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
2021-11-12刘瑜
刘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让幼儿学会“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以感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延伸和发展。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幼儿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多样化的生活数学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游戏作为幼儿喜欢且能很好承载生活化数学知识的活动,能很好地给幼儿提供感知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契机,让幼儿通过游戏理解相关数学概念,并在解决游戏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生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一、创环境、加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玩数学
幼儿数感的培养和数学学习乐趣的激发要通过场景和氛围的变化实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融合性的游戏环境,并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安全有趣的游戏套件和材料,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能力进行游戏化的数学学习,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游戏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感和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基于现实生活,在人们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逻辑性,它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之上,又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正因为数学有着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投射到丰富多样的游戏中,以具象化的游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数学游戏时,要根据不同学龄幼儿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要尽可能地让游戏还原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以幼儿熟悉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让幼儿愿意积极参与游戏,并能够尝试着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实际数学问题,如材料数量的增减、物品的分类等。幼儿在解决这些实际数学问题时,通常会有自我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他们形成相应数学能力的基础。小班的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能力较低,这个阶段的他们更喜欢玩“过家家”的小游戏。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数学知识正好可以弱化数学的抽象性,让幼儿对数学概念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里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幼儿可以模仿爸爸妈妈准备各种颜色、形状及大小的玩具。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对颜色和形状进行科学认知,让他们根据形状、颜色、大小对这些玩具进行分类,并统计相应的数量。这样的数学问题相对简单,在应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时,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情况适当调整游戏的复杂性和难易度,以更具挑战性的游戏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分玩具(小班)
在“过家家”的游戏里,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在帮家里的小朋友挑选各式各样的玩具作为生日礼物。“妈妈”先选了一个红白相间的骰子和一个足球,接着“爸爸”选了一个绿色的网球和一个蓝色的方形积木,一阵挑选之后,礼物框里放满了各种不同的玩具。幼儿需要对这些玩具进行归纳整理,根据这些玩具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和数量登记。这个简单的小游戏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分类和数量汇总,并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实践和检验学到的数学知识。
(二)超市(大班)
同样是上述“过家家”的场景,但这次是“爸爸”“妈妈”要去超市上班。“爸爸”“妈妈”是超市的理货员,在客人到来之前他们需要将超市的商品进行整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爸爸”“妈妈”针对商品的归类摆放展开了讨论。“爸爸”提出按照商品的种类进行分类,如将这些商品分成生活用品、食品等。“妈妈”认为食品分很多种,有水果、饼干、甜点、饮料等,认为“爸爸”提出的分类方法有局限性。在“爸爸”和“妈妈”的相互交流中,幼儿逐渐明白了分类的意义,掌握了分类的方法,积累了分类的经验。为了增加游戏的难度,教师还可以提前制作一些购物清单,让幼儿根据这些清单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帮助他们掌握10以內的加减法,并让他们对数量的变化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上述的案例告诉我们,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游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内容创设不同的现实生活化场景,并在不同游戏场景中大量投放游戏材料,增加数学游戏趣味性和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好感度,从而高效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二、细观察、重引导,把数学思维融入游戏中
对于学龄前幼儿而言,幼儿园能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数学学习环境及学习材料,让他们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魅力,真正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各种各样的游戏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要从不同的游戏主题、游戏材料和游戏场景入手给予幼儿相应的数学知识启蒙和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热情。由此可见,将生活化游戏作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以趣味性的想象和联想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游戏或活动,这不但能帮助幼儿感知包含数学知识的情境,还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各种基础性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有力地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对教师而言,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学会抽取和概括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更需要关注和挖掘幼儿的潜在天赋和能力。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传递和灌输数学知识,让幼儿陷入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中。在幼儿没有感受到数学游戏的魅力前,教师不能做过多数学内容上的引入,不要让概念性学习冲散幼儿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日常游戏时,教师要科学设置游戏内容,要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幼儿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发现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劣势和不足,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支持和引导,让幼儿有机会、有实力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独特的数学思维。
在表演售票的游戏中,教师可以以幼儿熟悉的售票员为切入点设计和开展游戏。某天某体育场有一场大型的歌舞表演,幼儿们分成不同的组在体育场的各个门口售卖演出票。售卖结束后,A组的幼儿说:“我们卖出了9张门票。”B组的幼儿沮丧地说:“我们组只卖出去了3张门票。”C组的幼儿则说:“我们也不太好,卖出去了6张门票。”这个时候,李老师问大家:“我们总共卖出去了多少张门票?”幼儿们一番思索后回答道:“18张。”李老师又问:“那我们的椅子够吗?”这个时候幼儿们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发现不够后又迅速算出了差值,并根据场地合理地放置好了所有椅子。最后表演成功地开始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对幼儿尚未考虑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将结构化、系统化的数学教育与幼儿数学游戏科学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生活化数学经验,并能在游戏中运用自己的数学经验解决问题。这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重梯度、抓质量,在游戏中培养数学品质
幼儿数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以数学游戏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最终让幼儿在“润物细无声”的数学游戏中形成数学综合能力。就当前幼儿园数学游戏的开展情况来看,数学游戏对幼儿各种数学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日常游戏时,教师要聚焦数学游戏的全过程,选择有合理难度梯度的游戏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数学游戏的整体质量,及时地发现、纠正幼儿的错误,适度地肯定和赞赏幼儿的优点,从而让数学游戏的质量得到整体性提升,让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形成相应数学能力。
在搭乘公交车的小数学游戏中,在不同的站点会有不同的乘客上下车。大家都互不干预,礼貌有序地上下车。游戏的这个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幼儿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上下车的互动。游戏进行到后面时,由于上车的“乘客”越来越多,车上座位不够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如“我们怎么引导乘客下车呢”“周围有什么吸引乘客的景点,我们怎么说,乘客才愿意下车呢?”这个游戏是以现实生活中公交车的真实场景开展游戏的,内容上有一些难度,但整体呈现的游戏效果和质量都很不错。整个游戏着重锻炼了幼儿灵活变通、自主思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体现了数学游戏在数学学习品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以幼儿园数学游戏为载体,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化的游戏进行有机融合,这在丰富数学学习形式、增强数学学习质量的同时能让幼儿进行更加系统、高效的数学学习。对各学龄段的幼儿而言,各种形式的数学游戏能让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概念产生兴趣,帮助他们建构起初步的数学概念,让他们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精彩纷呈的游戏里玩数学,是当前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它能让数学启蒙教育变得相对简单生动,在帮助幼儿高效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為幼儿终身数学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机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