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然资源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2021-11-12沈赏悦
沈赏悦
科学教育是促进幼儿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利用自然资源支持幼儿对世界的探索,让幼儿用自己的探索方式感知世界。本文强调了培养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回顾了小班课程实践《下雨的日子里》中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了一些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小班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事物、现象具有强烈的兴趣,会自发地产生许多探究行为。6~7月,苏州进入了漫长的雨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抓住梅雨季节开展课程活动,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改变观念,解析价值
探究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部动作方式,即操作能力,如观察、测量与统计、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能力等;第二类是内部动作方式,即心智技能、思维能力,如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3~6岁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黄金期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尊重事实、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二、发现需求,创设机会
正值梅雨季节,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孩子们在教室里不能出去玩。“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玩呢?”“等雨停了吧。”“为什么下雨天就不能出去玩呢?”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这时多多说:“我们穿上雨衣就可以出去玩了呀!”在讨论中,孩子们运用了小班上学期的经验,解决了“雨天怎么出去玩”的问题。
孩子们对雨天外出活动充满了期待与好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教师要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提供亲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在已有经验的支持下,有的幼儿选择穿上了雨衣雨鞋,有的幼儿撑上了小伞,他们终于可以在雨天出去玩了。
当幼儿对梅雨天气产生兴趣后,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能真正走进雨中,开展探究活动。
三、巧用资源,激发探究
(一)满足兴趣——雨水的初次收集
调皮的小雨滴出现在很多地方,如树叶上、泥土里、草地上、滑滑梯上、池塘里等等。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都看到了雨滴的踪影,他们想把雨滴收集起来。于是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可以用盆子!”“用碗吧。”“还可以用袋子装。”
下雨时,孩子们在班级内寻找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收集雨水。孩子们收集雨水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们尝试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如纸袋、铁罐、纸杯、脸盆等,但都没有成功;孩子们寻找了幼儿园的不同地方,如彩虹跑道、水塘等地方,发现园里的好多地方都藏着雨滴;孩子们还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方式收集雨水,如从天上接、从水塘里舀等,最后发现用容器舀塘里的水比接雨水快多了!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孩子们满足了探究欲望,并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为后续活動做好了铺垫。
(二)生成问题——雨水收集量不同的原因
孩子们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发现有人收集得多,有人收集得少。孩子们通过比较发现铁罐收集的雨水多,纸杯收集的雨水少,他们猜测是容器的大小影响了雨水的收集。这时多多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铁罐的上面很大,而杯子的上面很小。”教师告诉孩子们:“容器上面敞开的部分叫‘口”。
通过讨论,孩子们认为是容器“口”的大小影响了雨水收集的量。有幼儿说:“‘口就像人的嘴巴,嘴巴大吃的东西多,嘴巴小吃的东西就少。”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在探究中发现不同容器收集的雨水量不同,并通过讨论激发了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深入了关于“口”的探讨。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的探究方法和能力,为幼儿创设体验、操作和交流的环境,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践验证——再次收集雨水
为了验证容器口径的大小影响了雨水的收集量的猜想,孩子们决定再次进行实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为了支持幼儿的深入学习,帮助幼儿建构有效经验,教师要肯定幼儿的发现并给予他们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孩子们选择了三个口径大小不一的容器并编号,将它们放到户外收集雨滴。孩子们初步猜测3号容器装的雨水最多,因为它的口最大。
天晴了,孩子们把3个容器拿进教室进行比较。菲菲说:“我们可以用尺量,但这个瓶子有麻绳挡住了,量不出来。”这时帆帆提出:“我们可以换一个透明瓶子,把雨水倒进玻璃瓶中再测量。”多多补充道:“还要做好标记。”
最终通过实验比较,孩子们发现3号容器里的雨水是最多的,他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口径越大的容器收集的雨水越多。
在再次收集雨水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法,给予幼儿多次观察和比较的机会,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教师还要利用班级资源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材料支持,结合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观察、操作、比较的机会,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设疑—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深度学习,科学引导
在收集雨水时,孩子们突然听见了“呯呯呯”的声音,循声而去,原来是轩轩小朋友正在用手拍打玩具车的后备箱。轩轩先用“撞击震动”的方式收集雨水,用手拍打玩具车的后备厢,把盆子放在地上接水,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轩轩又改为“用手拨动”的方式,将手伸进玩具的后备箱里把水拨出来,不一会儿就收集到了很多水。教师没有制止轩轩,而是以观察者的角色耐心等待、观察和记录轩轩的行为,并鼓励轩轩大胆分享自己的经验。最终轩轩与其他幼儿共同探讨得出了结论:从小车后备箱里收集积水比举着盆子收集天上的雨水容易多了。
其他幼儿也开始寻找有积水的地方,有去水塘里收集的,有去轮胎里收集的,孩子们收集的雨水越来越多。幼儿通过不断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最高效的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收集雨水的过程中,教师不应限制幼儿的收集方式,而应以幼儿为主体,鼓励幼儿自主探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幼儿科学的引导,帮助幼儿积累经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得出相关结论。
五、链接生活,感知自然
有一天,天气阴沉,这时孩子们发现天上飞着很多小东西。有人猜是小虫子,有人猜是苍蝇,有人说是蜻蜓。柔柔告诉大家:“我妈妈说过蜻蜓飞得低就是快要下雨了。”果然没过多久,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孩子们也被迫停止了锻炼,回到了教室。孩子们提出了疑问:“除了蜻蜓低飞的现象,还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发现快下雨了呢?”他们展开了讨论:“太阳不见了,天变得很黑很黑就会下雨。”“闷闷热热、地面湿湿的时候会下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幼儿要“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孩子们通过活动亲身感知了雨天的特点,通过寻找、观察,他们发现下雨时小雨滴无处不在,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何时下雨进行了猜测和判断。教师在帮助幼儿感知自然的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让幼儿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
教师应当抓住生活中的自然资源,把握幼儿潜能发展的良好时机,及时给予幼儿科学的引导,努力探索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策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后续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