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唐古典舞文化内涵
2021-11-13张榴,何阳
张 榴,何 阳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常德 415000)
一、汉唐古典舞历史文化构建
汉、唐两朝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艺术也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特别是歌舞艺术的高度发展,间接反映了当下汉、唐两朝时期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等。汉唐古典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备汉、唐两个朝代不同的历史风俗和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方面。
(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滋生汉唐古典舞文化的土壤
汉、唐两朝是中国乐舞艺术大繁荣时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展、各民族交流不断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集大成了古代舞蹈的第三个时代。“如出现了《盘鼓舞》《巾舞》《胡旋舞》《巴渝舞》等著名的舞蹈,和《总会仙倡》《东海黄公》等歌、舞、戏综合性的表演节目,还出现了非常多的舞蹈艺术者,比如像赵飞燕、戚夫人等这种技艺高超的著名舞蹈人。”
汉代专门设立太乐署和乐府,太乐负责雅乐的创制和使用,以及对舞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乐府则是管理俗乐舞的机构,通过乐舞机构从全国各地广选艺人,丰富当时的乐舞种类,乐舞已经不只是服务于统治者教条和禁锢思想的手段之一,而体现了舞蹈本身的娱乐功能,这种思想的转变和变化为汉唐古典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
(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西汉最强盛时期是在汉武帝刘彻执政之时,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以此巩固政权,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与西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汉代时期的丝绸业已经非常发达,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发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往,佛教由此传入中国,道教也在东汉时期从民间兴起。唐朝最鼎盛时期是唐玄宗李隆基执政之时,号称“开元盛世”,这个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趋向于儒、道、释三教合一。乐舞艺术在这两个朝代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出现了生机勃勃,种类繁多的景象。
二、汉唐古典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一)翘袖折腰的舞蹈形态
“翘袖”是汉唐古典舞的主要形态特征之一,将水袖作为舞蹈服装的一部分融入了舞蹈之中并将这种表演形式搬上了舞台,是汉唐古典舞的一大创新。大致可分为筒袖、巾袖、博袖、陀螺袖等。借助于水袖延伸肢体,恰到好处地阐释汉唐古典舞的美——“行云流水”的线、“转似回波”的圆。奠定了舞蹈稳重、雅致的风格基调,体现了男子的英俊洒脱,女子的端庄典雅,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雅风气,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质的审美理念,正是汉唐古典舞的美之魅力所在。
“折腰”是汉唐古典舞舞蹈形态特点,以重心较大幅度倾斜的舞蹈体态和拧腰出胯的舞姿造型为特点,表现了“若将绝而复联”的动势和“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的风韵,展现了曹魏宫廷乐舞踏鼓、翘袖、折腰的审美特征,创立了迥然不同于“身韵派”的“汉唐派”古典舞学派。展现了飘逸浪漫的汉唐舞风,体现了汉唐两朝时期艺术的审美与闲情雅致。
(二)倾斜的舞蹈形态
汉唐古典舞中的“斜塔”是其流派中最为典型的舞姿形态之一,这类舞姿形态也形成了汉唐古典舞独特的风格特征之一——倾斜。倾斜可分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身体造型含有倾斜的线条,身体运动强调倾倒的动势,身体审美追求倾斜效果下的意蕴。即取斜之形,求倾之势,寓远之意。在汉画像、汉画石中,有许多倾斜形态的舞姿。“斜塔”舞蹈形态的出现是依据当时汉代百姓出于对天神的崇拜,希望自己像鸟一样能飞向天空的幻想,内心渴望与天上神灵沟通的强烈欲望。通过气势、速度、力量所形成的瞬间失重感,影响着舞蹈的形式和律动的进行,形成舞蹈的表演形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是汉唐舞蹈的一大特色,也间接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价值,形成了汉代审美文化中的宏大、轻盈和唯美的同时也表现出汉代人民在升天思想下的信仰与崇拜。
(三)动势特征的审美意蕴
孙颖先生把汉唐古典舞的动势归纳为一句话:“不动形不成,形成还在动。”动势就是“顷刻”和“流动”之间产生了独特特征,过程中强调速度变化配合的运动感,行动上注重一种有力的停滞感和形成后的非稳定感,是汉唐舞动势的特点。汉唐古典舞中的“斜塔”“半月”姿态不仅可以作为静止的造型,也可以作为连接下一个动作的动势连接体,很多动作都是源于“斜塔”“半月”在“失重”动势下而来的,“失重”动势是汉唐古典舞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连接部分,它直接影响了动作、舞姿之间的连贯性和灵活性。从静止的“半月”“斜塔”造型到“失重”动势下的“半月”“斜塔”,再到下一个动作的延续,使汉唐古典舞独具韵味和美感。
三、汉唐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汉唐古典舞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孙颖老师认为:“汉唐古典舞是从文化这条通道走进古典舞,所以一直强调古典舞的文化品格,既关注形式的文化属性,追寻形式载体的文化内涵,也不忽略技术、技能的专业价值。”
(一)对汉画像石、画像砖形态的取材
汉代时期出现一大批汉画像石和砖石,其中雕刻着巾袖舞、建鼓舞、盘鼓舞的画像石都成了之后汉唐古典舞中最显著的舞蹈形态。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是中国古代舞蹈上的一大创新,延长了舞者的肢体线条,扩大了身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从汉画像石可看出,巾袖舞在汉代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直至今天的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戏曲也都是汉代巾袖舞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新编汉唐古典舞作品《盘鼓舞》的取材就来源郑州二里岗出现的乐舞空心砖踏鼓舞画像石,《盘鼓舞》生动刻画了画像石上的形态,也添加了在盘鼓上腾空跳跃、屈身折体的高难度动作,将静态的画像石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舞蹈动作。
(二)魏晋南北朝清商之韵文化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舞蹈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舞蹈开始向着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过渡。因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的统治时代,乐舞有着士族文化的深刻印痕。宗白华先生用了五个“最”来形容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后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此时期,出现的“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乐舞的总称。《乐府诗集》云:“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以来旧曲。其辞皆古调及魏三祖所做。”在乐府诗集中提到清商乐是九代(指周秦汉及魏晋六朝)遗传下来的乐舞,最早的清商乐就是汉代“相和三调”(三调指平调、清调、瑟调,源于周代房中乐)。又有南朝王僧虔谓:“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可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诗中所说的铜雀是指铜雀伎乐,由铜雀伎人在铜雀台上表演的歌舞。铜雀伎乐被当时各个掌权者所喜爱,成为了两千年来“华夏正声”。孙颖先生以建安历史为题材编创的汉唐舞剧《铜雀伎》,无论是人物造型、衣着服饰、舞姿造型都表现着魏晋时期文人的风骨和特点。
(三)唐代乐舞文化的体现
唐代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舞蹈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成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典礼宴飨乐舞—立部伎和坐部伎;出现了融音乐、舞蹈、诗歌于一体的多段体套曲,即“大曲”和“法曲”;出现了以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来区分舞蹈风格特点的“软舞”和“健舞”;在唐代,出现了“踏歌”“酒筵舞蹈”等日常舞蹈活动和各类宗教舞蹈。孙颖先生编创的作品《踏歌》就来自于民间的“踏歌”活动。著名诗人李白也曾在《赠汪伦》一诗中描写当时的普遍情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这种自娱性歌舞主要具有三个特点:踏地、舞袖和歌唱,自有张枯的诗句:“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四、结语
汉唐古典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孙颖先生取其精华,集各个朝代乐舞文化之大成而形成的流派,既有汉代古朴、率真、热情的气势,又具有唐朝继承创新、兼容中外的大家气派,还融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胡人胡舞”以及明清的戏曲舞蹈,文化内涵是汉唐古典舞创作的基本依据,离开中国古代文化就失去了汉唐舞创作的根基。作为舞蹈行业的一份子,希望能为汉唐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汉唐古典舞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