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华山》节选

2021-03-17

中国记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华山哈尔滨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采写的战地通讯《承德撤退》。那慷慨激昂的“我们还要回来的”的誓言,是那样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我从心底为他写出这样的杰作而高兴。

我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在东北战场那段艰难岁月中建立起来的。1946 年底,我在哈尔滨《东北日报》和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工作,华山几经辗转也调来担任特派记者。这次重逢,使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更加亲密了。当时,我负责采访部,华山分工报道军事,大部分时间都跟随部队采访。他在长白山里踏过摇头甸子、红眼蛤塘,在大森林里和伐木工人睡过火棚子。东北的冬季特别漫长,零下三四十度是常见的天气,大雪泡好像白色帷幕覆盖着茫茫原野,地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就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华山常常跟战士们一道没日没夜地行军、作战。那时,前方记者没有条件配备电台,发稿一般是邮寄。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邮件往往延误丢失。若是有一段时间,收不到华山的来稿,我就通过军队指挥系统打听到华山的行踪,派报社通讯员到部队去找他。这样,一月左右去一次,每次都能带回两三篇稿件。所以当时华山的一些稿子,大多是首先通过我编发出去的。战役间隙,华山也多次回哈尔滨休整。每次从前线回来,只见他长长的头发,胡子拉碴的,有时还穿着日本关东军的皮大衣,戴着大皮帽子。那副模样,仿佛至今犹在眼前。

扫码阅读《难忘华山》全文(原载于《中国记者》1998年第9期)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先陪他去理发、洗澡,然后用菲薄的津贴和稿费一道去吃一两顿华山最爱吃的俄式西餐,再看一两场苏联电影。晚上,我们常坐在他那间小屋里聊天,一杯粗茶,一堆东北马合洛烟叶,自己拿纸卷着抽。屋里升腾着散不开的烟雾。当时,我们都是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事业追求,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似乎有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有时直谈到东方发白。

1948 年初秋,东北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预感到“打硬仗、打恶仗、打大仗”的时刻到了。华山去了锦州前线,我则去了长春战场。依依分手时,我们相约“沈阳再见”。没想到,此后的战局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华山一路顺风,跟着先头部队强渡大凌河,打锦州,战辽西,消灭廖耀湘兵团,直到解放沈阳,真是纵横驰骋,好不开怀;而我却陷在长春外围,几个月也没有打上一仗。直到东北全境解放,我从哈尔滨赶往沈阳时,华山已随着部队进关参加平津战役去了。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是华山新闻生涯中最壮丽的一章。他的许多反映解放战争的名篇,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充满着一个人民记者同人民战士们一道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的革命豪情。

……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华山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峥嵘岁月:毛泽东在东华山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华山历“险”记
解放战争战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