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推动路径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21-11-12周珈聿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8期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文明

黎 睿 朱 云 周珈聿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1.前言

2017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举措。由于“三农”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生的根基,所以把如何解决好上述问题就成为我党民生工作的工作重心。次年的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现如今我们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全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以进一步指导“三农”工作,该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整个文件一共5个部分,包括文件总体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逐步增强我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指导和领导。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大踏步进入前进的时期。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完美胜利到乡村振兴逐步推行,如何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顺利施行则是重点关注的问题。现如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中就显得更为明显,同时我国仍处于并且依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也在农村地区显得更为明显,特别是在众多少数民族汇聚的西南农村地区。正因如此,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如何利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就值得进一步研究。

贵州省作为西南相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该省民族成分一共有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羌族等18个民族,其中17个为少数民族。由于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并且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乡村地区,又因为该地区均有非常深厚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找出适合于本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推动途径,为更好地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推动本地州市乃至本省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2.贵州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现状

2.1 贵州省民族人口近况

贵州省坐落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东部紧靠湖南,南部紧靠广西,西部与云南接壤,北部连着四川与重庆,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民族自治州。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省份,该省居住民族达到56个之多,其中的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羌族等18个民族。同时在黔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穿青族等暂未列入我国56个民族范围内的民族,贵州省民族人口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省民族人口情况表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贵州省在人口民族分布上汉族占大部分,但是也有占比约38%左右的少数民族,并且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居住在农村地区。因为精神文明建设主战场也在农村地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贵州省乃至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对该省农村地区顺利推进其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和铺开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贵州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近况

自去年以来,贵州全省全力创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活动,持续深化和创建文明城市等五大创建系列文明活动。在持续深入和改革之中,以创立文明城市为主色调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行提供保障,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党建等全方位推进深化工作。不仅如此,该省以“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为相关工作的工作重点,通过以文明城市为目标对全省城市进行打造来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成果。

不仅如此,贵州省专门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战略思路,以塑形与塑魂并重为工作准绳,继续深化推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乡村文化助推活动,持续推进农村地区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科学文明活动,并且将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工作持续性推进;积极推动省、市(州)和县三级机关创建文明单位全覆盖,各行业各系统广泛开展具有行业文明特色、职业文明特点、岗位文明风采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助推“树家庭美德、扬文明新风”等科学文明的乡村系列活动,在全省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文明和最美家庭等家庭文化创建活动。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全国文明乡村一共有149个,全省文明乡镇247个,全省文明村450个,同时全国文明单位155个,省级文明单位1030个,精神文明先进单位499个;全国文明家庭8户,全省文明家庭127户;全国文明校园21所,全省文明校园115所。

虽然近年来,全省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总土地面积约为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需要更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助推该省和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进行。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通过上文对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以及贵州省现状,目前该省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内容与成就的描述,找出适合于该省依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路径,希望对该省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持续性深化提供一些帮助。

3.1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渗透广度和深度

目前,贵州整个省份有46所大专高校、接近40万人在校学生,近200所中专学校、近60万人在校生,相较于贵州省本科院校的72所,贵州省中高职院校在数量和专业覆盖面上有着较大优势。

近十年以来,我国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讨论与政策方针制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详细阐述,再到国务院颁布实施意见,依次开始逐渐确定以分类考试为主,进行全方位评价和多渠道录取的新入学模式。我国初中应往届毕业生不再只参加普通高中考试这一种入学考试方式,而是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参加分类招生考试还是普通高中考试。目前,在贵州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该省分类招生考试的考生入学资格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中职院校应、往届毕业生需要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文化考试和由学校自行组织、省教育厅统一安排的高职院校自主面试。对于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来说只需参加自主面试,面试通过即可取得入学资格。相较于普通高考,分类招生考试赋予了大专院校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也给予了广大考生更多的入学机会。只有更多的农村地区考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考生进入大学进行就读,才能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该地区考生反哺其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这将有助于改变现如今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只种庄稼的思想,也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文化战略相关项目增添新想法新思路。

在目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考并行的新模式给予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选择进入大学校园就读的机会。但相较于普通高考,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于分类招生考试了解甚少,甚至认为分类招生考试不能取得与普通高中考试入学的考生一样的学历和文凭。对于此情况,贵州省可以依托职业院校众多,辐射较广的优势,大力宣传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政策,以及学生就读期间奖助学金政策,让考生及其家长充分认识到分类招生考试的优点与便利性。这将利于解决大专院校招生优势要弱于其普通高校的状况,也有利于更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年轻一代知识深度和广度,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3.2 持续深化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

贵州省一直以来都是民族众多、农村地域广阔的省份。根据党中央对外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继续深化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新一代精神面貌,倡导健康、文明的新农村生活,以此来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针对于此,首先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进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文明健康的价值观与农村地区如今的农业活动相结合,为持续深化和施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奠定思想基础。

由于培养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精气神的基础工程,因此推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合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人民群体的精神世界中,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仅如此,也应选取符合当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方色彩的方法来培养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在平常生活中,乡村党组织应注重带头模范的宣传,持续对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人培养工程的各项投入,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在广大农民群体之中的新时代农民先进带头人,让新时代的农民群体有榜样、有目标。不仅如此,也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化进行结合,让法治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同时,乡村党组织应持续深化相关宣传教育。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广泛举行相关主题宣讲、定期大合唱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续深化宣扬民族以及时代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大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明。宣扬最广大的农民团体在长期艰苦的磨难中形成的伟大创举、奋斗和团结精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不仅如此,也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乡村内部议事会等当地事项决策机构的引领作用,引导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自我约束、管理和提高,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努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新风。

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特别是注重农村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网络媒体设施和校舍设施建设,在地区中增加社会教育培训设施的建设力度,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群众能够定期接收到不同的社会培训。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供便民、利民的就医条件,加大卫生设施条件和资源建设。

3.3 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役的伟大胜利。虽然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我国取得巨大成就,但产业持续性振兴不能收官。我国的乡村产业有其独有的自身发展规律,应注重长期培育和稳定支持,积极拓展产业联农增收空间,把就业机会更多地留给地区群众,把产业增值更多留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省在各地发展了大批产业扶贫项目,短时期内实现对贫困户的覆盖,极大地促进了脱贫增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这些产业依然要培育壮大,也需要提前谋划应对难题。比如如何加强其抗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等。贵州省可以借鉴本省发展较大较好的扶贫项目,利用发展经验,结合各地区自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势,持续用力推进规划实施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积极探寻发展改革之路、思考发展改革的新思路,以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指导,以把夯实拓宽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影响面作为重要指标,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森林生态养殖业并打造成广大群众的增收致富大产业链,为扩展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下坚固的基础。同时该镇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在当地农村合作社的带领下采取入股形式,只要在基地中工作就有相应报酬,既保证了项目的持续进行也确保广大群众有稳定收入。

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省份,可以以农业为基础,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大力开展特色优质项目,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民族特色体验等具有民族特点的项目,让该地区农民群众在家就能找到工作。这可以使得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反哺至精神文明建设中,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更好的经济基础,从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

4.结论

本文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绳,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选取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贵州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这部分地区民族特色浓郁,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产业扶贫正稳步进行中。虽然如此,但是就目前来看,职业教育还需进一步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仍需持续进行。针对于此,贵州省可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渗透广度和深度,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并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度。

猜你喜欢

贵州省少数民族文明
贵州省种公牛站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