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简昆阳邑地望考
2021-11-13惠梦蛟
惠梦蛟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一、简牍内容的释读
古城出土的秦简牍,记载“昆阳邑”的如下。
其一:“尉曹書二封,丞印”。“尉”武职。秦汉时郡县所属职事部门的官吏或衙署的泛称。睡虎地秦简“语书”:“发书,移书曹,曹莫受,以告府。”“尉曹”,应是掌武事之官署名。
其二:“一封詣昆陽邑⑶。九月己亥,水下八,走印(?)以□⑷”。“昆阳”,秦邑名。《史记·魏世家》:“秦叶阳、昆阳与舞阳临。”《汉书·地理志》亦记载颍川郡有昆阳县。未知是否同名而异地。“走”,指传送文书的差人。“印”,人名。
本文在结合《竹书纪年》《汉书》《史记》和地方志等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考古资料之后,认为里耶秦简里出现的“昆阳邑”与《汉书》记载颍川郡之昆阳县应为异名而同地,这与楚的边境县以及秦的采邑制度相关,仅仅是不同时期叫法不同。
《汉书》记载颍川郡之昆阳县今已不存,据清乾隆年间《叶县志》载:“叶,又北置昆阳县,属颍川郡”,也就是昆阳县位于今河南省叶县的北部,而叶县的南部则有春秋时期楚国设置之叶县,即今叶邑镇。据《左传》鲁成公十五年“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所以早在春秋时期作为楚国北部的“边疆县”就有了叶县这个地名。而昆阳作为地名则出现在战国时期,据《史记》苏秦说魏襄王:“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然而在战国中期叶县南部的叶地曾被韩国占领,最终随着战争都变为秦的属县。魏无忌曾说魏“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
二、历史上魏昆阳、秦昆阳邑、汉昆阳县的变迁
历史上,自魏始有昆阳。当时,叶县是楚国北方边境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据《史记》记载:“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又据《汉书》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叶邑成为楚国长期经营对付诸夏的前沿阵地。楚在前沿阵地建“方城”,掌控北门锁钥。“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但是,在战国初期随着魏国崛起,其领土扩张的方向也逐渐转向了楚国“方城之外”的土地。据《史记》记载魏武侯十六年,“十六年,伐楚,取鲁阳。”又据《竹书纪年》,魏武侯是在周元安王元年继位,在位二十六年, “武侯二十六年卒”。综上,在魏武侯二十六,魏国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并且占领了据叶县很近的鲁阳(今鲁山县)。这次战争占领了叶县北部区域,魏武侯在新占领区域建立了 “昆阳”。昆阳,因处于昆水之北而得名。据《水经》载:“汝水又东南,昆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唐山,东南流,径昆阳县故城西。”又据《方舆纪要》记,昆水“在昆阳故城南。源出鲁山县界,东南流,入县境,又东至舞阳界,合于沙河,旧昆阳县以此名”。
秦昆阳邑。作为魏国在战国时期南部军事重镇的“昆阳”,魏国自从战国初期开始经营,地位非常重要。随着秦统一战争,最迟在魏安釐王十四年,昆阳沦为秦国的属县。“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又据《战国策》“然而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又据马王堆帛书载“秦有叶、昆阳与舞阳邻”。战国末期多次出现的“叶、昆阳、舞阳”为临县,其地理分布仅仅相距十几公里。据《括地志》所载“叶阳今许州叶县也。昆阳故城在许州叶县北二十五里。舞阳故城在叶县东十里”。又据《方舆纪要》昆阳城条:昆阳城在“(叶)县北二十五里”。又据《春秋地名考略》所载,“在叶县北三十里,昆阳汉县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废今叶县北二十里有昆阳城”。由此推测,里耶简中的秦“昆阳邑”也应位于此地。
汉昆阳县。汉承秦制,西汉建立之后承继秦末年叶县南北分治,北部设“昆阳县”属颍川郡;南部设“叶县”属南阳郡。据《方舆纪要》:“战国时魏邑。苏秦谓南有昆阳,是也。汉置县,属颍川郡。王莽末,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下,即此。”综上分析,汉昆阳县在新莽时期作为决定东汉国运走势之“昆阳大战”的发生地,更加说明了“昆阳”作为军事要地在秦汉史上的地位。
三、昆阳邑的交通线路和邮路
里耶秦简中涉及到迁陵通往洞庭郡、南郡、巴郡、苍梧郡等多条交通线路,本文重在阐述“昆阳邑”的相关内容,所以仅对迁陵经陆路或水路至南郡后,由“鄢”再向北延伸,与中原地区“轵”“阳陵”“昆阳邑”,相联系的交通线路进行分析。
里耶简中有“轵以邮行河内”这枚邮书简,以及迁陵与轵、昆阳邑之间的简文说明。秦时它们之间已有邮路相连,结合相关简文、文献史料记载以及田野考察,可作如下推测:从鄢宛这条线路,主要走“南襄隘道”。宛城位于南襄盆地的中心,战国至秦汉时期,这里一直是全国性的冶铁基地和商贸中心,其中南阳瓦房庄汉冶铁遗址,是汉代主要的冶铁遗址。又据《汉书》,“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会也。”由鄢北上至宛的交通线由此分途,一支向西北,经丹水谷地至武关,入关中,达咸阳。由宛城分出的另一支是经方城山缺口北上,分若干支与纵横交织的中原交通网相连,沟通中原腹地。其中,由宛至中原的昆阳邑、阳陵,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经略中原的夏路。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学者对此早有考证,认为由楚地北上中原之路,主要是穿越唐白河谷地至中原腹地的“南襄隘道”,里耶简中迁陵邮书传往昆阳邑、阳陵的路线就与后两条干线有关。
里耶秦简中涉及到的“昆阳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县级行政机构的变迁。通过云梦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等资料,可以更好地重现这一时期县级行政机构的情况,以及综合多种资料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邮路、法律制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