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2021-11-12穆爱军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8期
关键词:植株病虫害玉米

穆爱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新疆 博乐 83340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由传统栽培技术向着更加科学方向迈进。玉米是我国种植总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农作物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玉米高产稳产的实际需求,玉米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改进。通过因地制宜地选择高产的玉米品种,精耕细作,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提升土壤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质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是玉米栽培发展的重点。另外,在推广新技术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改善玉米种植技术,有必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掌握病虫害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病虫害加重流行,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导致各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无法得到优化。

玉米适应力较强,适合在各地区种植。根系较发达,植株高,叶片肥大,如果种植区域有限,需精耕细作,采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与治理,进而提升玉米产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高产、耐密、抗倒、抗逆行强、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运用四比空提质增密播种、化肥减量侧深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实现玉米绿色丰产。

1.1 选地与整地

为了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应考虑玉米的根系、根茎以及生存能力等问题,选取适宜的种植土壤,为玉米提供充足的生长养分。如果种植环境较干旱,可以定期施肥或浇灌,为玉米提供生长养分。在玉米种植前,需精耕土壤,确保土壤湿润;加强温度、光照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玉米生长基础条件建设,选择合理的种植地,以此提升玉米质量及产量。

1.2 选择合适的品种

要想提升玉米的质量与产量,除了确保玉米种植所需的水分及养分以外,还需根据实际种植环境,选取适当的种植品种,从而提升玉米产量。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玉米品种日益增多,不同种类的玉米,耐旱、耐涝性,抗寒、抗病性都是不同的,因此要选取合适的玉米品种。

1.3 播种

玉米在播种及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质和温度等。在播种时,应提高播种量,确保种子发芽率。种植密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土壤状况和播种方式等。玉米品种不同,生长周期也有所不同,种植密度也不一样。由于玉米在生长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缺水,要及时进行适当的浇灌,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此外,还要保证覆土深度的均匀性。

1.4 灌溉、施肥

在选择了玉米种植的外部条件之后,人工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在灌溉和施肥时,也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温度等实施。但施肥是玉米种植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首先,施肥可以给玉米提供足够的养分,促进其快速、健康的生长;其次,有些含有化学物质的化肥可以加强土壤含量,控制病虫危害。然而在使用中,要注意用量,控制好比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肥,以免对玉米植株造成影响。

2.苗后科学管理及收割

2.1 中耕

从出苗到拔节期,玉米需要经过2~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此阶段培养后,深度为5厘米;第二次中耕为3~4叶定苗期间,深度为10厘米;第三次中耕在拔节前进行,深度为12厘米。铺膜播种,确保中耕的科学性、适时性。

2.2 苗前除草

农户每公顷使用浓度50%异丙胺乳油3000~3750ml,配合15%百酮可湿性粉剂150~180克,或每公顷使用90%乙草胺乳油1500~1650毫升,配合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1150~1180克。然后均匀喷洒土壤表面。喷洒量为450~600kg/hm2。

2.3 出苗后除草

农户可选择浓度为55%的硝磺·莠去津悬浮剂,科学、合理的喷洒,1200~1500ml/hm2,或选用浓度为20%的嗪·烟·辛酰腈油悬浮剂,每公顷喷洒1500~1875ml。也可以使用浓度为4%的烟嘧磺隆悬浮剂,1200~1500毫升/公顷,配合浓度为25%的溴苯腈乳油,按照1200~1500ml/hm2使用。等到玉米长到3~5叶时,阔叶杂草2~4叶期,禾本科杂草叶期茎叶3~5片,平均喷施量300~450kg。

2.4 蹲苗

玉米处于苗期时,不建议灌溉,而要选择蹲苗。种植户在蹲苗时应遵循蹲肥不蹲瘦、蹲黑不蹲黄、蹲湿不蹲干的原则。

2.5 追肥

玉米追肥以滴施为主,亩施尿素40~50公斤、二铵20~25公斤、钾肥10~15公斤。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每水滴施尿素5-8公斤/亩,磷肥4~5公斤/亩,钾肥2~3公斤。

2.6 灌水

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需灌溉9~11次,亩灌水量400方左右。第一次灌溉在追肥后3天进行。这一次,要灌足灌透。进而保证后期土壤湿润,水分的充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是玉米肥水需要关键时期,每次滴水量30~35方/亩。

2.7 及时收割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一旦到了籽粒乳熟初期或中期,或者初霜期之前,种植户可以选择使用收割机进行收割,同时进行合理储存。

3.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农田一旦发生病虫害,不仅会影响产量,而且会降低玉米的品质。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测的方针。播种前应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轮作,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

3.1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在应用时会涉及多种人工防治方式或机械设备。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对作物不会产生不良影响,防治效果比较好。缺点是作物病虫害防治时间长。其中黏虫板和黏虫网是我国目前普遍用到的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使用这些病虫害防治设备,不仅经济成本低,农民对这种病虫害防治设备也比较信任,可以用于长久的病虫害防治。另外,也可以采取诱杀方式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治理,如玉米螟,可采取诱杀方式,让这些玉米螟害虫聚集在一起,然后在对其大量捕杀。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止的同时,不能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3.2 化学防治

玉米大斑病会影响玉米苞叶、叶鞘的顺利生长,致使玉米植株产生病斑,影响玉米的授粉及生长。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玉米病毒的影响,玉米植株易感染矮花叶病毒,出现绿条和斑点。此病扩散较快,会造成玉米植株大量死亡,大大降低玉米产量。可采用喷洒化学药物方式,对玉米病虫害加以控制,防止病毒和害虫的进一步传播。通过喷洒相应的杀毒剂和杀虫剂等化学药剂来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方法简单,具有较强的急救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地区和季节的限制。但是,化学防治也有一定的弊端,长时间使用化学农药,会增加病虫害抗药性,降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会污染空气、水资源及土壤,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3.3 生物防治

在玉米种植中,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加强病虫害防治,为玉米提供安全、健康、良好的生生存环境,从而提升玉米质量及产量。采取套种或间种的方法,合理密植,通过生物,降低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也可利用微生物防治、捕食性天敌防治等多种生物防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可提升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并且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但是,生物防治效果较慢,在防治病虫害时,需选取适宜的种植品种,以免所选的品种玉米植株产生竞争关系,二者要互利共生,为玉米植株提供足够的养分及良好的生长环境。

3.4 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3.4.1 玉米螟

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诱杀;大喇叭口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或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氟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防治,兼治蚜虫和叶螨等害虫。

3.4.2 棉铃虫

采取成虫诱杀和幼虫防治相结合,在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诱杀;抓住幼虫孵化盛期,及时开展药剂控制,喷洒苏云金杆菌(Bt)、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棉铃虫NPV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减轻玉米穗期的危害。

3.4.3 玉米叶螨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螺螨酯、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阿维菌素等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中后期对严重发生区域,采用高秆喷雾机或抽雄打药机等机械进行防治。

3.4.4 玉米蚜虫

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同时兼治双斑萤叶甲和三点斑叶蝉。

3.4.5 三点斑叶蝉、双斑萤叶甲

及时清理田边地头杂草,降低虫口基数;选用持效期长、效果好、对天敌安全的药剂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药械方便进地前)喷雾处理,减少害虫基数;中后期对严重发生区域,采用高秆喷雾机械、抽雄打药机、热力烟雾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施药机械,选用噻虫·高氯氟、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氟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玉米扬花期避免用药防治,以免影响授粉。

3.4.6 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

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蚜虫等。或同时选用咯菌·精甲霜种衣剂、戊唑醇、烯唑醇等包衣,预防瘤黑粉病。

4.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玉米栽培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玉米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

猜你喜欢

植株病虫害玉米
收玉米啦!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