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
2021-11-12曹亚宏
曹亚宏
摘要: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研究。从研究的情况发现,德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品行,还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德育比语文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要,应作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紧紧依托语文课堂平台,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课堂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从整体上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与品德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在一起,并借助课外实践弥补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落实国家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德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良好品德,要通过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培养学生对自己祖国语言的认同感,从而不断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篇目中蕴藏着很多深奥的道理,一篇篇课文就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之道,实现以“德”促“文”,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初中生语文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与习惯等。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塑造。因此,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德育教育,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离开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更不能进行纯理论的说教或灌输,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唯有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并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感染,受到熏陶。
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就会发生变化,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慢慢形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这样的课堂,既是教书育人,又是人才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德”促“文”。
(三)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素养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墨子说:“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時学生的思想和身体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时通过德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教育,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要借助课本所选文章,或通过阅读课外优秀图书,与学生一起认真品读,从细小的情节中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从而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人格健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好少年。
三、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的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它的提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也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抓好课堂这一教学阵地,紧密结合语文课本并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德育教育。
1. 利用导语导入德育教育情境
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新课文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相关的导语,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学习内容。以《台阶》一课的学习为例,结合笔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在进行课前导入时,考虑到班级中学生们的爷爷辈大多为课文中所描述的时代农民,笔者首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爷爷进行了回忆。因为多年的辛苦劳作,爷爷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脸上布满了皱纹。通过爷爷的实际形象让学生们了解到那个时代农民们的艰苦生活,在心里对爷爷产生敬佩,也对那个时代农民们的遭遇感到同情,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除此之外,笔者使用导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其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以及人文性有所感悟,这样就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 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对其中的某些人物印象深刻。正是因为作者的用心塑造,才让这些人物有如此饱满的形象,才能吸引广大读者,在这些人物身上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恨好恶。通过对这些人物进行了解,也能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典型人物之间也有这区别,部分人物可以作为榜样让我们进行学习,部分人物则是告诫我们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剖析并向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德育教育。以鲁迅先生所描写的藤野先生为例,结合当时正处于中日抗战时期的背景,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藤野先生的胸怀广阔,没有掺杂丝毫的民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