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 “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2021-11-12李良勇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重大。在高职教育中,提升高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融入路径,再以恰当的方式有机融入,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向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是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保留在中华民族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中华名族团结奋进的结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种思想的交锋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道德规范、品格修养等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寻找到其与各门课程的结合点,并将这些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融入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中,能够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全方位理念,与显性的思政课程形成合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多,文化素养类课程少,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政素养普遍偏低的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科教育中,梳理出各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职知识体系教育的全过程,意义重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现状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指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上至党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自身教学都有很大帮助,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具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受调查对象普遍认为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究其根本,在于教师本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了解不够,自身文化素养不足,难以找到融入点。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极受重视,但各方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他们从自身任教的学科出发,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就目前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注重单一课堂的融入,缺乏系统的构架,不够全面,缺乏整体设计。二是研究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层次的融入,只重引入但忽略解读,学生反应甚微。三是重视传统文化目标的设定,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多样化,融入方式比较僵化,学生不易接受,无法做到润物无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并提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教材编写等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单纯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是不可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1.提升高职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和决心;其次是熱爱传统文化,对其内容比较了解,才能更好将之融入“课程思政”。因此,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风师德培训、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业务学习等集体研修学习中,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培训学习习惯,让传统文化的学习常态化,从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2.梳理思政元素,找出结合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德育、宗教、语言文字、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医学、武术、建筑、服饰、民宿、美食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蕴藏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蕴藏在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七类专业课程中,蕴藏在实践类课程中。可以说,每一门公共课程、每一门专业课程、每一门实践类课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其中找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难。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比重较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道德修养、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等均可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每一个学科专业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每一个专业知识体系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可以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文史哲类专业中,可以融入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文化;在经管法类专业中,可以融入仁、义、礼、智、信的德法兼修的文化;在教育类专业中,可以融入正心修身、仁义爱人的君子文化;在理工类专业中,可以融入古代大师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农学类专业中,可以融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在医学类专业中,可以融入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在艺术类专业中,融入中华贵和尚美的美育精神。比如《新时代背景下宋朝“八德”文化在保险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一文梳理出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内容,并提出了重点措施,比较具有代表性。

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强调,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50%以上,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此,必须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和意志作为此类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礼记》中“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的劳动教育规范以及中国古代的家训、诗歌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均可列入其中。又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警世通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卓绝奋斗的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来源。

3.科学构架,完成课程设计

找到契合点,还要进行科学的构架,“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难点即在于此。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系统活动,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课程思政”的设计也应该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组织和实施,形成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呢?具体可以参考如下设计:

首先根据课程体系确定章节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再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实现德育目标的相关素材,落实到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编审等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春风化雨般融入。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精选出30个专业(类)的优秀教学设计,从课程基本情况、德育教学设计及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等四大板块进行系统设计,并集合成册进行出版发行。

“课程思政”的融入贵在“无声”。当教师带着说教的态度给学生灌输思想教育,学生肯定会抵触,所以,传统文化的融入,应该采用隐性的方法,渗透到课程设计的每个部分。如在《管理学原理》讲解学习管理学的意义时,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和“天下为公”引导学生强化担当意识和使命责任,通过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中儒、道、法为代表的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为君之道。

4.科学评价,推广优秀案例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教和学的情况,及时进行诊断改进,同时还能起到监督和强化作用,有效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的提升。评价内容上,注重融入与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评价方式上,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变化;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不单纯是定量评价教师的问卷,也不单纯是定量评价学生的试卷。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课程思政的考核更多的是通过深入教师的教学,感受课堂是否充满“中国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感悟、学生的行动表现等,察看学生是否富有“中国心”,是否饱含“中国情”等。

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推选出优秀的教学案例,只有将这些优秀的案例进行宣传和推广,供同行参考和借鉴,才能够发挥研究的最大作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持续关注高校(包含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并整理了一大批可供学习的案例进行分享,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的融入,给广大高校教师提供了学习平台。

“课程思政”有助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三观的形成和对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将有效推动高等院校成为社会主义文明高地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英龙、曹茂永等.课程思政——我们是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2]崔小云、冼梨娜.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

[3]李瑞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开发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4]王星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研究[J].浙 江 工 贸 职 业 技 術 学 院 学 报,2020(04).

[5]李红梅、鹿存礼.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6]缪煜清.在化学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途径[J].高教论坛,2020(05).

[7]郁 涛.地方“红色+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8]张永康.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价值意义与实现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6).

[9]冯莉.工业设计类课程思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2019(12).

本论文为泸州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ZJY-202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良勇(1983-),女,四川泸州,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文化文学。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