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的设计实践与思考
2021-11-12姚婷曦
姚婷曦
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体会善待生命的重要性的启蒙教育手段。笔者认为,教师要将生命教育与课程有效结合,可以借助户外体验场的种植活动,融合各种教育资源,以整合的方式设计并实施方案,让幼儿在自然中发现、体验、感悟生命。
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直接的。因此,幼儿园的生命科学教育也应当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主进行生命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我园“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能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实践学习观念,还能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进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新行为课程”理念认为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儿童的需要,因为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如何借助种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活动设计是实现生命教育与课程结合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事实、审美和哲学三个层面设计生命教育活动。
一、发现规律
(一)在观察发现中感知生命的生长变化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大自然的四季循环使生命变得绚丽多彩。种植园里生命的循环是能被幼儿直接感知的。嫩芽萌发、枯叶凋零,这些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的生命成长规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活动中,幼儿对于生命的生长规律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理解,教师通过观察能发现幼儿对事物规律的兴趣及困惑,并以此为抓手进行活动设计。
例如,幼儿对绿色生态营里种植的萝卜非常好奇,每天路过时都要问“老师,萝卜可以拔了吗?”部分幼儿对萝卜熟没熟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基于此,教师设计了“萝卜大探秘”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萝卜,观察萝卜的生长变化并探究萝卜的生长条件。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种类萝卜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对萝卜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迁移,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绿色生态营的萝卜并记录萝卜的变化,了解了萝卜的生长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萝卜生长变化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萝卜的生长规律和变化,教师安排了观察记录员,让幼儿每日轮流观察记录萝卜的情况,并每周一次在班级开展讨论。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萝卜这一植物的生长规律有了较为科学、具体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幼儿学会了运用观察、比较、推理、记录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出了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积累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二)在实验比较中发现生命成长的条件
生命生长的外界因素错综复杂,但又和谐统一,它们在生命的感召下变化成无数的成长因子支持着生命的生长。对于一粒种子如何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天真烂漫的孩子总是能构想出一幅又一幅奇思妙想的图画。这些世间的美丽是如何成长而来的,它们的变化又需要哪些条件呢?针对幼儿对生命成长条件的好奇,教师设计了以种子实验为基础的活动。
例如,种子成长需要什么条件呢?幼儿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萱萱说:“我知道,种子发芽需要泥土,我看到我们种植园的植物都是种在土里的,都长得很高。”小周反驳道:“不对,寒假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发过豆芽,豆芽就不是长在土里的,它不需要泥土就可以发芽。”最终大家决定通过实验来确定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做实验看看泥土、水、阳光中哪个才是种子发芽必备的条件。两周过去,幼儿发现水培的种子和土培的种子都长出了嫩嫩的小芽,而放在阳光下的种子却变得十分干瘪。这时,萱萱提出:“中午的时候阳光也会照到水培和土培的种子上呢。”到底阳光会不会让种子发芽呢?针对这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改进了方案,再次准备了一份水培种子和土培种子,并把它们套上黑色垃圾袋放进卫生间里。过了两天,幼儿发现这些种子没有发芽。
通过两次小实验,幼儿亲身实验了生命生长的条件,对生命的生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欣赏生命的美
《指南》指出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而欣赏生命之美更是儿童的本能。在“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变化成长的无限好奇,他们呵护生命成长,关注生命变化,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着生命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感知、欣赏生命生长的美,对生命充满了热爱。
教师设计了“最美绿色生态营”创新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对生命之美进行再认识。教师请幼儿分别说一说自己认为的生命之美是什么,了解了幼儿的已有认识。之后,教师让幼儿观看植物生长的视频,并回顾自己制作的植物成长观察记录,使幼儿明白了植物的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枯萎都是植物生长的必经之路,让幼儿在观察中感知生命的变化之美。教师设计了“寻找相同的两片叶子”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存在,让幼儿在探索和实践中感知生命的独特之美。教师通过“帮植物朋友过冬”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了不同种类植物的耐寒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幼儿感悟生命的力量之美。
通过参与户外实践和教学活动,幼儿对生命之美有了新认识,并产生了新的感悟。《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让幼儿欣赏生命之美,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还能启迪幼儿对生命的感悟。这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体悟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
《指南》在科学领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满足了幼儿亲近自然的需要,帮助幼儿在选种、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然生命的认识,帮助幼儿增进了对自然生命的情感,让幼儿在分享和收获中感悟了生命的价值。
例如,在种植伊始,幼儿针对绿色生态营种什么、怎么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班级里的幼儿大致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种草莓、芒果、西瓜等,另一派则主张种青菜、黄瓜、萝卜等。两派幼儿回家后分别对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了调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观看视频,了解了植物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注意事项。大家发现,芒果需要种植在温度高、阳光充足的地方;黄瓜的最佳种植时间是春季的1~3月或夏季的6~8月;西瓜播种需要15℃左右的稳定地温。
在了解清楚种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开展了菠菜种植活动。幼儿在面对工具的使用、种植的疏密等问题中一步步发现、思考、探索、解决,收获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到了收获的季节,面对一棵棵碧绿诱人的菠菜,幼儿的脸上满是满足和欢乐。
通过参与菠菜种植活动,幼儿的种植经验更加丰富,幼儿对生命的成长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在呵护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
本次“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基于绿色生态营的自然资源,从幼儿兴趣和事实出发,探究生命变化的规律和条件。从幼儿审美经验出发,帮助幼儿感受生命的变化、独特和顽强,欣赏生命的美,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体悟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系。“绿色生态营”生命教育活动实现了种植活动与教学的融合,实现了生命教育与课程的融合,促进了幼儿认知、道德、审美艺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