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宫夜宴》看电视作品的艺术展现
2021-11-13李俊呈杜洋
□ 李俊呈 杜洋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晚播出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惊艳全网,节目视频在微博上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转发、点赞,上线两天播放量就超千万,网民广泛好评。
艺术综合再现:《唐宫夜宴》出圈
《唐宫夜宴》的出圈,既是舞蹈艺术的精致再现,又是影视艺术的综合表现。《唐宫夜宴》中“柳眉花钿樱桃嘴”的唐宫小姐姐身着“唐三彩纱衣”的典型唐风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舞蹈艺术精致再现,匠心编排惊艳出圈。《唐宫夜宴》本质是舞蹈艺术的精致再现。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舞蹈一直是现代艺术体系中典型的摹仿与再现的代表。从舞蹈编排上看,5分钟展示了唐朝女乐师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最终演奏的全过程。从服装化妆上看,精美的服装、唐风的化妆、国风的舞美,多种元素丰富了古典舞的呈现;从细节上看,为了展现唐朝女乐师们丰腴的形象,舞蹈演员在服饰中塞着海绵,嘴里含着棉花,妆容上也是扮上了两道月牙形眼角,细节考究。这种创作上的匠心为人们称赞。
影视艺术综合呈现,视觉效果不断升级。《唐宫夜宴》核心是影视艺术的综合呈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具有逼真性与假定性,逼真性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再现记录现实影像并展示,而假定性则是一种逼真于现实生活的人造现实感。传统电视艺术作品的表现意义在于艺术作品的假定性和符号性。春晚作为中国电视文艺作品的代表,其文化符号和仪式内涵影响深远,春晚中舞蹈节目形式多样、数量众多。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舞蹈节目数量更是创历届之最,但随着人们对于春晚的审美疲劳,今年众多节目反响平平,让《唐宫夜宴》从地方赛道脱颖而出。
《唐宫夜宴》新颖的艺术构思、强烈的视觉冲击,综合呈现了文化之美。节目既有传统舞蹈的线性表达,又有影视艺术的时空创新。在场景构建方面,节目舞台布景给人以朦胧感,传统舞蹈在舞台布置上略显简单,但影视艺术中视听语言丰富。作品整体采取起承转合的线性表达,通过全景、远景镜头让人们看到宏大的唐朝宫廷乐舞盛宴,通过景深镜头拓展表达空间,给人一种真实再现,加上虚拟的舞台处理及灵活的场面调度,增强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节目通过特写、蒙太奇等技巧,动静结合的镜头运动,增加了浸入式的体验,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
多元化表现:艺术作品新媒体表达
“文化+舞蹈”创新内容,构建新媒体表达。文化立魂,创意出奇。《唐宫夜宴》火热出圈,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舞蹈”的创新表达。5分多钟的节目,高度还原的服饰和妆容,国家宝藏和艺术作品的融入,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作品中展示了名画《簪花仕女图》、精致玲珑的“唐三彩”、青铜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以及“贾湖骨笛”等国宝,营造出一种多时空文化体验。舞蹈演员与文物“对话”,让观众穿越时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是其“出圈”的根本原因。
“科技+节目”升级形式,技术赋能丰富表达。近些年来,VR、AR、AI、5G、全息投影等各种科技的运用,让艺术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升级。在《唐宫夜宴》中,“科技+节目”升级形式,“黑科技”运用丰富了表达。
首先,拍摄技术升级,丰富视听表达。除了传统的记录式拍摄,《唐宫夜宴》考虑到了后期的丰富性,拍摄过程也是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巧妙结合。根据河南卫视春晚导演陈雷介绍,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整个作品分别在两个场景中录制两次。传统在于节目舞台上的录制,为现场录制、观看做准备;现代在于为后期影视制作与新媒体传播留足空间,节目正式录制之前就已提前录制一版,让舞蹈演员置身蓝色背景,为后期“抠像”处理做准备。
其次,包装艺术升级,丰富视听表达。众多技术的运用,让原本简单的线性叙事变得丰富。现代技术重组升级后的舞蹈作品,其时空观呈现出颠覆性的改变,表达也更加趣味和多元。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真实感,它是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画面,所见皆是“幻像”。《唐宫夜宴》中虚拟的“唐宫”场景,沉浸式的体验与交互式的感受,给人们视听上带来零距离体验。“5G+AR”技术,增强神秘感。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技术。《唐宫夜宴》中以现实舞台为主体,通过数字内容叠加营造视觉效果,增强神秘感,节目中的《仕女图》、宫殿、国宝等虚拟场景和现实的舞蹈演员们一起营造出一种盛唐之美。
“线上+线下”全媒助力,多平台多渠道传播。一、优质内容,传播给力。《唐宫夜宴》根植传统文化本身,用优质的内容打动观众。河南电视台资料显示,截至3月1日,《唐宫夜宴》共计斩获5次微博热搜、20.4亿播放量。相关节目除了在河南卫视等传统媒体播放外,也在腾讯视频、新浪微博、B站等众多新媒体平台上线播放,尤其是B站上的“河南春晚”和“河南共青团”官方更是因此获得不少流量。
二、线上线下,全媒助力。在《唐宫夜宴》播放初期节目影响力平平,但在“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的微博点赞转发后,话题讨论热度不断上升,掀起全民讨论。“现象级”的线上传播,助推了线下的各种活动。《唐宫夜宴》的唐宫小姐姐从影视作品中来到现实,接连打卡郑州各大地标。从郑州东站到河南博物院,从郑州大剧院到奥体中心,从炎黄二帝塑像到“大玉米”(郑州千玺广场)……唐宫小姐姐还亮相《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奉上国风盛宴。丰富多彩的线下形式拓展了艺术作品的表现,扩大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新媒体助力、全媒体共同发力造就了全民点赞的《唐宫夜宴》。
思考与启示
注重IP设计与打造。借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河南卫视趁热打铁,推出了全国首次博物院实拍综艺晚会《元宵奇妙夜》,再次引发讨论与关注。《博物馆奇妙夜》原是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奇幻喜剧片,河南卫视将“影视与文化”二者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实景穿梭的“博物馆奇妙之旅”。节目运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让“唐宫小姐姐们”串场“主持”,从河南博物院到隋唐洛阳城再到开封清明上河园。除了优质内容之外,艺术创作的IP打造与传播,也需要明星流量的加持。此次《元宵奇妙夜》,国宝、文物、戏曲、说唱等元素丰盛,既有年轻人喜欢的霍尊、GAI、汪苏泷助力,也有马兰、范静、杨晓青、王凤琴四位老艺术家演绎戏曲《五世请缨》。新老艺术家、传统与流行文化共同助力,让厚重的历史与时尚的综艺结合,艺术作品创作更多元,表达更有趣。河南卫视也告别了传统的“土气”,迎来了文化的“潮气”。
注重创作的文化内核。河南这几年一直注重文化产业发展。从2017年河南博物院带着“贾湖骨笛”“妇好鸮尊”“云纹铜禁”三大镇院之宝亮相《国家宝藏》,到2020年火热的“考古盲盒”,再到今年《唐宫夜宴》带火“到河南博物院打卡”。甚至近期社会各方机构争相对“唐宫夜宴”“唐宫小姐姐”商标进行抢注,这其中包括河南省博物院、郑州歌舞剧院、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可见艺术作品的后期品牌发展空间巨大。文化热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文化IP的持久发展,切勿因为当下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之前风靡一时的大唐“不倒翁”小姐姐就是“前车之鉴”。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点燃了年轻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热情,在这种多元文化之下,艺术创作要注重文化内核用创新“破圈”。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现文化魅力。
注重新媒体的运用与表达。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艺术创作的再现与表现,注重其结合运用,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与文化“说话”。运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除强调数字化、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艺术作品的多元呈现外,还要运用好新媒体进行传播,扩大艺术作品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