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位优势下十堰市高山蔬菜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2021-11-12王巍杨朝辉刘志培黄晓珊胡燕萍吴训山郭元平

长江蔬菜 2021年20期
关键词:十堰市高山蔬菜

王巍 杨朝辉 刘志培 黄晓珊 胡燕萍 吴训山 郭元平

十堰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北系秦岭,南靠神农架,境内汉江和武当山横贯全境。 全市地貌可分为丘陵、低山、中山、高山、河谷平地和山间盆地等。 受高低海拔、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气候复杂多样。 山地小气候的多样性,水质优良、基地土层深厚,再加上政策资金等支持,为发展高山蔬菜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堰市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接地,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直线距离均在500 km 左右, 是供应周边地区夏季喜冷凉蔬菜和秋延迟喜温蔬菜生产的重要战略基地[1]。

1 十堰市高山蔬菜生产现状

2020 年十堰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 6 385 hm2,总产量 24.15 万 t,产值3.44 亿元,产业规模稳定。主要种植品种以辣椒、 豇豆、阳荷(蘘荷)、甜玉米、魔芋等适销对路、效益稳定的“大路菜”“天然反季节菜”为主,多以订单生产形式依托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构建的集散渠道实现就近供应,主供周边地区的“伏缺”和“秋淡”市场[2]。 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本地高山蔬菜品牌,其中,郧西香椿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竹溪县“顺溪”为中国驰名商标。

2 十堰市高山蔬菜的区位优势分析

2.1 自然生态优势

秦岭和巴山山脉南北平行耸立,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十堰市夏少酷暑(山地起伏产生阴坡阳坡),冬少严寒(秦岭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依山傍水,气候湿润, 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800 mm 以上。 6~8月是该地区全年雨水、热能最丰沛的季节,积温较多。 境内高山地区以微酸性的黄壤土为主,适宜发展茄果类、甘蓝类和豆类等高山蔬菜。

2.2 交通区位优势

十堰市位于华中、 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鄂豫陕渝交界区域的几何中心。福银高速、呼北高速、十天高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高速公路100%直通域内各县市,外联内通业已形成。 通过资源要素的差异定位,可接收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及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 在每年6~10 月成为周边都市蔬菜供给的重要菜源之一[3]。

2.3 品牌与质量优势

十堰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对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持要求严格,发展来源可溯、信息可查的合格食用农产品是必由之路。山区“天然冷库”的自然禀赋优势可以低成本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 有利于擦亮“生态牌”,使脆嫩多汁、商品性好的高山蔬菜获得口感好、品质佳的赞誉。 据统计,十堰市高山蔬菜有效使用的绿色食品10个、地理标志1 个,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 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

2.4 政策优势

十堰市高山蔬菜主产区(竹溪县、竹山县、房县)是秦巴山片区深度贫困区,精准扶贫推动了高山蔬菜产业的一次大发展。一是技术服务覆盖面更广。产业扶贫带动“三新”技术下乡,催生新的生产模式,如包联帮扶、双千扶持(千名干部进千企)等。二是基地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市、县级财政在基地标准化提升、产地市场和冷库建设方面每年拿出一定数量资金予以扶持。三是金融活水更多流向扶贫带动企业。 2018 年,该市共有 87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争取项目扶持 830 万元;25 家家庭农场争取项目扶持196 万元,贷款贴息 30 万元,共计 1 056 万元[4]。

3 发展高山蔬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 外调型高山蔬菜产业有助于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外调型高山蔬菜可解决菜农卖菜难、卖给谁的问题。张湾区秦家坪村发挥城郊、高山等区位优势,动员村民种植二高山蔬菜错峰上市供应城区, 实现家家有菜园,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3.2 生态型高山蔬菜产业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

巧借高山做蔬菜 “加法”,结合避暑发展旅游民宿产业,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推动生态宜居新乡村建设。 竹溪县高山蔬菜重点乡镇泉溪镇发展高山蔬菜面积 350 hm2,成功入选“2020 年湖北避暑旅游目的地”。

3.3 组织化的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农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民主管理等方式,深层次地嵌入到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房县野人谷镇西蒿坪村依托高山蔬菜合作社带动村民以土地和务工形式入股, 年底享受分红,成功激发村民关注、参与村集体事务的积极性,2020 年该村被评为“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重点村。

表1 十堰市与长阳县蔬菜产业对比

3.4 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纽带,反计算倒安排,在菜价上扬期,主供“伏缺”“秋淡”市场。该市以辣椒、甘蓝、阳荷、魔芋为代表的高山菜一般每667 m2蔬菜种植收益2 000~3 000 元,价格行情好时可达1 万元以上[5]。

4 与湖北宜昌市长阳县的横向对比分析

长阳县高山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 2 万 hm2, 产值 15 亿元以上,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高山蔬菜第一县”[6]。 十堰市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与长阳相比主要存在以下3点差距。

4.1 生态化栽培管理起步慢

十堰市高山蔬菜 “三增三减”健康栽培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核心设施蔬菜示范基地面积仅14 hm2, 示范区辐射推广面积0.13 万 hm2,占全市高山蔬菜播种面积的20%左右。

4.2 经营主体品牌影响力小

十堰市从事高山蔬菜种植的经营主体仅56 家, 规模种植面积不足0.25 万 hm2,仅有竹溪县国心绿谷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级合作社荣誉,暂无区域性公用品牌。

4.3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

十堰市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多年来一直面临小企业带不动大产业,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的困局, 鲜菜销售渠道少而短,短暂的保鲜时间压缩了品质与利润的空间。

5 推动十堰市高山蔬菜发挥区位优势的建议

5.1 从产品到商品, 走组织化产销之路

①以科技支撑,提高种植水平 十堰市现承建有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综合试验站,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开展科技合作。邀请相关专家来该市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科技支撑,以解决丹江口水源涵养区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水、肥、药、病害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适宜该地区蔬菜生产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如水肥药一体化技术、 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尾菜肥料化综合开发等。

同时,可以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在品种选育方面侧重于筛选抗病、抗逆、耐抽薹、商品性好、耐贮运的优良蔬菜品种,优化周年茬口模式,丰富主产品前后的精细品种搭配,降低连作障碍的为害[7]。 开展多层次、多频次、多样次的“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培训活动, 培养壮大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出效益的蔬菜新型职业农民,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农业专家。

②推广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销衔接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消费市场与产品特色兼具的前提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中,龙头企业和广大种植户是产业的主角,利益联结机制是黏结剂,将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结合。 首先,培育有标准化生产能力、诚信化履约意识的新型职业菜农;其次,规范和加强产地市场和绿色通道建设,强化本地运销流通企业的产销对接能力。 同时,在现有新鲜蔬菜销售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腌制、干制、罐头类食品,增加当地高山特色蔬菜种植与开发处理的新渠道, 让好产品出得了村,进得来城[8]。

5.2 从品质到品牌, 走效益型发展道路

①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建议蔬菜生产主管部门以创建“湖北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强化高山蔬菜各品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宣传和实施, 深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专项执法,持续加强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多层次、 多渠道开展农产品例行和监督抽检、送检,抽检合格率要在99%以上。 大力开展产地和市场检测,搞好源头治理,提高各地各级政府和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体系和责任追溯体系。

②突出优质特色主导品种,夯实高山蔬菜品牌基础 发挥各级政府总体规划和协同布局作用,以高山蔬菜专项资金为撬板,带动社会资本持续进入高山蔬菜行业,重点发展有种植基础的特色主导品种, 形成规模基地,联结成板块,增强市场话语权。从大局出发,整合资源优势,以产业区域为单位进行蔬菜品种的包装设计、形象宣传、资源共享与品牌升级,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让品质插上品牌的翅膀, 以品牌效应促效益,使“大路菜”让位“品牌菜”。

5.3 从生产到生态, 奏响绿色发展华章

经过多年耕作,高山蔬菜基地面临土壤酸化、 有机质流失、尾菜废菜污染等难题, 高强度、多频次的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产量、品质品味、效益不断下滑。 要进一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依托水土保持、“三减三增”等项目对蔬菜基地进行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坚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实施调酸补钙、轮作换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深耕改土培肥和尾菜废菜发酵堆肥等技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做到科学合理用药,对症下药,适时适量用药,积极推行物理和生物防治策略[9],保护高山区域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让蔬菜生产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十堰市高山蔬菜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高山从何而来?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高山台防雷实践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蔬菜也“疯狂”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个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