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

2021-11-12陈果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6期
关键词:组织力高校

摘要: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建设坚强战斗堡垒的着力点是提升组织力。无论哪个领域的党组织,无一例外都要从加强党的建设抓起,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层元素,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主导权,最终还是要靠基层党支部落地,也就需要全面提升教师党支部组织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6-0034-02

《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只有抓实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建设,党的教育方针才能贯彻落实到位,党在学校的政治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党支部的各项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长期工作[1]

1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突出问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重要精神指示下,高校教师党支部显示出强大战斗力和活力。但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和不足。

1.1党建管理规范化欠缺

在工作的持续开展中,陆续发现:部分党员仍对“三会一课”的要求不了解;某些支委对组织程序不熟悉,会议记录不严谨,有的谈心谈话制度流于形式;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活思想”和现实表现把握不准;部分党员日常管理不规范,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力度[2]。这些缺失和不規范,是党组织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碍。

1.2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

部分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够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现象,生产业务是第一指标,必须抓好,而党建是次任务,做多做少短期内的实际成效意义不大的想法,常常以业务繁重为由,放松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使得政治理论学习没有计划、没有任务、没有系统性。使得党建工作虚化,导致党建和业务目标相脱节,党建工作开展和党员群众需求相脱节[3]

1.3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

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学习内容还是以读文件、学精神为主,缺乏一定吸引力;党组织生活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没有达到激发基层支部办事活力的实效性。

1.4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紧密

教师党支部的工作主要是以完成“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发展、党员评议等为主。但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缺少深入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务实思想和实践作风,没有真正起到教师党支部“两个作用”的发挥。

2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有效方式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建设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和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1聚焦标准,夯实基础

(1)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强化执行。一是专项工作制度化。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和培训有年度计划、有安排、有落实。突出党性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经常性教育有措施,集中培训有记录。督促支部党员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年中、年末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集中排查以及流入、流出党员情况排查。二是“三会一课”制度化。每月召开支部委员会,每季度组织党员大会。支部书记按时给本支部全体党员讲党课。三是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化。支部根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立足于本支部的实际,制定“主题党日”主题党日活动制度与计划。每月至少固定1天作为主题党日,过程中严格落实考勤制度,组织全体支部党员集中参与活动。四是组织生活会制度化。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要求,党员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一次,年底召开组织生活会,会上查摆支委会班子突出问题,进行民主评议党员确定评议等次,党性分析,全体党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工作。五是使用支部工作一本通,规范工作记录。以示例模板形式呈现支部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板块规定的《支部工作一本通》作为日常工作记录。支部通过“一本通”的使用如实记录开展组织活动的情况,特别规定专人按时按要求完成记录,推动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建设标准化[4]

(2)建立党员科学化评价。建立每位党员的个人日常纪实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发挥作用及奖惩等情况,为年底的民主评议做到有据可查,从而避免人情打分。

(3)确保党建工作保障标准化。除为党支部配备党建活动经费、支部书记工作津贴外,做好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工作,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夯实党支部工作“有形”“无形”两个阵地作用。“有形阵地”即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设立标准的党务公开栏、规范的党员活动室等。“无形阵地”即积极建立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注重运用“两微一端”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组织生活实效性。依托网络品台“学习强国”及“法宣在线”等新媒介,富学习形式、拓宽学习内容,切实做到灵活多样、学用相长[5]

2.2党建结合业务,提质增效

如何将党建与业务结合,如何将支部建在专业上,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活动的先锋是团队,想法再好,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贯彻落实,就是一句空话,这需要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内在动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6]

(1)党建与专业融合建设,提升党建质效。教师党支部要提倡打造“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党员示范实践活动。鼓励各专业的高层次党员带头倾注于专业建设,逐步凝练出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品牌,从而在“一流专业”建设申报中发挥团队优势,在校外实践、校企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上下一盘棋共谋,将支部建在专业上的良好态势。

(2)党建与教学融合发展,提升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质量。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相互探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党员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爱与感恩教育、制度自信教育”等主题,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了起来,从而提升教学与育人水平[7]

2.3创新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提升服务意识

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是党支部凝聚力提升,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的基础,让支部真正成为党员之家、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党员才有归属感。

(1)密切联系群众,打造暖心服务。创新开展组织生活,可将“政治生日”与支部组织生活相结合,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谈感受、提建議等活动,实现以支部为单位,“几名党员过生日,全体党员受教育”。深入一线了解教师的切实需求,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努力创造为群众办事,服务群众的工作氛围,重视对党员的政治关怀和人文关怀,促进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力的提升[8]

(2)围绕支部活动质效,创新支部活动方式。结合学科专业实际,积极凝练党建特色、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建共赢”的原则,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党建工作方式,逐步打造“党建共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加强支部结对党建工作的交流与学习,建立健全互帮互助机制,增强双方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3)引领思想,创新党员发展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强化联系,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发展,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师群体的先锋力量,做好青年教师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导师制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仅过好教学关,科研关,主动了解高层次人才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使青年教师和高层次人才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积极引导向党组织靠拢,提升高校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发展党员的实效性[9]

参考文献

[1]吴洋.“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创建视域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研究[J].公关世界理论版,2021(4):65-66.

[2]陈松.浅谈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J].科学咨询,2021(6): 64-65.

[3]韩雪峰.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的有效路径[J].思想前沿,2021(4):10-11.

[4]王华.从六个方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J].中国党政部论坛,2018(3):79-81.

[5]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101-106.

[6]郭茜.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2):71-76.

[7]肖光文,靳斯琪.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若干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8,33(6):37-41.

[8]王喜忠,胡杰,王雷华.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力的测量设计及提升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34-36.

[9]袁旭东.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五策略”[J].吉林教育,2018(Z1):24-26.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陈果(1981—),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组织力高校
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力提升路径探究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