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内涵

2021-11-12唐莎

文学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主客体审美观客体

摘要: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一开头就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圣人含道应物, 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它主张审美主体以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眼光去品味、体验审美对象,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的生命和本体——道。“澄怀味象”是审美主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澄怀味象”这一美学命题进行梳理。

关键词:宗炳 “澄怀味象”

一、审美主体——“澄怀”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在进行审美观照时,审美主体必须保持内心“澄怀”状态,也即是要求审美主体摒除自我私欲,超越现实功利,以空明的心境观照审美对象。“澄怀”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命题,“涤除”也就是洗除尘垢,要求去除人主观的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玄”是“道”,“玄览”也即是“观道”。“涤除玄览”也即是要求审美主体摆脱主观成见和主观欲念,保持内心的虚静观照审美对象,从而达到对“道” 的观照。

庄子则将这个命题进一步发展为“心斋”“坐忘”。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必须要超越利害观念。所谓“心斋”,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指虚无的心境。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首先借助于感官和逻辑思考,但是“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必须要借助于“气”以“虚而待物”,也就是抛弃一切的是非得失,心智技巧,以空明的心境体会万物,才能把握宇宙的生命和本体——道。所谓“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离行”指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去知”“黜聪明”是指从各种利害得失,心智技巧的算计中超脱出来。

宗炳“澄怀味象”的美学命题继承了老庄的美学思想,并且将它明确地运用在山水画领域主要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是要有空明的心境。即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消除主观的生理欲望和心智技巧,忘掉自我的存在,從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客体——“象”

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审美客体即是“象”。但在审美活动中,“象”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形象。所以审美观照并不是对单独的,有限的“象”的观照,而是对无限的“道”的观照。老子的“玄览”也即是“观道”。

宗炳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但宗炳的“象”更接近审美形象的概念。“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圣人以“神”效法“道”使贤者领会,“山水以形媚道”山水的形象是“道”的展示,从而使仁者得到愉悦。“仁者”之所以会“乐”是因为一方面山水展示了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山水也是“道”——宇宙本体和生命的显现。有限的“形”显示出无限的“道”,显示出宇宙的勃勃生机,这才是“美”。山水作为自然景观之所以变为了“审美的自然”,是因为它“以形媚道”。“以神法道”和“以形媚道”是对“象”的进一步规定,这时的“象”不单单指一般形象,而是指审美形象。只有审美形象才能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时,才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由于“象”是“道”的显示,所以“味象”也就是“观道”,品味、体验审美对象,进而把握审美对象的生命和本质——道。

三、审美体验——“味”

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角度,“味”的概念来源于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中的“味”并不是作为“味”的本来含义,而已经是一种审美享受了,所以“味”在老子那里就已经作为美学范畴提出了。宗炳继承了老子的“味”的美学思想,将“味”定义为一种审美享受,并将其引入画论。

“味象”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谈到:“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将对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目会心”,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时,先用感官去接触客体,心就自然而然地领会了;第二节阶段是“应目感神”,即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深入观照,从而把握审美客体的内在神韵和生命;第三个阶段是“畅神”,达到“神与物游”“天人合一”的境界。“味象”的过程是由生理到心理的过程。

四、主客统一——“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整体来讲,也就是审美主体以空明的心境,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感悟、体悟审美对象的情趣意蕴和生命精神。它概括了审美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过程。就审美主体方面而言,审美主体只有通过“澄怀”使审美客体“对象化”,在虚静澄明的审美心境中才能把握和体味审美客体的生命意蕴,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审美客体方面说,“味象”之象已不仅仅是物的存在,而是在“味”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生命和情感,具有了主观的生命情调,也就是“主体客体化”。宗炳《画山水序》中所提的“山水质有而趣灵”,“趣灵”正说明了万物是有生命的,有情趣的,所以能与主体的“人”的情感相呼应,审美客体也是审美主体情感的反映与对象化。“味”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通过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总结

“澄怀味象”美学命题的提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包含了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主客条件以及审美活动的效果。这层意义的呈现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是审美主体虚静之心和“澄怀味象”的产物,也是审美客体进行审美体悟和静观的产物。因此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以一种超理智,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去体味客体的生命和情趣,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从“澄怀”到“味象”一从宗炳 “澄怀味象”看审美条件[J],胡牧

3宗炳"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J],施荣华

作者简介:唐莎(1998年——),女,汉族,籍贯:四川广安,职务/职称:无,学历:文学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审美观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浅析“物我本相因”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钢琴演奏之音乐的美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