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习惯养成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1-11-12李娜
李娜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健全幼儿人格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幼儿还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开展学习活动,容易受外界各种刺激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文明礼仪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
一、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抽样了解和使用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行为习惯。通过填写幼儿行为资料表,教师可以梳理出幼儿现阶段行为习惯的特点,比如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包办的情况较多,幼儿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事。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幼儿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吃饭前、小便后勤洗手,不清楚吃完饭后为什么要漱口等卫生要求。进行以上这些行为活动时,幼儿不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去做的,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去做的,属于被动接受状态。
二、从幼儿要求向幼儿需求转变
在幼儿园生活中,针对幼儿一些不好的行为,教师会主动提醒幼儿,让幼儿被动地接受改变。这种为了培养而培养的教育模式,收效并不显著。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向幼儿提各种要求转变为引导幼儿因自身需要而改变,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让幼儿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慢慢养成爱思考、爱表达、爱探索的好习惯。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让他们尝试自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活动。例如,笔者为了让幼儿主动喝水,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喝水需求,设计了不同的喝水打卡方式。大班幼儿自主能力较强,笔者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设计喝水记录表。通过在喝水记录墙上写数字的方式,幼儿记录了自己喝水的次数。每周统计一次,笔者按幼兒喝水次数的多少评选出每周的“喝水小达人”,以发奖状的形式来鼓励幼儿主动喝水,帮助其慢慢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中班幼儿喝水记录的方式与大班幼儿不同,笔者每天给每个幼儿发十个许愿星星,让他们喝完一杯就在自己的玻璃瓶里投放一颗小星星。根据幼儿星星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幼儿每天的喝水量,笔者利用各种机会对喝水多的幼儿进行表扬,引导中班幼儿自主喝水。小班幼儿喝完水之后,笔者会奖励他们去按亮进餐的指示灯,通过按亮灯泡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喝水的兴趣,慢慢培养小班幼儿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
三、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培养幼儿习惯
教师可以开展与培养良好习惯相关的主题活动,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好习惯和培养好习惯的方法。笔者在班级创设了各种活动区域,营造了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的场地。比如,在中班的区域游戏中,为了培养幼儿整理物品的习惯,笔者让他们参与了“娃娃家”这一活动。幼儿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学会了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得干净整齐。笔者将活动范围延伸至幼儿的一日生活,引导他们在睡觉前将自己的衣物折叠好,从而提升了幼儿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在“讲卫生”的主题活动中,笔者向幼儿讲述了《邋遢大王奇遇记》,增加了幼儿与讲卫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让幼儿知道了不讲个人卫生既不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他人。在区域游戏中,笔者在娃娃家创设了家庭生活场景,增加了洗衣机、晾衣架、桌椅板凳等道具。为了让幼儿进行洗衣服的游戏操作,笔者会让幼儿尝试洗自己的擦手毛巾,让幼儿亲自动手,感受和理解“讲卫生”游戏的目的,在游戏中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质。
四、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幼儿养成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典型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寻找幼儿身边的榜样,为幼儿树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对象。比如,笔者在幼儿园定期开展评选活动,由幼儿投票评选出“文明之星”“讲卫生之星”等,利用评选出来的小明星影响其他幼儿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给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幼儿在游戏时,会学习和模仿同伴。身边的榜样会帮助幼儿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养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习惯。
五、抓住培养幼儿好习惯的关键
教师是促进幼儿养成好习惯的关键。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指导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来协助幼儿进行游戏。教师要重视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笔者所在班级的幼儿,刚入园时不能主动地与人打招呼,同伴之间没有打招呼的意识。为了提高幼儿讲文明有礼仪的意识,笔者设计了晨间签到的游戏环节,培养幼儿主动与人打招呼的习惯。笔者让幼儿在门口自主选择晨间签到的方式,可以选择先跟同伴打招呼,也可以选择先和教师打招呼,以游戏的形式来实现幼儿的礼貌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六、发挥环境与活动的教育价值
教师要寻找培养幼儿整理收纳习惯的教育契机,提升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笔者设置了美工区,和组内教师共同合作讨论如何引导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材料进行巧妙的收纳管理,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与活动的教育价值。此外,笔者根据美工区材料的用途,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分类,如毛根、树枝、胶水、美工剪刀、喷壶、颜料等,都属于工具类的物品,可以摆放在一起。根据材料用途进行适当分类后,幼儿在寻找和收纳材料时的目的性增强了。此外,笔者在收纳柜上贴了幼儿看得懂的标记,根据幼儿年龄段的差异,在制作收纳标识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大、中班的幼儿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笔者会鼓励幼儿自己制作标签,并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给予幼儿适时的指导。小班幼儿的标记可以是打印的照片,可以是幼儿绘画的简单的图案。笔者会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识,培养他们在哪里拿的材料放回到哪里去的好习惯。教师要定期整理与适当清空美工区的活动材料,根据主题的变化适当增添或减少相关活动材料,根据幼儿表现来相应地整理和调整活动的内容,为幼儿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
七、利用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培养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没有锻炼幼儿的意识,喜欢事事代劳,觉得幼儿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了。部分家长觉得幼儿操作太过缓慢,不如自己动手,让幼儿失去了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园共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完善,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微信、家访、一封信、家长园地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了只有家园同步,共同为幼儿提供各种锻炼机会和引导幼儿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和推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区昕弘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