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2021-11-13琴,高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农民农村

杨 琴,高 君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农民问题贯穿其发展过程的始终。农民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因此,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系统考察和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不仅有利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而且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

一个政党只有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先进的理论,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探寻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作为指导农民工作的科学指南。因此,科学总结国内外解决农民问题和促进农民发展的经验,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恩格斯在其《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他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吸引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五项原则和方法等具体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以农民的支持为重要支撑。在苏联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列宁同样将农民问题作为最先考虑的核心问题。他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农民这支力量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些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实行粮食税制和恢复自由贸易来发展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斯大林也重视农民及其相关问题,并积极支持和指导过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1927年,他在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谈话中指出,只有全体农民建立起真正的革命力量,才能够打倒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民发展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思想为指导,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论述和观点,为指导和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领导农民革命和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农村的具体考察和剖析,科学分析了农民的现实情况,多次提出农民是中国革命中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等观点,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思想,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制定解决农民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以及完成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这一重要历史任务,我们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农民在经济上真正翻身做主人,实现了亿万农民群众数千年来获得土地的美好愿望。同时,土地改革还极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在农业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对不同地区的农民分步骤、分批次、分阶段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决议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完成,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观,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中取得的这些成绩足以看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有关农民问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发展,理应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的农民发展问题后,将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系列新举措都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民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升华和飞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了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针对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下,我们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战,坚决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农民。2020年,随着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的新境界,成为指导和解决农民问题的行动指南。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领导农民、解决农民问题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农民实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既是党百年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

我们党在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百年历史进程中,还积淀形成了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那就是始终坚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这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紧密联系的纽带,而且也成为指导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保证。从农民实际出发,就是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出发,土地问题始终是农民实际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农民土地问题上,为了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这一口号不仅充分调动了中国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而且成为党带领农民取得土地革命胜利的一大重要因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才找到了一条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为了更好地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毛泽东还在家乡韶山创建农民夜校、在广州建立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对农民进行教育。他不仅鼓励农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且还根据农民实际的文化水平进行教学,提出教育内容要简单易懂,教育方式要让农民易于接受。如此一来,农民一方面在教学中能更好地获得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农民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认识到我们党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意义,提高参与土地革命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领导下实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成为中国土地制度最具深远意义的改革。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开始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探索,对农业实行“积极发展、稳定前进”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但在农业合作化后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党在探索道路中出现失误和偏差,使农村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具体实施,农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而在农民教育问题上,由于我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农民都是文盲,知识水平十分低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教育部和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将教育方针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全国积极地有计划地将消灭文盲和农民学习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农民的教育工作也由此受到重视。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从农民的实际出发,肯定了农民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创举。随着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土地的使用率逐渐下降,由此催生出土地流转的需求。党和政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的政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高质量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出现崭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兴农战略。在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加强了农民的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共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问题,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在会议上提出,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民教师队伍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民教育问题提上新日程,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政策。其中,土地“三权分置”这一改革完善了农村生产关系,让更多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使得土地经营和流转更具灵活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和核心就在于乡村人才振兴。因此,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农民教育,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人才队伍,引导农民增强自身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纵观百年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农民实际出发这一宝贵历史经验,是任何其他政党都无法比拟的。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从农民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实际,采取恰当的方法开展工作,解决农民实际困难,让亿万农民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成功经验还在于,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农民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不仅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要在政治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正确认识到了农民于民主革命之重要性,把切实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利益作为赢得民主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动荡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整个社会是极其不稳定的,农村的政治建设步履艰难,更不用提维护农民的政治利益;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废除了封建土地制,使农民获得自己的土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地主阶级一同抗日,制定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当时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旧制度下的一切苛捐杂税,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村各个阶层的经济利益。但土地改革后,特别是“一五”计划启动后,我们党从国情出发,借鉴了苏联的做法,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此,实行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相应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来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这一实践证明,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就会导致农村的经济得不到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当然,虽然经济上受到些许阻滞,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政治上还是取得了初步成就。例如,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都为农民的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使得农民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农村改革率先得到突破和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巩固和发展了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提出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就要多劳多得,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参与到农村的政治生活中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运而生。在之后坚持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不断创新并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了多元利益表达机制以维护农民各项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着重强调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已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了,不能只顾城市发展而不顾农村建设,要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到这一点,城乡差距就会越来越小,农民就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其根本利益也能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中国的发展将会再创辉煌。

党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始终坚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赢得农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的必然方式,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在波澜壮阔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从重视农民到依靠农民,从组织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除了党的正确领导,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乡村振兴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显示出难能可贵的首创精神。因此,始终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必须牢记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农民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其主体意识的发展受到限制,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毛泽东同志较早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广大贫苦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法规,激起农民群众的热情;通过保障农民的基础权益,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最终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长期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政治上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鼓励农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农民教育事业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切实加强。同时,我们党还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投身于农村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迅速显现出来。然而,由于随后发生的“左”倾错误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实践充分证明,凡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就会得到发展;凡是没有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就会导致国家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首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5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肯定了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其次,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普及,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一些组织和个人开始在乡镇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集体企业、合作企业和个人企业,在此基础上乡镇企业开始兴起,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为城市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再次,1980年广西合寨村的农民率先在全国探索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成为农村基层民主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时期的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既是对农民伟大创造力的尊重,也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指出,安徽农村改革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最重要一点就是给了农民自主权,坚持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党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途径,特别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农民真正受益,领导广大农民摆脱贫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助推“三农”工作。正是在这一决策的推动下,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群众在享有农村深入改革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成果后,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全面激发,更能够正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鲜明昭示,只有坚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实质性成果。

五、结 语

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回顾百年历程,我们党一直坚持把农民问题放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首要位置,带领农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下,总结我们党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的诸多宝贵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党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农民农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农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