新华社三农

1969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1995年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毕业进入新华社,曾任职新华社国内部、山东分社和海南分社,现为新华社高级记者、《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兼纪委书记。长期聚焦“三农”、城镇化和宏观经济等重大国情问题,有上百篇调研报道引起领导机关和高层领导重视,维护了干部群众的合法权益,并推动部分政策完善。

2020年年末,又有几十家纸媒宣布停刊,没能看到2021年最初的一缕阳光。这条消息并没有泛起哪怕是很小的水花,人们对于传统媒体在新技术赛道被淘汰的现象早习以为常。

速度领跑、短小优先、娱乐泛化,每天各种社交、新闻平台变幻莫测的热搜、热榜令人眼花缭乱,媒体人的心态普遍“悬浮”。在最短的时间生产最吸引眼球的新闻,被奉为赢得注意力的基本法则。于是,越来越多的记者放弃面对面的采访以及对文本的反复打磨,靠打电话、梳理现成材料,有的甚至不惜抄袭、洗稿,拼命满足市场巨大的欲望沟壑。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每个新闻学院的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判断,如今需要加上一个修饰词——“非常”。

按理说,宋振远应该在焦虑感最强的方阵里。从业20多年的成长路线,他接受的训练、建立的理念、实施的操作,全部是最传统的。他曾为新华社地方分社记者,后来在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长期做深度报道,现在担任《经济参考报》副总编辑。

但事实上,面对剧烈变局,他却表现出同行中少见的从容与淡定。

我理解,他的底气来自于他的“专”。

他多年深耕三农报道,硕果累累。历史上曾发表过大量深度调查报道,暴力拆迁、野蛮征地、卖粮难……很多具有历史标志性的热点话题都曾涉及,不少触目惊心、冲突激烈的现场都曾抵达。他撰写的《中国“一号问题”》一书一版再版。

几十年沉淀下来,他在头脑中构建了一座框架稳定、贮藏丰富的“三农新闻馆”:其中既有历史脉络的四梁八柱,亦有节点与变化的关键构件,更有庙堂决策者、专家智囊与草根百姓的人物身影。

时至今日,这些阅历与积累,让他拥有比有闻必录的“浮萍记者”更犀利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靠时间与努力积攒的无形资产,令他的新闻生产力持续爆发。

他认为,互联网更像一个高速公路,优质内容如高档汽车,能跑得更快,被更多人看到。他采写的调研报道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他带着年轻人试水抖音播发的经济人物访谈,多次成为爆款。他很得意:虽然视频手段简单,但脚本策划、提问明显有优势,采访对象反馈“确实不一样”。

直至今日,虽然编务繁忙,但他还保持每年数次的基层调研习惯。每次“到下边去跑”,依然让他兴奋,感觉被激活。采访前的做功课、采访中的交流碰撞,总是令他有获得感。

长期主义者总是崇尚道德的力量与常识的重要性。在日趋急功近利的新闻生产环境中,宋振远坚信优质、深度内容的宝贵价值。他愿意被众多的普通读者接纳,但更抱有雄心,对抗新闻的易碎属性,拓展记者的职业边界,让自己成为历史的推动者。他的赢面有多大?时间将给出答案。

猜你喜欢

分社新华社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再创新高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