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职业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1-11-12孙明远肖婉玲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孙明远 肖婉玲

摘要:文章以福建和台湾部分职业院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两岸地区职业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以下简称非遗)的发展现状,对两岸地区职业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非遗课程的设置推广在职业教育中仍然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要想弘扬推广非遗文化,就必须要在职业教育中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课程建制。这对于推广保护两岸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非遗课程;职业院校

一、两岸职业教育开设传统非遗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两岸地区血脉相承,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音乐美术、传统建筑、曲艺戏曲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共通性和传承性。特别是在民间信仰、戏曲曲艺等方面有着互通性,然而两岸地区目前共同面临着非遗文化无人推广传承的困境,要想弘扬、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院校,就要发挥其在实践、动手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

1.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决定其在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能力,同时,通过非遗课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推广传承非遗文化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开设非遗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两岸地区共同面临着非遗文化、非遗技艺无人继承的困境,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应主动承担起“非遗”保护、继承和推广的责任。职业院校应该找到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结合点,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3.提高学生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

在职业院校中开设非遗课程,一方面对于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比如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得益于在校期间的非遗文化的学习,在毕业后自行创业开设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手工体验馆等。

二、两岸职业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的现状及困难

虽然两岸地区对非遗进课程认识度较高,但是从目前来看,认识与实践还难以有效统一。

1.非遗课程虚而无实

近年来,两岸地区虽然许多职业院校都在推广非遗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校活动。但是一些院校由于课程、专业设置等问题的制约,也没有开设相应的非遗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当地一些非遗文化课程,有的院校甚至通过设置网络课程,让学生自行学习了解。

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职业院校开设非遗课程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队伍严重匮乏,虽然院校会邀请当地非遗艺人进校园推广活动,闽南地区,各种非遗文化众多,但是在闽南地区一些院校专业非遗教师几乎没有。非遗教师往往由中文系、艺术系的老师客串。

3.非遗资源严重匮乏

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的非遗教材,只能通过老师讲授或者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另外一些实践类的非遗课程,由于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等缺乏,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泉州南音,对于各种乐器、场地的需求度较高,院校在软硬件设施不够到位。

4.非遗课程无特色

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比较流行的非遗文化为主,忽略与当地特色小众非遗文化的结合。这就造成了各个院校课程的同质性,缺乏属于自己的特色。

三、两岸职业教育中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的建议

职业院校开设非遗课程一方面对我两岸地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一个很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岸地区应该根据所在地区,在非遗项目的设置上开展一些适合于传承和发展的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同时打造具有一定品牌的院校特色项目。在推进非遗课程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在职业院校的推广中要处理好院校与地方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利益关系。

1.完善非遗课程体系

将当地非遗文化(曲艺、手工技艺等)纳入到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完善专业教材,“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开发非物质遗产相关课程,使大学生在具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素养”[1]比如可以将泉州南音、台湾念歌、漳州锦歌、歌册作为必修课,剪纸、龙船歌、茶艺等其他非遗文化作为公选课的形式,使学生能够亲身了解这些技艺。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来讲,他们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业人员,但可以将自己了解的非遗知识和相关案例嵌入到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中,将专业领域知识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结合起 来。”[2]在專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非遗文化,比如茶学院学生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茶道、技艺等课程,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要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教师到相关院校、实践基地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非遗文化的文化素养。“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培养一批具备教学、科研、挖掘、保护和传承等融入一体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人才队伍;邀请一些高技民间艺人进入学校担任相关专业的客座教授并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3]

3.两岸地区互相交流

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以职业院校扶持,比如加强两岸地区职业院校的互动,鼓励两岸地区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师、学生进行研讨交流,促进非遗进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4.开设地域特色专业

职业院校应该因地制宜,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化专业,比如艺术院校可以结合当地曲艺戏曲音乐等,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戏课程,如泉州高甲戏、梨园戏、泉州南音等,进一步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对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的教学计划、推广方案等应结合当地剧团、文化馆专业从业人士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5.因地制宜设置专业

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应该将书法美术等传统非遗项目纳入到非遗课程当中;对于艺术类专业应将曲艺、音乐、古琴等纳入课程当中,对于实践型专业应将龙船歌等非遗项目纳入到课程建设中,通过分类分专业,结合学生具体专业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在形式上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

6.经费保障要到位

职业院校开设非遗课程,当地政府、院校、研究所等要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投入重点支持。比如泉州南音课程的设置,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乐器、舞台,以及邀请非遗传承人的课酬费用等。

7.理论支撑实践引领

在非遗进课程当中,教师要深入田野做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有关的素材,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实地考察的时候,要将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熟悉了解当地民间非遗文化,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对于非遗文化非遗艺术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四、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阵地,学生基本来自不同的地区,推进非遗进课程,让学生参与到非遗项目的活動中来,并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渐渐的喜欢并接受推广非遗项目,而非遗进课程这一媒介就是其中很好的载体,学生假期回去之后,无形当中把一些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带到自己的家乡,使非遗项目传播更广,生命力更旺盛,另外两岸地区推广非遗进课程,能够引导广大师生更好的推广、传承、研究非遗项目。职业院校作为以应用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院校,合理的开设一些非遗课程,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家生,高妍,杜鑫,李云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31-134.

[2]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06):36-38.

[3]杜琳.区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课程的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17-18.

作者简介:

一作信息:孙明远,男(1984.10.20),汉族,福建晋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艺术

二作信息:肖婉玲,女(1987.10.30),汉族,福建晋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基金项目:2019年度福建省海峡两岸职业教育水平评价专项研究课题:“两岸职业教育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课程的重要性研究”(HJBS19-18)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