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电影叙事改编中的“多元爱情”
2021-11-13黄佳楠
黄佳楠
(温州商学院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在电影史上,电影在叙事情节上随着每一代导演的审美不同而发生变化,不断地对电影叙事本身进行创新,通过炫酷的战技对中国本土的电影进行改编,吸引观众的眼球,可以说,“本土化电影叙事改编”一直伴随着整个中国电影中的成长之路,经历从启蒙时代到后现代审美创新时期,在叙事景观上呈现出多元形态。中国本土导演在剧情叙事设置和演员形象上企图与世界接轨,选用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员和拍摄技巧,企图通过跨文化的本土改编来达到与好莱坞大片相同的地位。相反,跨文化的叙事改编并不会走通,相比之前电影的叙事改编中存在许多漏洞,特别是在电影审美表达情节上,中国本土电影虽然把大量的价格和精力花费在演员上,但无论什么影片题材,导演在电影的叙事表达中都会将人物关系的爱情情节凝练在其中,通过主人公之间情感的不断纠结代替整个叙事主题的发展。以此,本土化的电影叙事改编实质上为了爱情进行服务,这与后现代观众在审美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电影高昂的成本在观众的内心当中得不到认可,以此,本土化的网剧也越来越走向没落,除了电影中的皮肉演员之外,文化振兴的精神内涵无从可见,这显然与电影的创作初衷是相互违背的,本土电影在叙事中没有被观众所接受,电影的创作也就无从谈起。
一、本土电影在叙事中的改编焦点与文化内涵
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电影,相比于单纯的文本叙事来看具有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共振效应,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情感的感知,叙事性是电影创作中最鲜明的倾向,是决定电影内涵基调和呈现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表现电影文本审美倾向的关键,那么电影的导演就必须具有电影叙事文化的参与性和感知性,通过电影导演对文本叙事情节的二次创作,将文本叙事的审美呈现给观众,通过观众对电影图像和音色的再次审美,以此来牵动观看者内心的审美基调。
以此看来,国产电影在叙事改编中主要是通过演员的置换、环境的构想和多重叙事的情节来满足观众的需求,以此来塑造出满满的英雄形象,让英雄形象来代替整个电影在叙事表达中的情感方式。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影片的叙事化表达构建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通过现实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在现实社会中观众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知识认知,而是通过导演的传达来完成的,这就给导演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契机。通过对文本叙事情节的感知进行虚构情景现实,以此来达到一种社会教化的目的,通过对现实性的创造来完成一种精神空间的创造,通过精神空间的塑造寻找到与现实对应的形象,导演想让观众将现实感受移情到电影形象上,以此来感知电影在叙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基调。故而,电影在叙事改编中主要集中的焦点就在于对现实因素的形象改编。观众对每一个形象的改编都带有明确的倾向性,每一个观众都对现实中不同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无论是相同的形象改编还是不同形象的改编,都可以影响整个电影在叙事中的情感基调。比如电影《倩女幽魂》中,本来这部电影描绘的是黑山老妖在山村中专吃人以提供自己长生不老,一方面叙写的是黑山老妖常年吃人的可怕情节,另一方面是人与鬼之间的差距悬殊,人只要不修炼法术,在黑山老妖面前瞬间死亡。很明显,这部电影的叙事主题是“鬼片”题材,但导演就是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爱情故事无限地放大,以至于全面盖过电影中本来想要表达的主题,让观众提起这部电影就一下子想起了电影中人鬼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很明显,这种人鬼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导演根据文本进行虚构的,我们在这里不讨论鬼到底存不存在的问题。单纯从二者之间的爱情关系来看,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与现实是完全背离的,试想一下,鬼是以吸收男人的阳气来增加自己的功力和寿命,二者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两种角色本来就不可能在一起,但文本叙事中就是这种很明显违背常理的情节,通过影片叙事呈现出来之后就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很少有人去怀疑这种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而是沉迷于这种故事情节带给观众内心的心理感应,或者说观众不愿意对叙事情节现实性进行考究,只追求这种虚无缥缈的美好效应。
本土电影在叙事改编中,电影的文化内涵都是沉迷于叙事情节的无他性,无独有偶,导演也在观看文本叙事中奠定了一个基调,不同文化的碰撞能够将影片的边界进行无限的扩大,这不仅表现在金钱上而且表现在叙事审美的表达上。如电影《狄仁杰系列》,影片在文化认同上完全是中国本土文化,整个叙事文本与西方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硬生生地加入了西方的文化信仰和功法,并且妖怪形象的选择也借鉴西方的妖怪,并且演员中英双语。虽然这样安排可以让这个影片在宣传上容易推广,但文化审美上就已经没有任何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子,而技术上又相比西方好莱坞来讲差了一截,在审美体现上就显得不论不类了。由此,电影在叙事改编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正确把握非常关键,其奠定着整个电影的审美准则。
二、本土电影改编中的“电影爱情多元”局限
从近十年的电影产量上看,中国无疑是电影产地大国,但是无论从电影的叙事性来看,还是从电影的市场量来看,中国电影都不算是电影强国。这不仅局限在电影的原创方面,而且在电影的叙事改编中都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整个电影在市场中良莠不齐,观众在观看中没有任何观看下去的欲望。部分电影为了追求文本叙事的真实性,在剧情和叙事审美上与文本几乎一致,通过吸收原作引起的口碑,将其观众粉丝聚集起来,增加影片在宣传过程中的影响力。但由于演员的基本功和形象的契合上出现很大问题,漏洞百出,在叙事性表现上无法引起现实观众观看的欲望,逐渐成为各大影城角落的烂片。有的影片则正好相反,为了迎合广大消费市场,在前期宣传上引起了广大观众观看的欲望,但由于过分的宣传和引起的效果,导致部分电影盲目地追求观众的喜好问题而忽视了电影在叙事中的文化特色,导致整个电影叙事及其相似,没有任何的新意,出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没有达到电影在叙事中的正确心理,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通过这些不同电影的情节改编,我们发现国产电影烂片有一个共同现象。无论电影是什么题材和叙事,导演都喜欢通过美化主人公形象和男女之间多重恋爱关系来维持整个电影的叙事,将电影的叙事主题表达成一种情感集中下的叙事模式,很显然,这种叙事的情感集中模式是不合理的。
本土电影改编当中的“多元爱情”从美学上来讲实质是一种快餐式的美学方式。电影叙事中好像除了爱情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亮点。如最近刚出的电影《虫族》,电影中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描写“虫”的,相反地从电影开头叙事的枪战,从特洛伊到生化基地都是围绕着主人公几对男女之间的爱情展开的,特别是最后的结局,一颗炸弹将整个电影结束,告诉观众什么都结束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怪兽了。很显然这与电影的主题和题目是完全背离的,甚至电影的表达中心都是空洞的,留给观众的只是正派枪战中的爱情关系与肌肉模特,这与电影叙事主题教育功能没有任何关系。从叙事性上来讲,这种讲述爱情情节的电影与其他不同文化进行接轨显然是不成功的,电影的叙事主题也没有得到体现,违背了电影创作的本质。由此,观众在叙事中就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电影在情感叙事中的表达,电影由此在改编与创作中走向偏离。而在后现代语境中,电影的叙事呈现并没有因为电影在表达中就已经得到重视,而是在后现代多元审美中,随着观众审美的多元化,电影在叙事性呈现上也随之多元,伴随着情感模式的上线,以此呈现多元化趋向,这与电影本身又是相矛盾的。
三、“多元爱情”叙事与后现代审美背离
文本从叙事情节的改编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给当下的观众一个友好的交代。文本叙事从片面的角度上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时候文本的叙事苦于题材的限制,不能很清楚地将人物的形象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但电影的叙事经过导演对其进行创作之后,观众的视知觉能够很清楚地捕捉到人物形象。似乎每一个导演都能够很清楚地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再现给现实,导演在审美上既要对上面的审美进行解读,同时又要对底层叙事的人民进行回归,双重审美促使中国的电影行业在市场中前进很快。但从目前的电影改编现状来看,这种快速化的审美已经从根本上与当下时代的观众背离了,当代观众已经在后现代美学中影响至深,不会沉迷于之前的“英雄主义”和“主人公形象”,而是处于多元化的审美语境下,主张在电影审美中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这种审美观点却被改编电影中的“多元情感”所干预了。
“多元情感”在电影中成为替代主题表达叙事的另一个核心点,无论什么时候电影的情节表达都是电影的核心,并且叙事性为观众服务,而“多元情感”显然与这一目的进行背离了。在后现代电影中,电影如果想占据大量的市场,就必须让电影在叙事中符合观众的审美标准,任何一种电影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现实中的人群阶层,这是电影普遍的规律,但电影叙事的质量佳,就可以将观众整个市场的吸收能力最大化,而且作品在叙事性上改编的价值越高,其视觉效果越好,因此,电影在叙事情节表现上一定要对现实中的人群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他们的审美接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喜欢关注电影主人公的脸面与情感关系,而对电影的叙事情节进行强有力的否定。电影的叙事根本还是通过文本叙事的情景再现,对现实社会进行逻辑批判以此来回归到对现实观众的教育作用,观众能够通过电影这种审美消费模式来发泄一下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影片中寻求到与自我现实关照的人群情感,通过这些情感来参与到社会之中,从而形成社会效应。
本土改编电影在叙事方式上非常令人反感的最大原因是“多元情感”的大量使用,这种叙事手法将审美情感极大地缩小了,而情感模式是影片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电影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桥梁。但本土改编电影却直接使用“多元情感”代替了电影叙事表达的方法,直接以表面的情感为线索,这种直白的叙事形式是当代观众最反感的。电影的情感模式是通过人物形象叙事性表现,观众通过故事情节用理性的思维进行逻辑判断,以此来获得整个影片表达的故事情节。以此解决这种局面的方法就是让电影建立社会伦理价值和道德功能的要点,通过这样建立具有思想水准的国产电影。
结 语
本土电影在叙事化进行改编中,无论是对原作内容还是对艺术制作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但对于当代观众来讲,本土电影改编中的“多元情感”一直是电影走向世界的诟病,极大地消减了国产改编电影市场。电影在叙事中通过对电影文本情节的把握,让电影建立一种社会伦理价值和道德功能要点,遵循这一模式,保证电影作品中对内容质量的肯定,摒弃“多元情感”模式,让其更能创作出中国模式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