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关清单”推动教学观念的变革
2021-11-12何捷
何捷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过关清单”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和凭借,在“双减”政策下,它能为语文课堂带来革命性变化。这是从相关行业发展和教学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在教学中,为防止过度教学、拔高教学、自由教学,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遵循語文教科书的内在规定性,设计并列出教学过关清单。课堂上,教师要以清单检查教学效果,以实现依标靠本、扎实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时,对照清单进行自查、检查进行弥补,能促进教师展开反思,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过关清单;教学观念;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04-03
每一位教师的内心都曾有过一份渴望——成为名师。而如今这个时代,对“名师”的看法不一,但成为“明师”,则基本达成共识。“明师”,明明白白做教师;“明师”,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不要小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很用心去教,却教得不明不白。而要让这一切变得清晰,要成为“明师”,就要一份“过关清单”。
在我的心中,最亮的“明师”就是师父——于永正先生。他有一份特殊的清单。
一、清单编制的缘起
于永正先生曾经告诉我他的备课秘诀:“设计前,将本节课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隶属的阶段分项目标打印出来,贴在课题上方。备课中,每个环节设计都对照课标,看一看是否超标、是否达标。”对标教学,是师父的宗旨,也是他的课温和有效的保障。
这一方法成为我备课的“第一条铁律”,也是我传授给青年教师的备课法宝。使用统编教科书后,“法宝”还要添加——“理解单元导读中的学习目标”这一项,这成为备课前的必须参考。在这样的备课、设计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有意思的“三明主义”——
到底要做什么?方向明确。
到底要怎么做?过程明确。
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结果明确。
我们应认真思考:“老一辈名家传递给我们的经验内核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仔细列出分学段、分项目标的条目,指导意义在哪里?对标教学和自由发挥,教学效果差别在哪?”也许,在研究教学的路上,我们真的需要一场观念和方法的变革。
二、清单编制的生活启发
多次乘坐飞机,在起飞或是落地等不同时段,我都发现机组人员在核对“安全操作清单”。例如,“波音737系列飞机飞行操作快速检查单”大概包括下面内容。
飞行前:“氧气——测试,100%;导航转换和显示开关——正常,自动;停留刹车——刹住;发动机启动手柄——切断……”起动前:“驾驶舱门——关闭并锁上,旅客信号——锁上,方向舵和副翼配平——灵活,0位滑行和起飞简令——完成……”
这份检查单,机组人员每次都要进行如下操作:两两配合,一个读,一个检查,逐一核对,以免遗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每次都要拿着读?曾经专门询问机组人员:“念了这么多次,绝对能背下业吧。”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出于谨慎,操作流程规定——还是要照单念。
在复杂的操作流程里,“照着清单核对”,是一种不二的选择。也许有些才华横溢的人不屑如此,但意外常在稍不留意时发生。我不禁对检查清单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兴趣很容易关联到教学领域中——如果,每位教师手中都有一份检查清单,会不会让我们避免犯下错误呢?会不会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规范,不超标,能达标呢?
在语文课中,不少课堂呈现出“三多三不多”的状态:艺术性的多、个性化的多、自由拓展的多,落实课标的意识不多、教后产生的效果不多、说清执教理念和缘由的不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名家坚持己见,各举旗帜,特立独行地勇往直前,让语文教学百花齐放,这是好事。可是,每节课到底怎么教?到底教了没有?教对了没有?也成了争论的焦点。说不清,也不愿意去厘清。如果在执教之后有一张检查清单,对照着去评估“做什么”“做了没有”“做得怎样”,是不是让教学更有保障?
三、清单编制的行业参照
在迷茫时,哈佛公共健康学院、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所著的《清单革命》一书带给我启发。阿图·葛文德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曾经影响奥巴马的医改政策,是《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他的《清单革命》,是一部长期热销的书。为什么一位医生的观点,能被建筑、航空、金融、行政等不同行业接受呢?
葛文德认为,人类的错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知之错”,一类是“无能之错”。 “无知之错”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无能之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正确知识,却没有正确地使用而犯下的错误。避免这样“无能之错”的方法,就是把关键步骤写在清单上,然后逐一落实。要知道,影响更大、危害更严重的是“无知之错”。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错了也毫不自知,有的教师教差了还沾沾自喜。教师的“无知之错”带来的危害和医疗事故造成的伤害相比,虽不会立竿见影,但能影响学生的终身,有时伤害更大。
即便是专家,无论医学还是教学,都必须承认在烦琐的流程中,难免有遗漏。重压之下,有时我们会鬼使神差地跳过明明记得的步骤。很多时候,遗漏是因为记忆或是注意力的短暂逃离。如何弥补?尝试用清单。
在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用清单来格式化我们的思维。可以说,这本《清单革命》就像在长期保持稳定的天平上,添加了最后一颗砝码。打破平静后,我们最终做出决定:列出统编教科书的每一课的教学检查清单。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启动前的心理准备,不亚于“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
四、清单编制的理性思考
认识清单,可以从下面四个问题开始。
(一)清单是什么
要弄懂这个问题,先来说“清单不是什么”。清单不是教案,教案会告诉你“怎么教”“用什么方法教”“怎么教得更好”,教案展示教的过程;而清单给出的是结果——教到什么程度算合格。清单,也不是教参。清单研制中,要参考教参,这是研制的必修课。但清单崇尚简约与核心,给出的是结果中最关键的节点,清晰地列出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相比较而言,参考书则更像贴身保姆,事无巨细,每个点都提及,方方面面都提醒;清单,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重点,抓住本质,直奔核心。
明确这两点后,我们可对清单给予这样的描述:为教师提供进行教学效果检查、比对的参考。它让每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在执教每一节课之后,有对照检查的标准。清单重点关注这一课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否教到位,最关键的能力是否训练到位,语文核心素养是否落实到位。
清单给课堂教学带来真正的减负。减负,不是在作业的多少上下功夫,而是在教学质量上的努力提升。教到位,不多教,不超前教,不拔高教,负担就减轻了。负担是不会消除的,必须教的,一定要教而且要教好,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二)清单有什么用
清单中有单元目标,这来自教材;有核心知识与能力,这是本课具体应承担的子目标;有总体评估要求,这是本课最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分项过关要求,具体罗列这一课要过关的教学点;有清单检查表,以列表的形式,便于教学后展开自我检查。
清单不提供各种创意、新奇的教法,而是提供一种结果的保障。这犹如为教师的教学搭建一张认知的防护网,为教学流程设置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检查纪律程序,为学生的学习进行一次知识与能力的防疫接种。清单,预防教学中因为疏漏而产生的遗憾,以理性的梳理和罗列,弥补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认知缺陷。
清单,让每一位一线教师知道:这一课我应该教些什么,我到底教出了什么没有,我的教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是否做到了最为普适性的教学。清单,犹如一个提醒器,时刻提醒教师要注意依标扣本,不要肆意发挥。
清单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导向和保障,也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凭借。在清单中,在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了 “问题备案”的项目。它要求教师简单记录三条:本课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下一节课学习时可弥补的,本单元学习中可以弥补的。在检查清单的帮助下,教师能发现整篇课文教学是否完整,反思教学中的遗漏。每一次的反思都能提升教师备课执教的能力,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清单的最后一个项是“学习效果自查”。这一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能力层级,对所有的过关项目进行排序,按从低到高的层级排列出来,要求学生逐一对照,勾选是否过关外。教师对照这一表格,能一眼看到学习是否真正发生、高阶思维的比例有多少、高质量的学习是否存在。
学习的发生,要出现认知的层级提升、认知的水平改变,要经历不同的认知活动。而这些都在检查清单列表中,协助教师自查后实现自省。在课堂上,有的教得很热闹,有的是静悄悄地练。不管哪一种,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发生、有没有长进,认知有没有生长,都是“黑匣子”。使用清单后,教师会发现,这是打开这一“黑匣子”的钥匙。
(三)清单怎么用
清单的用法有三类:基本用法、倒置用法、个性用法。
1.基本用法。基本用法就是在执教之后,用清单对教学结果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没有教到位、知识点有遗漏,就立刻弥补;如果过关,就继续推进教学的进程。
清单带来的是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这一反馈,不需要他人评估,能实现自我反思。
2.倒置用法。清单也可以在教学开始前使用,这是倒置用法。在执教一课之前,在备课完成之后,教师根据清单再对备课中的方案进行评估和侦测,发现遗漏,做好弥补,这样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圆满。
清单带来的教学指引效果,类似前文提及的“对标”,这是一線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清单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保障,杜绝了问题的出现。
3.个性用法。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使用清单。课堂上,在教学某一板块时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可及时使用清单,进行筛查,发现遗漏及时弥补。这种用法,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根据各自需要具体运用。
下面以“基本用法”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课中,我们列出两项教学目标清单。
首先,按照单元目标中的“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清单列出了本课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目标,表述为 “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这是单元目标的子目标。结合对目标的理解,清单给出本课执教后的“总体评估”,共三条:“一是能结合相关语句及资料,体会蕴含在文本中的感情;第二是能发现事物特征与抒发感情之间的关联;三是能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三条,总体评估教学效果。
其次,列出“阅读学习过关清单”,按照教学序列,具体分为八项:“一是能朗读课文;二是能默读课文;三是能借助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四是能勾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感情的语句并批注体会;五是能结合4~5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六是能结合‘阅读链接,理解母亲话里的深层含义;七是能发现作家笔下桂花的特征与抒发感情的关联;八是能了解作家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后,教师先逐一对照,检查“我完成了吗”;再根据每一项过关清单后的“评价参考”,对照“我做得到位吗”进行评估。如,针对“能发现作家笔下桂花的特征与抒发感情的关联”,给出的“评价参考”为“花香是无形的,感情也是无形的”。但在作家笔下,桂花的香气已不受季节束缚,香甜了四季,香甜了村子里人们的生活。作家用两个“浸”字,将无形的花香写得可触可感,将对桂花的喜爱与怀念之情融于字里行间。教学后,教师可以借助清单中给出的“评价参考”,结合教学实情比对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并弥补教学中的缺漏。
在“学习效果自查表”中,我们能发现学习内容对应的是哪一个层级的认知水平,一目了然地发现本课学习的认知活动到底有哪些,认知层级抵达哪一个区域,是否有高阶思维的发生。如,第二项目标的第六条“能结合‘阅读链接,理解母亲话里的深层含义”,对应的就是“理解中的推断”认知能力;第七条“能发现作家笔下桂花的特征与抒发感情的关联”,瞄准的是“理解中的比较”认知能力。
(四)清单怎么研制出来的
研制清单,有着五步缜密的流程。这是清单可用、好用、用了有效的保障。
1.样本研制。由团队中经验丰富的教师研制出清单样本,设定好样本中的项目格式、项目类型、表格形式等,组织团队成员对样本进行多次论证。
2.样本解读。组织全员进行样本培训,先让研制者解读样本,接受全员的质疑;然后,进行样本的改良。解读中,样本的问题被充分曝光,同时使样本更加完善。
3.分年级研制。将团队成员分为年级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进行逐一研制。在研制过程中,每个成员做到“三充分”:充分对照课程标准,充分解读教学参考书,最为重要的是——充分解读教科书。每个成员都要熟悉教科书,研究教科书,特别关注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读、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园地、泡泡提示语、批注等系统,让每一课的教学做到不缺不漏、不偏不倚。
4.审核修订。研制初稿后,先将清单交由组内互审,再聘请有经验的教研员、资深教师复审,最后再次检查定稿。这个过程非常必要,不能跳过的。研制中,要保证不遗漏任何简单的问题,不跳过任何简单的步骤,这是清单研制的内在要求。
5.实践检验。邀请部分教师将清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对清单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再次对清单做出调整。
这样研制出来的清单,力求保持五大特色。一是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二是罗列清楚的检查点;三是以简明扼要、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述与示范;四是调整版式,力求整洁与一目了然;五是永远接受实践的检验,永远在调整中发展。
清单的诞生,犹如一把宝剑出炉。淬炼的过程,就是去除糟粕,存留精华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清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研制清单,我们注重权力下放,广泛参与,让清单的基础性得到保障;我们力主层层把关,统整观照,让清单的科学性得到彰显。清单研制,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清单是依靠团队的智慧,对一线教师发出“回归对教科书研究与执教”的召唤。
[ 参 考 文 献 ]
[1] 仇闽燕.学习目标转译中“检查单”的设计和运用[J].语文建设,2019(10).
[2]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M].王佳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