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都尧母文化初探

2021-11-13

黑龙江史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重修碑文儒家

孙 文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 浙江 宁波 315211)

引言

尧母名庆都,民国《望都县志》中记载“按旧志傅云举撰庆都考云:史称帝喾高辛氏之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尧,是庆都者,古为地名,尧之母,以地氏也。”尧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圣王的典范。历朝历代帝王对尧的祭祀也相当重视。庆都作为尧的母亲,养育尧的功劳,被世人传为佳话,历代帝王对尧母陵庙也是不断维护和修葺,例如汉光武帝、汉章帝、宋仁宗、金显宗、明世宗、清康熙、清乾隆、清嘉庆等都曾亲临祭祀或拨款修葺。民国《望都县志》中记载:“台府志云,汉章帝元和二年使使者祀尧母于成阳灵台,号灵台大母。”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乾隆西巡途中拜谒尧母陵,并御书匾额“中天启圣”,并拨款修葺尧母庙,竣工后,沈寅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亲自撰写《重修尧母陵庙记》。尧是古代圣王的政治典范,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所以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并效法,而尧母则是帝母的典范,历代帝王对尧母祭祀的重视,正具有儒家文化中慈孝文化的内涵,慈孝文化就是望都县尧母文化的内核。明清以来在国家的重视下,望都县兴修尧母庙,文人政客为尧母庙撰写碑记,使望都县的尧母文化具有正统性的文化特征。望都县自古经济贫瘠,尧母庙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承担着多种职能,所以望都县的尧母文化又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关于望都县的尧母文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少有关注,学术界对望都及其区域文化的研究只集中于尧与尧母文化的起源以及其时代价值上,并且没有专门针对望都县尧母文化的相关研究。另有一原因就是望都县相关资料甚少,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关论文有魏隽如、汤倩《尧文化的发源地、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谈嘉德《尧出生地雏议》、宋玉坤《解读尧母文化内涵》和《尧母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周长富《尧母庆都考》。相关著作有于兰茹著《尧母庆都》,何任道、王英辉、李志刚编著《碑证望都》、何任道、王英辉编著《诗读望都》,《碑证望都》集合了望都县的碑文,尤其是里面收集的关于重修尧母庙的碑文,为本文研究望都县的尧母文化提供了原始史料,本书收编的尧母庙碑刻的相关诗文是望都县尧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的文化符号。本文以明清以来重修尧母陵庙的碑刻为视点,从望都县的地名变迁、重修尧母陵庙碑文的内容以及尧母文化的内核和特点考察望都县的尧母文化。

一、从地名看文化:望都地名初探

地名往往是区域文化的符号,望都的地名是望都尧母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符号。对于望都县名称的由来也有些争议,但是望都的地名由来大部分与尧母庆都有关。望都县古称庆都,汉时为避中山靖王子庆望侯的讳改名为望都,后又改回庆都,清乾隆时重新更名为望都县。据记载:“通鉴云尧母庆都氏则庆都之名,其来远矣,在陶唐以前或为地,名故尧母名之,其地在唐,则隶属冀州,虞隶幽州,夏仍隶冀州,商周因之,战国时为赵庆都邑,秦置庆都县,隶巨鹿郡析其北鄙置曲逆县即今完县也,汉隶冀州部中山国,元狩六年封中山靖王子为庆望侯,更其名曰望都……唐武德四年复置望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沈寅撰写的《重修尧母陵庙记》中解释汉时望都县改名的原因为:“望都故汉中山地,旧不名望,其改曰‘望者’,因避圣母讳焉。”此说法与民国《望都县志》的记载相左,真相还有待考证,但可证汉时庆都改名为望都。金复将望都改为庆都,元、明依然称庆都。“金又复改名庆都县,自元明迄今称名不易”乾隆时为了避尧母的名讳,乾隆帝才正式将庆都改为望都。《清类稗钞》记载望都县:“望都县,旧名庆都,庆都者,尧母名也。乾隆丙寅,论曰:朕自正定回銮,固城、祁水之间有县名与尧母同名,义虽述古,于意弗安,其易名为望都。”乾隆皇帝西巡后为望都县定名一事,尧母庙碑文也有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在其撰写的《尧母陵记碑》中写道:“庆都之名,自秦汉已然。其后或称望都或仍庆都,至我朝乾隆中纯庙西巡回銮驻此,改今名,而望都之称始定。”

关于汉时望都县地名的来源,《汉书·地理志》中张晏所言被引最多,《水经注》中对望都县的记载也来源于张晏对望都的描述。民国《望都县志》称:“倚尧山下南十里有孤山曰都山,汉书张晏云,尧母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又名望都以此证之。”在明清以来的尧母庙碑文中对望都地名的解释也多引用《汉书》中张晏所言。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尧母庙记》中麻土典写道:“张晏曰,尧母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城南十里有孤山,曰望都山,此又故城为旧庆都之明证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汤斌所撰写的《尧母陵记碑》中也提到:“庆都于汉为望都。张晏曰:尧山在北,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清代的陶澍力证张晏之言,认为仅仅因为古代的时候不避讳尊者的名称就以为庆都这个地名是因为尧母庆都而称是不可信的。他在《尧母陵记碑》中称:“古不讳名,则谓庆都为地以人传者,未得其实。张晏云:尧山在北,尧母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是已。”

以上就是自古至今望都县地名的沿革。由此可看出清代之前,虽然张晏已对望都地名的由来得出结论,但是清代之前,尧母庙的碑文中少有提及,或认为其地名以尧母名之。清代以降,尧母庙的碑文中大量引用张晏之言,可见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与学风的变化,也说明“庆都之燹”之后,望都县经济有所恢复,统治者对传承儒学道统的重视,引起了士大夫对望都县学风和文化的关注。无论望都古称庆都是以尧母庆都得名,还是如张晏所言,尧母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望都。无可厚非,望都县的得名都与尧母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代表着望都县独特的尧母文化。乾隆皇帝西巡后为望都县定名,足以说明国家对尧母文化的重视,也意味着尧母文化的正统性。如今关于望都县的地名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望都县因为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京畿地区,靠近首都北京,所以称望都,此种说法未免有些望文生义。

二、从碑刻看文化:明清以来望都尧母陵庙碑刻解读

尧母陵庙的碑刻文化是望都尧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尧母陵庙进行重修竣工后,都会请文人政客撰写碑文立于陵庙前。这些碑刻有诗有文。明清以来的尧母陵庙碑刻都立于尧母陵庙的几次大规模重建之后,所以碑刻的内容中均记载了明清以来尧母陵庙的几次大规模重建。明御史杨绍程撰写的《重修尧母祠记》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庆都县令张前光捐俸重修尧母庙后,碑文中有言称:“属邑令张子前光以赎锾三十金新之,而前光又捐俸金二十,为垣者百堵,为廊者六,为门宇者九,为牲堂寝室者各三。”清代麻土典撰《重修尧母庙记》立于康熙十七年(1678),庆都县令李天玑重修尧母庙后,碑文中记载:“岁甲寅,今上十三年也,营州李公天玑来抚兹士,斋沐晋谒。见庙貌失瞻,矢志修辑。”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任庆都县令蒋国正重修尧母庙,康熙二十五年(1686)汤斌撰《尧母陵记碑》中记载:“知县浙江诸暨寄籍锦州蒋侯国正出俸钱治之”上节研究望都地名时记述乾隆皇帝西巡途中亲自拜谒尧母陵庙,并且颇为重视,拨款重修尧母陵庙。沈寅在其撰写的《重修尧母陵庙记》中有记:“今上御极之四十六年,西巡谒庙,视其规模就废,僾忾弥深。特勒臣工发帑增饰。”清末到民国对尧母陵庙都有修葺,碑文中也有记载,在此不过多叙述。当然随着清代望都县经济的恢复和统治者的重视,尧母庙重修的次数变多、规模扩大。从明代的张前光到康熙年间的李天玑对尧母庙的整修只能说是“未敢言闳丽,亦稍足以严明神而备裸将矣””或是“较之始建更煌煌也”,而乾隆西巡谒庙后,拨款对尧母庙重修,尧母庙才真正焕然一新,记载是:“今乾隆五十年实始更新而扩充,陵四旁皆石甃,增设宫门、朝房、碑楼、内外照墙两座,正殿门墙一新。”

尧母陵庙碑文的内容大多是记载尧母的身世、望都地名与尧母的关系、记载县令对尧母陵庙的重修还有称颂尧母的光辉典范。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尧母文化的治世功用,也由此可以初步探究明清以来重视对尧母陵庙修葺的原因。根据明清以来碑文的记载,国家和地方重视尧母陵庙修葺的原因其一是出于政治目的;明清两代君王为了维护其统治,一直在为其统治寻求正统性,尧及尧母又是古代圣王圣母的典范,重视对尧母陵庙的祭祀和修建,正是弘扬当朝者以孝治天下的圣治,传承宋辽金以来被破坏的儒学道统。望都县位于京畿地区,临近北京,受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影响至深,并且望都县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宋辽金时期备受战乱,儒学屡遭破坏,为了维护统治,元世祖听取汉族士大夫的意见,开始兴办儒学。明代杨绍程撰《重修尧母庙祠记》中写到翻新尧母庙是为了弘扬当今天子的圣德:“今天子神圣,比德唐尧,而两宫太后,光辉尧母,人臣以尧事君,述古昔而称先王,则庆都之庙祀乌可以弗新也?”清沈寅撰写的《重修尧母陵庙记》更明确地记述了尧母庙对于弘扬孝治的作用:“尧舜之道无过孝悌,皇上以孝治天下,固已四方风动矣,而犹悯天下之人之未深明于孝治之本也”此言道出了乾隆皇帝重视尧母陵庙的原因,也指出了望都尧母文化的内核就是慈孝。清麻土典《重修尧母庙记》中写到:“亦惟之核山川,详里道,表世系,而谱其祖父昆弟,使人知开天之圣有母在斯,亦犹夫人之子也。共相厉其人,皆可为之志,是则重修之本念也。”明确表达了修建尧母庙的初衷是希望人人互相勉励成为尧那样的人,体现了尧母庙的教化作用。

重视尧母庙修葺的原因其二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统治中心输送人才。望都县自古贫瘠,民国《望都县志》称:“以土质言之少肥而多瘠,且盐碱之地所在多有。”宋辽金时望都县刚好位于边界地区,多有战乱,经济萧条。清兵入关时还曾攻陷望都,制造了“庆都之燹”,尧母陵庙在战乱中破败不堪。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地方经济稍有缓和才有力承担尧母陵庙的修建工作,麻土典在其所撰《重修尧母庙记》的碑文中就有所记载,李天玑虽“矢志修辑”,但因为“赋烦民疲”弗果,“越三年丁巳,政洽人和”才成事。康熙十六年,李天玑号召士绅捐款,着手修建文庙、尧母庙、帝尧庙。乾隆年间,卫学诗在尧母庙内设尧台书院,在望都县大力倡导儒学,为朝廷教化民众、培养人才,在其《新设义学碑记》中记录了创办尧台书院的过程和设立义学的目的:“余甚恐焉,遂以义馆创意,殊知向固有之,缘日久颓废,田多侵隐,用是特请上宪,究集义田若干,即于尧母庙中增置房屋,拟曰“尧台书院”……总之不离诵尧言,行尧行者,近是从此酌雅禀经,青云直上,余将拭目俟之。庶不负朝廷作人之至意也。”可见康乾盛世,经济有所恢复,民生安居客业的情况下,望都县地方官重视尧母陵庙的修葺,并且以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大力倡导科举,营造良好的学风,构建儒家士大夫理想中的社会。

明清以来尧母陵庙碑文的内容看上去主要在歌颂尧母的圣母光辉和千古功德,在细节处也记载了明清以来望都社会的部分内容,比如望都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这些碑刻本身就成为了尧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尧母文化和精神的实体佐证及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在尧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价值不菲。

三、从内核看文化:望都尧母文化的内核和特征

自古以来,尧舜之道被儒家官僚视为道统,望都尧母文化的内核就是儒家传统文化,而儒家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之一就是慈和孝(悌)。清沈寅在其撰写的《重修尧母陵庙记》中阐述了尧母文化的内核:“尧舜之道无过孝悌,皇上以孝治天下,固已四方风动矣,而犹悯天下之人之未深明于孝治之本也。乃推圣帝之心以及与圣母,使夫陵寝肃穆而神得以安。岂非天子仁孝则所追者远,而圣母之盛德有以开光被之勋,讵不信夫?”这里着重强调了皇帝仁孝和尧母盛德教化天下的意味,后文继续强调尧母庙的教化作用:“庶几过此庙,瞻此陵者,明于根本之义,而致其如在之诚。则不独望之人可与进于孝弟之道也。”此碑文的背景正是乾隆皇帝西巡亲自祭祀尧母庙并拨款重修尧母庙竣工之后。明清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加强思想控制,扩大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通过对尧母文化的重视,展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的圣德,将孝道发挥到极致,为儒家官僚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政治世界,来缓解儒家官僚与统治者的对立。另一方面,通过在望都弘扬尧母文化,来加强对基层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京畿地区的统治。为尧母陵庙撰写碑刻的儒家官僚都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生信条,尧母陵庙的碑文正是他们儒家道德规范的集中表现,众多儒家官僚为尧母陵庙撰写的碑刻也是他们为君主制定的一件“道德外衣”,尧母陵庙的碑文中极力歌颂尧和尧母的光辉典范和当今帝王的孝治圣德,以此来掩盖统治的基础。当统治运行不正常时,这也会成为他们责难君主的工具。这是从国家统治层面解读望都尧母文化的实质。

在民间社会,尧母文化的慈孝内核,主要是对望都民间社会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望都县历经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贫瘠,卫学诗在其撰写的碑文中描述道:“余承乏兹邑未满半载,周知人民贬食省用,务穑勤农,夙敦朴素,有陶唐氏遗风焉。近因水旱频仍,屡形困苦,或怀瑾握瑜,下帷研穷,而枵腹终难谈仁义久矣。”尧母文化的弘扬使望都民间社会民风淳朴,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也使望都学风浓厚,人才辈出。此外,明清以来,宋明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宋明理学对女性有诸多的规范,如三从四德七出等。民间妇女在生育与养育子女方面承受着诸多的压力,尧母文化也是一种女神信仰,尧母是古代女性坤德的代表,出身名门又有生化之功,是天下女性的光辉典范。尧母庙与京畿地区分布甚广的奶奶庙、碧霞元君庙、泰山圣母庙、娘娘庙等具有相似的职能,与女性的生育问题相关,是望都当地女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望都尧母文化具有正统性和世俗性的特征。首先,望都尧母文化其本质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官方意识形态,尧和尧母是儒家士大夫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文化的道统,尧母文化无疑是官方统治思想的主流。望都属于京畿地区,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地方独立性没有那么强,加之明朝的寺庙祭祀的礼制分为正祀、杂祀和淫祀,正祀是国家允许并且推崇的祭祀活动,尧母庙的修葺备受官方重视,明嘉靖帝曾亲自祭祀尧母陵庙,认为其乃历代帝母的典范,清代乾隆帝西巡也亲自拜谒并拨款修葺,可见尧母陵庙的祭祀活动的正统性。

其次,望都尧母文化还具有世俗性。尧母庙不仅是当地社会敬天复礼的祭祀场所,还是当地青年孩童学习的书院,当地的士大夫也为其撰写碑文,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望都县区域狭小,建筑有限,初清代卫学诗在尧母庙内设尧台书院,后历任地方官都将书院设于尧母庙附近,如赵锡蒲《康衢书院碑记》:“余慨然久之,欲求所为振兴者,而众务殷繁,未及议。越岁二月,始于尧母祠右偏择隙,卜基庀材构创之。”吴步韩建的小莲池书院也在尧母庙旁,从最初在尧母庙厢房中的尧台书院到最后的小莲池书院,尧母庙见证了望都文化的形成发展。望都的尧母文化其内核仁孝虽有多层含义,可以做不同的解读,但最终主要的目的是教化望都民众,尧母陵庙祭祀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望都民众,尧母文化与望都民间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望都县内的各名胜也是尧母文化的符号之一,比如:尧母陵庙前的鸡鸣井和凤凰树等。

结语

望都尧母文化是望都县独特的区域文化,也是儒家慈孝文化在望都的独特表现形式。望都的地名变迁、名胜古迹等都与尧母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望都尧母文化的符号。望都尧母文化具有正统性、世俗性与地方性的特征。明清以来望都尧母陵庙碑刻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明清变革之际,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明清统治者都注重加强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到了有清一代,学风严肃,考据学盛行,更注重对儒家道统的传承,强化思想专制,用各种方式强化地方基层统治,维护统治,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其二,受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士绅,为改变儒家文化被破坏的局面,捍卫儒家伦理规范,注重道德修养,利用道德主义行使行政职责,同时也捍卫儒家道德原则,体现了统治者与儒家士绅的对立统一。同时尧母文化带动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也体现了儒家士绅传承道统的责任。最后,望都尧母文化也是明清以来市民意识不断提升的产物。

总之,望都的尧母文化是望都独特的地方文化。望都的尧母文化在国家统治者的重视和帮助下发展起来,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地方性,是国家与民间社会互动的产物。在望都尧母文化的影响下,望都县虽然自古贫瘠,但是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有尊儒重教的传统。明清以来,政治上的变革,和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使望都尧母文化有所发展,尧母文化也推动了望都当地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重修碑文儒家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茶道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
快乐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