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教育壁垒对我国高校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2021-11-12胡健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6期
关键词:影响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公然违背WTO原则和GATS协定,将贸易战扩大到科技和教育领域,将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政治化,滥用国家安全概念,不择手段排华反华,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学生学者的合法权益,也给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美国对华教育壁垒,我们要保持定力,在利用外交和法律手段反制美国的同时,继续致力于发展与美国正常的交往关系,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空间,大力推进“在地国际化”战略,坚持“双循环”发展,打破美国对华壁垒,为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关键词:教育壁垒;国际教育;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6-0085-04

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表面上看是贸易逆差之争,但根源在中国的崛起直接威胁到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一些人坚持把中国当作“假想敌”。当前,我国教育和科技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教育的相对落后和高端人才培养依赖发达国家,科研和科技成果转换依然是我们的短板。因此,不让中国再学习下去,通过教育“制裁”和教育“脱钩”围堵中国,成为当下美国打压中国的新手段。深刻认识美国对华教育壁垒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努力化解美国对华教育壁垒的影响,已成为中国高校国际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 美国对中国的“教育制裁”

美国对华教育始终是为其霸权政治服务的。中国的和平崛起表明,早期美国通过教育“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目的已成泡影,因此,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为确保“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对华教育政策已不再通过积极接触改变中国,而是担心在美中国学生与学者成为中国發展高科技的“武器”,故以“打击间谍活动和知识产权盗窃行为”为名,在教育科技领域对华“脱钩”围堵。拜登上台后,为“重新赢回领导地位”,延续对华贸易战,对中国的制裁和打压较之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

1.1 限制中国学生与学者赴美入境

早在2017年12月,白宫就推翻了奥巴马政府给予中国留学生5年学习签证的政策,限制STEM专业中国留学生签证。2018年6月,美国国务院宣布攻读航空学、机器人学与先进制造领域等理工科中国留学生只能获得1年签证。2020年5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等提交《校园安全法案》,意图阻止中国学生获得赴美学习STEM的签证。2020年5月29日美国发布《关于暂停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污蔑中国借助留学生“窃取美国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威胁美国“安全和利益”,宣布自6月1日起,禁止任何与在中国从事“军民融合”项目的院校机构有关联的学生和学者入境。不仅如此,2018年以来,美以反间谍为由吊销或重新审查中方赴美人员签证,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扩散。特朗普离任后,中方期盼美国取消各种奇葩签证限制,然而,拜登政府变本加厉,自2021年5月美驻华使领馆重新开放学生签证以来,5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被美使领馆以不符合美第10043号总统令为由拒签。

1.2 将中国高校和企业列入“实体名单”

自2001年5月起,美国便开始“制裁”一部分中国院校,截止到2020年12月,共有18所中国高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相关学生和学者的签证被撤销。拜登入主白宫后,不仅没有“去特朗普化”,反而增加了制裁中国的实体名单。美国之所以要“制裁”这些中国高校和企业,说到底是因为这些高校和企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美国霸权构成了“威胁”。

1.3 加强中国在美留学生的盘查

近年来,美国不仅以窃取商业机密和在签证申请中隐瞒军方背景等罪名起诉数中国研究人员,还动用联邦调查局、司法部等力量,以莫须有的罪名,大肆开展所谓针对中国“间谍”和“窃取”技术行为的调查,任意对中国在美留学生进行滋扰盘查,甚至捏造罪名进行抓捕和起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离境登机时都要受到长时间讯问审查,他们的手机、电脑等物品被任意检查甚至被扣留。

1.4 驱逐中国学生学者

美国《纽约时报》2020年5月28日引述不具名美官员的话称,特朗普政府计划取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属大学有直接关系的”数千名中国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签证,该计划可能会影响至少3000名中国学生。8月26日,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突然中断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关系,中止中国公派访问学生学者在该校学习资格,限他们在一个月内离境,并剥夺了这些人继续使用学校服务器、电子邮箱等学习资料的权利,仅允许受影响的人返校领取个人物品。在疫情防控下,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给中国公派学生和学者带来了许多不便。

1.5 切断中美文化交流通道

特朗普上台后,不断拿孔子学院“做文章”,诬蔑孔子学院使美国大学面临间谍活动和知识产权失窃的威胁,并施压高校关闭孔子学院。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初以来,已经有近20所孔子学院已经关闭或宣布将于不久关闭。2019年12月,特朗普政府出台《国防授权法案》,迫使美国高校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中文旗舰项目和孔子学院之间做出选择。2020年7月14日,特朗普发布行政令,宣布将中止与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有关的所有富布赖特交流项目,使中美层次最高的政府间交换项目被终结,中美学术交流的通道被切断。

2 美国对华“教育制裁”的违法性

一般而言,教育服务贸易壁垒源于国家主权下的政府政策,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但是,有关国内规制不能与WTO和GATS的市场准入和自由化规则相违背,不得违背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美国对华教育“制裁”的单边做法,意在卡住中国发展的脖子,想从高端人才培养方面釜底抽薪。美方的行径显然有违WTO 原则和精神,是对国际社会所秉持的契约规则的严重践踏,甚至被《洛杉矶时报》称为“新时期的《排华法案》”,应予以彻底揭露和谴责。

2.1 美方对华教育“制裁”,是典型的言而无信行为

将教育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是美方强硬倡议的。美国在GATS协定签署时,承诺努力在教育服务领域中降低壁垒,“尽最大努力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开放其货物和服务市场”及“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力资本”[1];美国领导人多次表示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2020年3月27日两国元首通话时,特朗普再次表示:“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美方将保护好在美中国公民包括中国留学生。”拜登上台后,一面试图展示其在教育领域对华友好合作的姿态,另一方面又仍旧延续特朗普打压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政策。

2.2 美国打压中国教育,违背WTO与GATS的非歧视性原则

非歧视原则体现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公平化的倾向,是世界各国坚守的贸易理念。它要求各成员方无论给予优惠待遇或实施贸易限制,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美国单方面取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待遇,根据自定标准而谋求所谓的“对等贸易”,是不公平的,也违背WTO的互惠互利原则、发展中成员“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美国将正常的留学交流政治化,因学生学者来自某个特定国家就进行打压,更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2.3 美国污蔑中国留学人员窃取美国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是对“国家安全例外”条款的滥用

GATT第21条、GATS第14条和TRIPS第73条等,明确了成员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采取贸易措施时应遵守的法定事项,且对于“例外”条款都应当奉行“从严”解释和运用的原则[2],应接受必要性、适用情形和善意原则的限制[3]。另外,確定安全威胁应基于客观证据,而不是主观感知。事实上,中国留学生绝不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威胁,也为美国带来可观的收入。正如《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学校是“全美最成功的出口产业”,这在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大量中国留学生赴美求学,其中一部分留在美国,成为美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美国将在一些领域丧失国际领先地位”[4]。美国指责中国学生、学者获取美国敏感技术和知识产权,任意限制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签证、驱逐中国留学人员,无疑是“特别 301条款”变相在教育服务领域的“长臂管辖”。

2.4 美国单方面对华教育“制裁”,是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无视和破坏

美国所谓的对华教育“制裁”,既是实体违法,也是程序违法。具体讲,就是违反了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规定的“一体化争议解决原则”。根据DSU第23条规定,WTO争端解决机构(DSB)对于成员之间在DSU适用范围内所产生的争议实行强制管辖。这意味着WTO成员之间发生贸易争端时,各成员国不能根据自己单方面的判断采取行动,而应该提交DSB来裁决。在裁决结果出来前,一成员方不能对另一成员方实施单方面制裁措施。美方在未与中国磋商,也没有WTO授权的情况下,绕开DSB直接对中国学生、学者、相关高校和项目采取制裁措施,显然严重违反WTO的规定。

3 美国教育“制裁”对我国国际教育的影响

美国对华教育“制裁”,破坏了中美两国建交42年来建立的互信,对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尤其是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危害巨大。

3.1 对中国在美学生学者的尊严和人身安全造成伤害

美方诬陷中国学生学者在美开展“间谍”活动,不断限制和打压,对中国留学人员撤销签证、盘查滋扰,任意检查甚至扣留中国留学人员的物品,甚至捏造罪名进行抓捕、起诉和驱逐等歧视性行为,不仅影响国内学子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自由,阻碍国际人才交流,也使在美留学生的人身安全面临威胁,大批留学生无法完成学业和找到工作,充分暴露了其所谓“保护人权”“开放自由”的虚假面目。

3.2 中国学习高端技术的渠道被封堵

美国对华留学人员赴美签证申请逐步收紧的背景审查,对美国教育科研单位接受中国留学人员施加的诸多限制,导致部分已获公派留学资格的留学人员无法获得赴美签证,无法按原计划派出。由于美国政府对华围堵,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接收中国学生的数量——特别是STEM专业留学生大幅减少,不利于我国国际化师资和创新人才的储备。据报道,2019年1月至3月,中方计划公派赴美留学1353人,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182人,占计划派出人数13.5%。2020年6月份只有8名中国学生获得赴美的学生签证,8人获得访问学者签证。

3.3 严重破坏中美正常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

美方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CIUS)登记为“外国使团”,抹黑打压孔子学院,严重阻碍中美两国正常的人文交流;不断扩大的制裁名单,使中美高校在科技文化领域间研究合作受到影响。无故叫停富布赖特交流项目,迫使美国大学切断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不仅使涉及师资、生源、设备、材料交换的中美高校教育项目(包括涉港项目)遭遇寒冬,也给美国大学和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美国民众失去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如果人文交流长期遭遇阻碍,两国民众心理上的距离势必会越来越疏远。

3.4 利用高等教育打“贸易战”的方式或将被他国效尤

美方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无疑不可能得逞,但它破坏了全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的良好生态。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澳大利亚针对中国、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现象时有发生;据英媒消息,英国政府考虑针对中国学者展开安全审查,这些限制将影响在44个领域学习或工作的学者,包括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和数学等。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五眼联盟”及其他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美国盟友”,极可能步美国后尘,参与对中国的围堵和打压,对此,必须未雨绸缪。

4 破解美国教育“制裁”的应对措施

面对美国对我国教育的威胁与围堵,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有理有力的反制,保障在美留学生和学者的合法权益,又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继续致力于保持与美国正常的教育交往关系,拓展国际教育合作空间、大力推进高校“在地国际化”战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守住高质量发展底线,突破美国对华教育和科技围堵。

4.1 利用外交和法律手段反制美国的不法行径

一方面,要在及时发布赴美安全预警的同时,采取外交行动与美方交涉,阐明中方政府的立场,要求美方摒弃歧视中国的做法,切实为中美教育交流合作创造公正、平等的双边环境。另一方面,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行为,中国可在WTO体制之下对美方进行投诉,遏制事态的进一步蔓延,维护中国留学人员的正当权益。如果美国政府持续扩大事态,中方有必要根据我国《反外国制裁法》、《国家安全法》和《对外贸易法》等法律,采取对等措施,清理劣质、不良“外教”,甚至驱逐一些在华从事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活动、同时又带着所谓专家、学者或学生标签的美方人员,以斗争促合作。

4.2 继续致力于发展与美国正常的教育交往关系

人文教育交流是过去40多年间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两国和平共处的关键纽带。以特朗普、拜登为代表的美国少数“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者”代表不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民意[5],更无法改变国际社会交往交融的时代大势。无论从政治利益还是从经济利益看,美国都不会放弃高等教育国际化,且目前我国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整体水平与美国尚有较大差距,还未达到“并行”阶段,美国所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及其创新机制,对我国“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交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方应具有宽广胸怀和高远视野,不能跟着美国反华势力的节奏起舞,要继续致力于同美国各界保持正常交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从“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面发力,保持与美国正常的教育交往关系。

4.3 拓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空间

中国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时,不能完全依赖美国,必须广交朋友,打造“国际教育共同体”。当前,除美国外,英、德、法、澳、日、加等,也是接受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发达国家,在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加强与上述国家“友校”的交流和合作,根据不同“友校”、不同领域创新能力和一流学科分布,建立健全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的规范框架,切实做好公派及自费出国留学工作。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的新领地和新的增长点。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深化与沿线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给中国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实习、国际社会服务、海外科研的机会,拓展来华留学教育,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工作岗位,打造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人才高地,突破美国对华高等教育的围堵封锁。

4.4 大力推进高校“在地国际化”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末瑞典马尔默大学学者本特·尼尔森提出“在地国际化”概念以来,“在地国际化”迅速从理念走向实践,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潮流。在美国对华教育和科技围堵不断升级、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出国留学交流受阻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要拓展空间,更要立足中国大地,大力推进“在地国际化”,做好“国内大循环”。具体讲,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在校内提供国际化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6]。“在地国际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中美教育服務贸易逆差、维护和保障出国留学人员的人身自由安全,避免人才流失,尤其是它可以克服传统国际化模式片面的“西方化”或者“美国化”、过于注重人员的跨境流动、无法惠及绝大多数学生、教育效果值得推敲等系列局限。当前,我们已建成一批国际校区,西湖大学更是成为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新样板。在迈向科研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已初具基础,当下要认真总结经验,去芜存菁,提质增效。要不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大力提高引智水平,营造适宜的、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要善用各种渠道和优惠政策,“让中国的鸡回中国下蛋”。要营造创新生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生动力协同发力,加快建设“双一流”,切实解决国内人才供需矛盾,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教育和科技的钳制。

参考文献

[1]夏人青,张民选.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政治影响到服务贸易[J].教育发展研究,2004(2):25.

[2]刘敬东.华为中兴事件的国际法评析[N].经济参考报, 2012-10-16(008).

[3]张倩雯,王梓萱.谁来认定国家安全例外:乌克兰诉俄罗斯运输限制措施案评析[J].情报杂志,2020(8):40-45.

[4]叶书宏.新华时评:冷战思维,荒诞逻辑[EB/OL].新华网. (2020-05-31)[2021-01-21]http://www.xinhuanet.com/ 2020-05/31/c_1126056741.htm.

[5]蒋玉梅,陆小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江苏高教,2020(3):110.

[6]张伟,刘存宝.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3):11.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胡健(1991—),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影响与对策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编目工作
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分析
浅议公立医院如何应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医院经济状况的影响
关于全面“营改增”对企业影响的思
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和对策
关于B2C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