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在线批评的缺失
——以辛夷坞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在线批评为例

2021-11-13宋红梅

名家名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评论者书评文学批评

宋红梅

一、引言

青春题材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自在网络发表之日起,就累计有超百万的点击量,相比同期各类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3 年,由赵薇导演改编成电影《致青春》后,人们对电影热议的同时,又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原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阅读的热潮,一些看过原著的网友会二次甚至多次“刷书”,一些以前没有读过原著的影迷们也会在观影后对原著进行阅读。因此,网络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招揽了一大批网络文学读者,而与网络阅读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型批评方式——在线式批评,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二、在线式批评:网络时代的新型批评

在线式批评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而产生,指的是网络批评者在网络上直接写作并发帖子,帖子是供广大网民随意阅读、点评的一种写作方式,其主要由最早一批网络文学的读者自发发起的针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即时评论。从批评主体来看,在线批评的主体多为普通网民和读者,他们没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只要批评主体具备上网的条件,想就某一网络文学作品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则可以在贴吧、微博、微信、书评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普通大众在面对“文学”这一高大上的现象时,有表达自己看法的空间和机会,消解以文化精英、专家学者为代表的权威话语权利,实现在文学面前的平等交流。从形式来看,在线式批评可分为“灌水”和“板砖”。“灌水”的篇幅短小、语言直白。相较于“灌水”,“板砖”的篇幅则要长一些,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是“短小精悍”的。在线式批评不同于学院派批评那种逻辑性很强、长篇幅的分析论证,不仅要求读者有耐心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修养。在如今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时代,很少有人会耐心地看完理论性强、需要具备专业背景的文章。在线式的这种简短灵活的特点能够让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信息的获取。

在线批评因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其批评标准和理论还在建构中,与以西方理论为主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进行有逻辑的、客观理性的分析的传统批评不同,在线批评能表达批评者的主观感受。比如网友琨霓说:“曲终人散,青春散场,微笑的背后谁敢说不用诉离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评论者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另外,网络带来的便利使批评者与批评者、批评者与作者之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批评文多以长篇大论的形式发表在报刊上,或批评者与批评对象私下以书信等形式进行交流,但这些形式的交流都有滞后性,无法对批评对象进行集中的交流与探讨。在线批评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使来自各地的批评者汇集在一个网络空间,即时地对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现象进行双向性的交流。例如,一个人(楼主)发帖之后,会有很多读者跟帖,与楼主或某一楼的人进行讨论,这种发帖和跟帖的批评方式使评论者们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比如,网友渔小迪曾在豆瓣上发了一篇关于《致青春》的书评,便有155 位网友给了他回应。

在线批评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种介入文学领域的方式,使网络文学呈现出喧哗的热闹场面,丰富了在线批评的内涵。但文学素养参差不齐的批评主体、极低的批评门槛、批评主体语言的随意性、缺乏理性的批评内容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线批评既给批评界带来了一种新方式、新气象,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

三、从网络小说《致青春》的豆瓣评论区评价看在线式批评的缺点

雷达曾说:“如果仅就数量、口号、声势等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不仅‘繁荣’,简直可以称得上‘膨胀’或者‘过剩’了。可是,如果就思想深度、精神资源等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就显得单调、‘枯竭’、绵软无力了。”在线批评的门槛低,批评主体大众化,读者的文学修养、个人涵养参差不齐,动摇人心的谣言以及黄、赌、毒等敏感话题频出,评论者的言论非常自由。但就如雷达所说,当前的批评缺乏思想深度、创新意识、审美判断力。在线批评不像传统文学批评那样有专业的审稿团队甄别“批评”中的精华和糟粕,因此这种具有自由开放特点的在线式文学批评,一方面给了网友们极大的自由言说的权利,另一方面低门槛的言说状态也使得网民们“无所顾忌”。一些读者在对某部文学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评价时,书中的某些观点如果同其欣赏水平相去甚远,他们就会以攻击者的姿态,用粗鄙的语言对作家、作品、相关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比如网友王大根说《致青春》:老实说两个男主没一个讨人喜欢的,尤其是前后反差,林静从温柔男吧唧一下就变成邪魅狂狷狗了,更不用说陈孝正从高岭之花暴露出凤凰男本性……“王大根”把两个男主分别比作“凤凰男”和“邪魅狂狷狗”。就某种程度来说,他的评价是合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但是他说小说后半部分基本上就只是看床戏了,就未免有些偏颇了。虽然后半部分郑微与林静的床戏在文中显得确实有点突兀,但这与其说是一场激情戏不如说是郑薇因为失去最好的朋友而采取了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伤痛。发生关系后,郑微对林静说:“林静,阮阮她死了,她死了……”且那天是郑微来例假的时间,这种类似自虐的方式无法将其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性欲望,而看不到主人公心中的痛苦。上述评论者的语言完全是情绪化的,这种只图一时口舌之快的否定观点没有任何根据,而这种行为只会是网络文学批评健康发展的障碍,是对作品的不尊重,也是对作者的伤害。

以豆瓣读书中对《致青春》的在线批评来说,其评论区分为短评、书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只是对书中某些句段的摘录,基本不涉及评论,因此不纳入讨论范畴。字数限制在350 个字以下的短评对《致青春》的评论达到了20926 条。相反,书评对字数没有限制,可对《致青春》的评论却只有2422 条。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读者更加倾向“短评”,也说明大部分读者在写书评时会受字数限制,评论内容可能会出现表意不完整、词不达意的现象。另外,点击豆瓣评论区的“我来说两句”,会出现一些常用标签,如“青春,爱情,当我们发现青春的美好,青春已经离我们远去”等。这些标签内容是《致青春》经常被谈论的主题,可直接把这些标签放在“附注”(文字评论区)上容易给读者一种刻板的印象,使读者很难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也就挖掘不出更丰富的含义。

四、在线批评如何良性发展

在线批评带来自由开放的批评风气的同时也存在低门槛的准入规则带来批评内容的庞大芜杂、鱼龙混杂。拥有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的方便时,也有批评内容完整表达的局限性。在线批评更多地停留在“好”与“不好”或“支持”与“不支持”的意见表达中,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哪里值得支持和赞赏,哪有待改进,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在线式批评中的类型化标签化,部分评论语言的粗鄙化、暴力化我们更要予以重视。

因此,在线式批评要获得健康发展,第一,评论者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不要拿网络的匿名性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要尊重文学,抱着一种理性、严谨的态度去参与这项活动。第二,评论者应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要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享受,只有提升自我的修养和能力,对文本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到对文本客观公正的评价,得到“美”的享受。第三,评论者要加强和注意自我语言的应用与表达。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学,读者经常会出现思想的碰撞,于不经意间蹦出“金句”,但大部分网友因缺乏敏锐的感知力,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批评者要么用过激的语言攻击作者及其作品,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要么没有理由地吹捧某一作家及其作品。这两种情况都是评论的两种极端,是一种不客观理性的态度。作为批评者应该与批评对象保持距离,切忌“捧杀”和“骂杀”。第四,需根据在线批评的特点和性质构建一套评价体系。只有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批评才能有独立自主的品格。”第五,从网络环境的角度来看,对于评论者应该实行实名制,对于以暴力粗俗不堪的语言攻击别人者,不予生成评论。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兴起—发展—成熟”的过程,在线批评是一种新型批评方式,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为文艺工作者带来了“麻烦”,但也为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新的生长点。因此,正视在线批评的缺失、提出解决这些缺失的办法才是最紧要的任务。

五、结语

在线批评伴随网络文学的兴起而繁盛,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普通网民也能通过网络进入文学场域,对网络文学作品开展即时的、个性化的评价。网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低门槛、能自由言说的在线平台,但需要看到的是,在线批评是一种新型批评方式,其理论建构和批评标准还在建立中,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种新的批评方式,对于其“好”的方面要鼓励认可,对“不好”的方面要加以引导,使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评论者书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
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