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Fire”和“Welle”的使用

2021-11-12牟珊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6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它使我们的思维从一个认知域跨越到了另一个认知域,为我们认识理解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新闻业作为信息传播行业,常常通过隐喻手段对事件或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本文将以德国杂志Die Zeit和英美报刊中与“细菌”相关的新闻文本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带有隐喻“Welle”和“fire”的报道,论证这两个隐喻的合理性,并通过对比进一步证明“fire”这个隐喻具有更高的贴切度。

关键词:隐喻;认知;fire;Welle

中图分类号:G212;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6-0012-02

1有关细菌的隐喻发展

1.1“战争”隐喻

致命性的细菌传播不仅会给各个国家带来经济损失、健康损害、社会动荡,而且还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细菌的传播不仅为日常语言增添了许多词汇,还催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隐喻和表达。早在十九世纪末,当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意识到细菌能携带传染病时,他就使用了“战争”隐喻来向大众传播这个事实:人们必须与诸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作战”。科赫还用到了“Fremde”(外来者),“heimtückisches Eindringen”(阴险的入侵),“Migration”(迁移)和“Invasion”(入侵)这些德语词来描述细菌。

1.2“fire”(火)和“Welle”(波)的隐喻

除了战争隐喻外,新闻报道中出现较多的隐喻还有“fire”(火)和“Welle”(波),这两者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因而“隐喻”可以理解为一种认识理解事物的方式,即对一种事物的认知向另一种事物的迁移,通过已熟知的彼物来了解并不完全熟知的此物[1],实现意义的转移与投射,达到说话者想要听话者理解其表达内容的意义。“火”“波”“战争”隐喻便属于这种修辞类型。隐喻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复杂的事情通过一个可以理解的或者有形的画面形象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借助隐喻使交流更加顺畅,实现会话的经济性。

1.3隐喻的本质和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2]。人们把自己在一个领域的认识和了解转移到另一个领域,也就是把一个较为熟悉的事物作为认识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事物的基础。其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性是建立隐喻的基础。总之,隐喻的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相辅相成。

2隐喻“Welle”和“fire”的語料分析

2.1德语杂志Die Zeit中“Welle”隐喻的使用及分析

(1)Die zweite Welle flaut ab, hei?t das. Die dritte rollt an.(第二波细菌浪潮刚刚减退,第三波细菌浪潮就轰隆隆地席卷而来。)

这段表述将abflauen/anrollen(减退、滚滚袭来)这两个动词与Welle搭配使用,分别说明了“波浪”逐渐减退和来势汹汹的场景,细菌本身具有的灾难性特征。

(2)“Wir wollen alles tun, damit wir nicht in eine Wellenbewegung hoch und runter, auf und zu, kommen”, sagte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CDU)…Es bestehe die Gefahr einer dritten Welle, die bek?mpft werden müsse.(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称:“我们愿意尽一切努力,以使我们自己不再间或地在这片浪潮涌动中起起伏伏……目前,我们面临着第三波细菌浪潮即将到来的风险,但我们必须与之斗争”。)

这段表述通过“hoch und runter”(起起伏伏)、“Bewegung”(移动)来表明局势的不断变化性,同时又通过“bek?mpfen”(斗争)来表明这场战争的艰巨性、人类的斗争性和细菌自身的可克服性。

2.2英美杂志中“fire”隐喻的使用及分析

英国语言学家Elena Semino的研究团队一直在世界搜集可替代战争隐喻的其他隐喻,总结了包括五种语言的带有“fire”的隐喻。

2020年3月出现的“urban fire”(城市大火)隐喻:Think of it as a fire ravaging our cities and towns that is spread by infected people breathing out invisible embers every time they speak, cough, or sneeze[3](把它想象成一场席卷了城市的大火。每当感染者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他们嘴里都会吐出看不见的灰烬,由此,这场大火便蔓延开来)。“看不见的灰烬”表明:细菌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出现[3],它随着每一次呼吸、甚至是一次小小的咳嗽、喷嚏就在无形中传染开来。这些看不见的灰烬(细菌)似乎人畜无害,但它最后却可以引起火灾并烧伤他人(导致人们感染)。

3隐喻“Welle”和“fire”的对比分析

3.1隐喻“Welle”与“细菌”的相似性和在使用中的不足

“Welle”(波)这个隐喻描述的是一个事件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被传染人数不断攀升的现象。“波浪”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代表着不可阻挡的灾难和不可控制的危险。很多细菌的传播并非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场人为灾难,人们通过佩戴口罩等措施可以有效阻止其传播。因此,借助“Welle”解释细菌的传播和发展并不完全准确。

3.2隐喻“fire”与“细菌”的相似性和贴切性

即使没有语境的存在,森林大火也是适合进行隐喻研究:富有画面感、倍感熟悉、有多个组成部分(消防员、纵火者等)。“fire”这个隐喻主要用于几个用途,如:传达危险和紧急性;区分细菌传播的不同阶段;解释细菌如何传播;证明防护措施的合理性。

(1)“火”与“危险性与紧急性”。森林火灾蔓延速度快,难以控制,可能会演变成超大型火灾:火的这些特征可用来说明细菌传播的危险性、灾情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的紧急性。巴基斯坦部长就将细菌描绘成“spreading like a fire in the jungle”(丛林里的火)。

(2)“火”与“不同阶段”。“fire in retreat but not defeated. We must extinguish every spark, quench every ember.”(已经在撤退但却仍未被扑灭的大火。我們必须消除每一个火苗,熄灭每一片余烬)。“火焰余烬”鲜明地表达了“即使被传染细菌的人数已大大减少,但危险仍旧存在”这个意义。

(3)“火”与“如何传播”。人们把自己的疾病传染给他人时,充当的角色都是“kindling, sparks being thrown off”(火种和火苗),当自身被他人传染疾病时,充当的角色又是“fuel”(燃料)。“火”的隐喻说明了人与人密切接触时可能存在的风险。

(4)“火”与“防护措施”。“Quarantines and social distancing measures keep the fire from hitting all the trees.”(隔离区和保持距离的措施可以防止大火点燃所有树木)。

4结语

本文通过对隐喻本质以及“战争”隐喻的阐述,说明隐喻对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完全镜像般地反映客观世界,其中必然要涉及“跨域认识”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4];接着,本文通过对“fire”和“Welle”这两个隐喻进行比较,说明“火”的隐喻具有更高的贴切度:“火”不仅仅可以描述细菌或疾病传播的过程,也可以说明遏制其传播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芸,胡阳.来自“对立”的认同:战争隐喻中的社会治理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1):96-106.

[2]束定芳.什么是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107.

[3]Elena Semino.'A fire raging':Why fire metaphors truly fan the flames of Covid-19.[EB/OL].(2020-10-10)[2021-06-06].https://www.lancaster.ac.uk/news/a-fire-raging-why-fire-metaphors-truly-fan-the-flames-of-covid-19.

[4]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1.

(责编:李慧娟)

作者简介:牟珊(1995—),女,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