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2021-11-12李曙光
李曙光
闺女买的白底蓝花的窗帘,时而明亮,时而幽暗,就像闺女小时候故意跟他撒娇耍赖。这会儿,老伴正在美国伺候她的月子,不然,他用不着隔一个时辰就瞥一眼那块窗帘。
此时,耳边忽然又响起老伴的话,“老家伙,吃一辈子粉笔末也吃不够,这才退休半年多,就又想吃了?”
老伴说得没错。他的学生——崔凯,现在是一所技工学校的校长。那天,崔凯亲自登门请老师出山给技校的学生上数学课。
因为崔凯太了解自己的班主任了。他从初中就带他们班,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的他三十八岁,喜欢穿雪白的衬衫,浓眉大眼,刮得干净的国字型脸红光满面。
他熟悉全班四十八名学生,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
恢复高考那年,他带的这个毕业班,正赶上上山下乡的“尾巴”。眼瞅其他几个毕业班,纷纷走向农村广阔天地。他却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留校跟他大有作为。结果全班学生一个不少,全都留下来复读。
后来奇迹出现了。全班有一名学生考上北大,两名学生考上上海交大,十八人考上本科,二十二人考上大专,剩下的全去了中专学校。当时全国升学率只有7%,他带的班级全面开花。
不知什么时候,初升的太阳终于镀亮了那块窗帘,他赶紧起床。
出门前,他特意穿上那件新买的白衬衫,再拎上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棕色手提皮包,站在镜子前,不知为什么,让他有一种仪式感。
日子过得风一样快,四季轮换得好像是一眨眼的事情。一晃他已近耄耋之年,崔凯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最近两年,他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老年痴呆症,正在慢慢侵蚀着他的身体。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崔凯突然接到师母电话,“崔凯吗?大事不好了,你们老师不见了!”电话里传来她焦急的大喘气声。
“师母,您老别着急,到底怎么回事?”
“每天中午十二点前,他准时回家吃中午饭,可到现在他也没回来。市场、商场、公园,他能去的地方我都找遍了。这可咋办呀!”
“师母,您别急,我马上就去找。”崔凯边安慰师母,边大脑飞速地想着老师可能去的地方。崔凯首先去了公安局和医院,结果无功而返。
崔凯一时也没了注意。老师会去哪儿呢?他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倏忽间,崔凯想到一个地方,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昔日的母校校园里,操场上一群孩子吵吵嚷嚷地踢着足球,不远处的主席台上,有一个人坐在那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像。
崔凯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过来,果然是他。
他目光呆滞地看着远方。直到发现气喘吁吁的崔凯,他的眼睛倏地一亮:“崔凯呀,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崔凯一怔,马上回过神儿来:“来了,刚到,是你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
“太好了,王志超的北大录取通知书也刚到。”望著他苍白的脸上掠过的一抹红晕,此时,崔凯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三个月后的这一天,也是崔凯他们班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日。于是,他们便自编自导了“旧路青山在,余生白首归”的一幕。那天,四十八名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母校。有从美国、加拿大赶回来的,有从海南放下孙子就回来的,还有从新疆放下和田玉买卖不做跑回来的……
那一刻,他们坐在教室里,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室的门,就像等待一位大明星闪亮登场。
当他身着雪白的衬衫,手提他们熟悉的皮包出现在门口的那一瞬,时间仿佛停滞了,他们一下子又回到那昔日的学生时代。
他步履蹒跚地登上讲台,随着他的一声“上课。”他们一个个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唰地一声都站了起来:“老师好!”那声音如雷贯耳般在教室里回荡。
他颤颤巍巍地打开学生花名册。
“彭海霞。”“到!”坐在第一排,一头白发的彭海霞起立,声音清脆地答道。
他望了一眼她,像是自言自语:“海霞,你今天表现挺好,没有迟到。其实,你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每天早晨给奶奶做饭,还要送到医院,来回跑能不迟到嘛。奶奶好点儿了吧?”彭海霞眼睛红红地连连点头。
“邓大军。”“到!”他向彭海霞的同桌邓大军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装出一副盛怒的样子:“你这个坏小子,如果以后再往女同学的书包里放癞蛤蟆,我饶不了你!”
“于志伟。”“到!”第三排,站起来一个胖乎乎、憨头憨脑的人应声答道。他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和风细雨起来:“志伟,你是我们全校最合格的劳动委员,几年如一日,天天一大早来班级生炉子。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学们,你们每天来到暖烘烘的教室,知道他每天早晨几点钟来到学校吗?六点钟就来了呀!”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像是在岁月皱褶里爬行的小动物,发出窸窸窣窣的细微声响。
“李耀光。”“到!”最后一排的一个大个子站了起来。
“耀光呀,以后你打完篮球,把你的胶皮鞋穿上,好不?”
教室里一片笑声,他们笑中带泪,深情地望着讲台上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