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育人模式探究
2021-11-12张志刚刘恺
张志刚 刘恺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北京 100096)
1、“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的背景及解读
1.1、三全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
“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存在青少年德育不足问题的现实需求。做为育人工作的主战场(教育机构)之一的高等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要求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三全育人的理念价值及方法论意义,只有育人者在深刻理解并领会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并脚踏实地的将这一育人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1.2、“三全育人”理念的解读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是指从时间上说,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是指从空间上说,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
“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走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批量生产道路。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育才,忽略了学校的育人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高职院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环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让所有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总体特征是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弱、理想信念缺乏、价值观迷茫、综合素质较差。因此,对于这样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更应该认真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充分理解其内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全员育人工作。
2、充分重视并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2.1、正确认识体育育人功能
教育是国家之大计,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育人有很多种方式方法,其中,体育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手段和方法,在国内外不同时期许多伟人都提出了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100年前,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际,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学思想;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认为体育应具有鲜明的政治和德育功能,体育活动是塑造品格、培养道德的最佳方法;斐斯泰戈齐指出学校体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体,还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等;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娱乐、益智、德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其将“德”、“智”、“体”三育兼容并蓄。体育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协作意识、拼搏精神、抗压能力和规则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阵地,健康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载体,学校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的育人功能与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指向了一个共同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2、发挥体育教学过程中隐性教育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部分,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体育教学也是一种隐性教育过程,即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规则意识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这种隐性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语言暗示、形象诱导、人格感召、行为感化等手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觉悟和认识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严谨的教学风格、独特生动的教学方式、优美标准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与奉献等等,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和影响。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个人形象、站姿等一言一行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在严寒酷暑下不叫苦不叫累,精神饱满乐于敬业的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性,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和尊敬,并会自觉自愿的跟随老师学习和实践。
3、学校体育工作育人模式的具体措施
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分为体育课堂教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训练三个部分,三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构成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机整体,在有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效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形成立体化、多层次、范围广的育人局面。
3.1、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全员育人的途径与措施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的主体,尤其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做为组织者和引领者必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坚持言传身教原则;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因为体育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觉悟、德行情操会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点滴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地为学生展示体育道德作风(如公平竞争、团队精神,顽强斗志、规则意识等),给学生树立直接的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总负责人,是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育人风格的领航人塑造者,校长本人的体育意识、对体育育人功能的理解、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刻认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管理层和每个教师对待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态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培养。因此,校长应该带头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与教职工、与学生同场竞技,用自身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这样的体育行为会对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班主任做为学校教学育人工作的最小团体单位管理者,在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全程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除了正常的理论说教、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外,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参与并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活动,与兄弟班级开展体育友谊比赛,增强本班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及尊重比赛对手等优良品德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素养;正确对待比赛输赢,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班主任可以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解决本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例如,课余时间组织本班学生与其他班级打一场篮球赛,可以培养班干部的组织能力,赛前、赛中、赛后的组织学生为班级加油呐喊,为队员送水、递毛巾等服务,同时也培养班级学生的守时观念、遵守比赛规则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尊重比赛对手等体育赛场道德素质;或者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早操校园越野跑活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轻言放弃、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觉悟和认识能力。
3.2、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全程育人的途径与措施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全程育人应该贯穿于从学生走进校园到离开校园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应该渗透入体育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应该融入课余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使得体育育人的过程悄无声息,连绵不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使得寓德于体的氛围在校园中无时不刻,无处不在。
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课堂常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全程育人应当渗透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特点和目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育人过程(见表1),这也是展现体育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的过程。
表1 体育课堂不同教学环节育人方式及目标
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学生课后业余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程育人的主要平台之一。校园课余体育文化活动具有群聚性,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主性强,便于进行群体教育。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建设,无论是在校园体育活动物质建设还是制度建设及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氛围;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不同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和运动项目特点,发挥体育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全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3、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全方位育人的途径与措施
马约翰先生常说:“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的工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真正体现‘体魄与人格并重’的指导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的价值体系中,要坚持‘育人至上’的原则,即培养人是学校体育的最高价值。
(1)强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手段和方法,突出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技术练习,不清楚该练习方式背后的人文精神,只是被动的执行教师的命令,使得高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过于“隐性”,显性教育功能不足。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教授内容有机融入各种教育元素,通过讲授体育技术练习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体育道德来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来培养学生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的意识,建立“知”的基础,在实践中指导“行”和感悟“知”,实现知行合一。
(2)大力推进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建设,有效发挥体育本体功能和育人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包括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即一所大学校园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校治学理念和校风特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追求等。如清华大学的校规中特别说明,不会游泳的学生不能毕业,以及闻名全国的“无体育不清华”的独特校园文化。北京大学提出的“科学与人文相融,育体与育心并重”的体育教育理念。高职院校也应该培养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体育软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独特校园文化的沁润,这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育人的很好补充和强化。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为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目标而培育的一种规范性的制度文化,可以体现出学校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合理的体育制度可以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自主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各种体育项目,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例如,北京大学制定的“积点制”(即通过在体育课、身体素质测试、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设置分值,累计分数完成体育学分)和“五自主教学”模式(即任选时间、任选项目、任选教师、任选学期、任选等级达标)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达标情况及体育文化融入,即体育“硬件”建设和和“软件”融入状况。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效果,体育场地设施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性锻炼的物质基础和诱因。试想置身于标准化、专业化的体育场馆中,学生肯定抑制不住想要运动的冲动,一旦学生想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那么校园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育人氛围的培养也就顺理成章了。
(3)建立多层次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培养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要培育好的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专门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制度,并搭建校园体育文化运行网络,形成多层次的高效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
①推行“强制体育”政策,学校体育活动必须要求全员参与。高职院校应当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教委规定的所有学生要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和政策,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每天课后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政策要求;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形式,强制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即阳光体育一小时)选修一到两项体育项目,必须修够规定的体育学分才准许毕业。通过这种强制性运动干预会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②大力发展校园体育社团建设,开发新兴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成立各类体育社团,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自己喜欢的体育社团,自己进行管理和运行,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的专项技术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锻炼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等。同时,学校也应当脱离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束缚,引入受学生欢迎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较强的新兴项目,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③培育校园经典体育赛事,营造特色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举办全校性的体育赛事,能涉及到全校师生的参与,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教职工比赛,或者师生同场竞技的比赛,通过师生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体育道德风采及拼搏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来影响身边的人,逐步培育成学生和教职工都喜欢参加的,影响力广泛的校园经典体育赛事,进而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经常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来参加学院的体育赛事交流,通过体育比赛这个平台来促进校企文化交流,促进和巩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同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一样,企业体育文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因此,在校企体育比赛交流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和体会企业体育文化,进而了解企业文化,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④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扩大校园体育影响范围。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符合本院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以此来带动校园体育氛围,扩大校园体育影响范围。高水平运动队或高水平体育赛事会增强在校学生的自豪感和对本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去实践,会在校园内创造一种体育竞赛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形成自己的体育信念、态度及体育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