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建构

2021-11-13胡荣涛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家主权主权共同体

胡荣涛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家主权是为国际法所认可的拥有处理一个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面对国家主权受到削弱的全球化背景,以新思维、新理念、新价值重构国家主权观势在必行。西方当代国家主权观对近代国家主权观进行了时代创新,但始终没有脱离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逻辑的观念外化,意味着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背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根基,注重国家主权与国际权利的辩证统一,因而是适应当代全球治理变革的新型国家主权观。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对西方国家主权观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并诠释全球治理变革中的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

一、国家主权观构建的理念引领

西方国家主权观在“强国必霸”的认识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价值根基。西方近代国家主权观建立在自然法、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上的共同体是利己主义的共同体,而非凸显合作前提下的共赢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的西方国家主权观只注重本国国家主权,而无视其他弱小国家主权,由此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扩张侵略的理论基础。在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平等交往。而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奉行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在国际事务上肆意欺凌和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

在新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全球治理的复杂性增加、问题表征凸显、困境种类增多、治理难度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时奉行“双重标准”,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凌驾于其他国家的主权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各国利益存异的事实性,也保持了对人类共同利益追求的目标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构建意味着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诠释了人类共同价值,表达了和平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在国际思维上倡导“双赢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也在国家安全、外交关系、网络环境等方面倡导尊重各国的国家主权。

西方国家主权观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基于不信任、恐惧的人性假设,将抽象的个人主义作为理论建构的起点。西方国家主权观往往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发动对外战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所有制条件下,民族国家之间的主权关系表现各不相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主权观的理论精髓,建立在坚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倡导“和平发展”的国家主权观。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在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中的一贯立场,即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决不以牺牲主权权益为代价来迎合所谓“普世人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是批判和超越西方国家主权观的中国方案。中国倡导将“人类共同价值”“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融入国家主权观中,主张国家之间的主权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而非敌对的战争或对抗状态。

二、对当代西方国家主权观的批判

民族国家终结论、世界政府论、新帝国主义论是西方“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论调的新表现。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家主权观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

(一)对民族国家终结论的批判

西方以“资本无祖国”论断为前提,推导出国家无主权的荒谬结论,鼓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已经过时”,其主旨就在于为少数发达国家侵犯别国主权、实现霸权利益提供理论辩护。福山的“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论断,否定了主权国家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实际上,各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权取决于具有国家主权的民族国家。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交往的扩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哈贝马斯认为,“市场对政治的压制表现为,民族国家越来越无法汲取税收、刺激增长并以此来捍卫其主要的合法性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然而只有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衔接,才能使得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合作中提升经济能力、扩大民族交往、彰显民族自信。文化是主权国家构建的影响因素之一,且本土文化在与多元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中会更加具有生命力,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显然,以西方强权思维构建“民族国家终结论”,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在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基础上,不脱离民族国家的存在而又超越不同民族国家的利益。一个主权国家就是具有领土主权、独立主权和自治立法能力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终结论意味着各国要丧失作为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力。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也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看待世界问题,在他者的民族国家立场看待国家间的交往和主权问题。

(二)对世界政府论的批判

历史上,不少民族国家为了各自国家利益而产生持续的冲突和战争。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是对建设“世界政府”的一种尝试。领土争端、宗教冲突、资源争夺、贸易摩擦等问题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世界政府的建立仅能发挥对各国的有限干预,并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隐患。拉斯基认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在于国家主权观念,而“国际政府者,立于各国之上之权力,为各国所应服从”。世界政府论基于国家文明与世界文明难以相容的状况,主张在对国家主权放弃的基础上,构建超越主权国家的世界联合政府。

西方的世界政府论是基于全球治理秩序的一种设想,但是这种设想存在很多的理论谬误和实践漏洞。在经济发展方面,世界政府的经济干预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不仅不能弥补世界市场的失灵,还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混乱。在政治秩序方面,世界政府建立在对国家主权的侵犯上,终将沦为霸权主义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工具,造成由强大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犯,易诱发新型地区冲突或世界战争。国家主权在世界秩序的地位理应得到国际法认可,对其尊重是各国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并未过时,它将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完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对新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传统的帝国主义以战争和其他暴力途径实现对他国主权的侵犯,而新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新型殖民主义,处于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发展阶段。新帝国主义是世界空间范围内垄断权力和垄断资本结合以获取垄断利润的表现,本质上是以资本控制世界市场。新帝国主义是一种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共谋。在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雄厚国家的主权会逐渐增强,而资本弱小国家的主权会逐渐削弱。哈维认为:“作为领土政治实体存在的国家和帝国重新要求在资本的无限积累和过度积累的连续剧中扮演领导性的角色。”新帝国主义在空间资本化基础上具有权力垄断和资本剥削的双重逻辑,其基本特征为剥夺性积累,主要包括私有化、金融化、经济危机管理等。资本逻辑在世界范围内的运作主体是国际政治经济空间不平衡的主权国家。伍德认为:“资本帝国主义几乎完全变成了一种经济控制。”在他看来,国家主权不过是服务于资本逻辑、世界垄断资本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从根源上来看,新帝国主义是以私有制为核心、以剥夺剩余价值为目标的资本逻辑在全球秩序中的构建,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的控制。在资本帝国中,资本替代了国家主权的作用。在新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一些国家服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国际经济和政治规则,因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决策不由自主地受到垄断资本的影响或控制。国际资本剥夺劳动剩余价值的资本逻辑决定了不同国家主权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合作共赢、创造财富的经济逻辑超越了资本获取利润的剥削逻辑,尊重和肯定各个国家主权的政治逻辑超越了否定和践踏其他国家主权的霸权逻辑。

三、新国家主权观的构建

从资本逻辑到共同体逻辑的转换颠覆了资产阶级国家主权观,体现在经济、领土、生态、网络等领域。完善全球治理秩序的需求对变革资本逻辑主导的国家主权观提出了时代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导下的新国家主权观构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行的内在诉求。

(一)在主权独立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经济主权观

主权平等是规范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西方很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间的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共同的理念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经济活动开展和各国经济主权建构的价值理念指导。国际经济主权是各民族国家共享经济主权在国际范围内的平等让渡。各国应始终在经济主权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以达到共赢共享目标。各国应在承认经济主权、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统一开放、利益对等和非歧视性的市场秩序,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有效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各主权国家实现共赢。

对中国而言,推动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引领全球经济共同体实现普惠共赢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国家独立经济主权与国际经济主权的辩证统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家经济主权是民族独立经济主权和基于共享主权让渡而形成的国际经济主权的融合,既尊重其他国家的经济主权,也承担让渡部分经济主权,以维护国际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各国应一致践行“共同让渡、共同享有”的经济主权观,在整体性实践中建设更加开放、共享、互利、协同、共赢的全球经济秩序。

(二)在主权完整基础上建立维护国际安全的领土主权观

领土主权是国家传统主权,包括海陆空等基本领域。地理要素是国家权力状态中最为稳定的因素,基于地理要素组建的地缘空间构成国家领土主权的实体要件。吉登斯认为:“只有当国家对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实施统一的行政控制时,民族才得以存在在此。”因此,对领土主权的掌控仍属于民族国家的基本诉求。

当前国际社会正处在大变革时期,由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排他式主权理念与实践,国际各类主权争议频发。领土主权是国家总体性安全的基础领域。主权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确保国际社会共同安全是辩证统一的。基于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国家领土主权的保证应通过维护既有领土主权及和平搁置领土争议得以实现。这强调既要捍卫本国领土主权,又要维护世界共同安全,在传统主权和非传统主权之间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20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肆意发动对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体现了西方近代以来一以贯之的对抗性主权思维。相较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国家领土主权实践更强调对军事对抗的超越,是在平等相待、共建共享的原则下践行新型国家领土主权观,并以此推动世界各国实现普遍安全的领土主权状态。

(三)在生态主权基础上建立维护国际生态的生态主权观

生态主权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传统国家主权范畴转化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民族融合与民族独立、民族自决之间的张力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在人类生态领域的体现。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主权国家依然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中发挥着确立主要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的作用。主权国家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既有利于保障独立民族国家的生态主权,也有利于促进生态主权在国际范围内的构建。国际生态主权是民族国家生态主权在国际范围内的让渡。人类是人与自然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因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主权是正确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承担共同责任的体现。

在全球治理转型背景下,尊重国际生态主权才能推进国际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维护本民族国家的生态利益。少数发达国家不遵守国际生态规则,不尊重落后国家的生态主权并向其转移具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产业。2019年11月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是其生态单边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的表现,体现了美国新帝国主义的生态主权思维。从霸权主义生态治理向共商共建共享的绿色治理转变是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生态共同体理念贯穿于全球生态治理中,在生态主权方面强调国内国际生态治理的辩证统一,无疑是替代生态霸权主义主权思维的优良方案。

(四)在网络主权基础上建立提升国际网络安全的网络空间主权观

网络空间主权是管辖权、信息权、防卫权等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如果存在“信息漏洞”“信息失真”等安全风险,将会危害国家安全和主权。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网络操控上占有绝对主导权,其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国输送西方的价值观,宣扬它们所推崇的网络自由权。美国采取单边主义的网络策略,以网络自由借以干涉他国内政,强行推行美国网络技术标准,组建网络部队和威慑、进攻他国。这种网络全球治理策略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国家网络主权。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增强国际网络安全、维护国际网络正义是构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2015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网络主权”是全球治理网络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面对网络全球治理转型,尊重他国网络主权有助于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在坚持利益差异性和利益统一性相结合的前提下推进国家间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坚持国内网络主权和国际网络主权的统一,既不是超越国家网络主权的网络霸权,也不是无国际法规管辖的网络主权。在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提升国际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应共同面对的新命题。从实践上来看,数字“一带一路”、数字外交实践等构成了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的平台,是加强网络主权和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为网络共享发展与网络安全主权的平衡协调提供了现实条件。

猜你喜欢

国家主权主权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主权
人权:个体权利与集体自决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刘公岛开馆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