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 MRI、MSCT诊断鉴别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价值
2021-11-12张文迪
王 朋,王 琳,张文迪
(吉林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01)
临床内科诊疗实践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属于神经影像学综合征常见类型,病因复杂,且症状特征表现呈多样化[1]。虽然神经影像学具有典型的影像表现,但部分患者并无典型特征,临床上针对RPLS患者病因类型及异常影像学表现施行准确诊断及对症治疗,有利于恢复其临床症状,同时可使影像学异常表现趋向发病前水平,或者完全恢复[2]。因此,临床内科医师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并做出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80例疑似RPLS患者,观察3.0T MRI、MSCT的诊断鉴别价值,现将研究内容作出如下整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RPLS患者。其中男性共计48例,女性共计32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7.56±2.38)岁。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发病时均伴血压升高症状,抽搐总计18例、头晕头痛总计29例、视觉障碍总计12例,意识障碍总计15例,肢体障碍共计4例,运动障碍共计2例。
1.3 影像学检查
纳选对象在发病后2 d内,自愿接受影像检查,MRI检查采用飞利浦高端PHILIPS Achieva 3.0T TX多源磁共振机,CT检查采取飞利浦高端PHILIPS 256层极速CT。常规MRI成像:扫描序列如下:T1WI(TR、TE参数设定依次为520 ms,15 ms),T2WI(TR、TE参数设定为5000 ms,90 ms),FLAIR(TR为8000 ms,TE设定为90 ms),DWI b=1000 s/mm2;MR静脉成像(MRV成像):2D-TOF序列,TR、TE参数设定为40 ms、10 ms,层厚、矩阵参数为1.5 mm,190×160。MSCT扫描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200 mA,准直为1 mm,重建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有4例患者行MRI增强检查,行MRV静脉、动脉成像患者分别为9例、6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检测方法影像学特征;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数据对比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RPLS以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为病灶主要分布部位。MRI影像学表现:T2WI及FLAIR信号水平均较高;MSCT影像学表现:脑皮质下影密度显示较低,部分患者经检查发现,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呈高水平。MRI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MSCT诊断,其中,两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表1 MRI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不同影像学技术诊断结果对比[%(n/m)]
表2 MS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3 讨论
RPLS疾病好发,发病时有剧烈头痛、癫痫、视觉改变、精神行为异常以及小脑共济失常等临床症状表现[3]。早期及时有效诊断治疗后,疗效及预后效果显著。现阶段医学水平认为RPLS病因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加强临床诊断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以CT诊断比较常见,虽然诊断时可观察到较大范围,但患者诊断结果中的变区与实质区的显像无明显区别。不能作为准确鉴别诊断[4-5]。对此,本研究基于RPL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分析,对3.0T MRI、MSCT检查技术用于RPLS诊断的临床价值及诊断鉴别作用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3.1 RPLS的发病机制
RPLS主要是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妊娠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尿毒症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功能衰竭、先兆子痫及子痫等系列因素引发。目前临床针对RPLS的病理机制无统一定论。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可积极调节肌源性和神经源性,继而可于恒定状态下维持脑灌注,血压骤升患者的调节范围远远高于肌源性调节范围,此时主要表现为神经源性调节,而在枕叶和顶叶白质等后循环系统供血区域,分析交感神经分布范围,交感神经支配不充分,将导致受损风险增加,血压上升较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更高,即患者可因高灌注压对机体血脑屏障造成极大的破坏,血管通透性更强,使得组织间液、大分子及血细胞外液逐渐渗入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或者渗入组织间隙,均可能诱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等不良症状。
3.2 临床特点分析
RPLS患者大多伴有颅高压、癫痫、视觉意识障碍等症状。本研究纳选对象发病时,RPLS影像学特点表现十分突出,病灶以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为病灶主要分布部位,且累积范围广泛。MRI影像学表现:T2WI及FLAIR信号水平均较高;MSCT影像学表现:脑皮质下影密度均较低,部分患者DWI信号呈高水平。
3.3 鉴别诊断
RPLS需与脑炎疾病类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疾病类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类型以及脱髓鞘性疾病类型进行鉴别诊断。孕产妇多并发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及MRV两项检查技术用于鉴别诊断中价值显著。常规MRI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脑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MRV可快速、高效、准确地定位患者血栓的部位,以静脉窦狭窄为主要特点,且呈不规则显示。闭塞或静脉窦内检查显示充盈缺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多集中发于后循环的脑梗死后,此病症需与RPLS间做出有效鉴别,前者以细胞毒性脑水肿症状为主要特点,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水平,ADC图呈低信号水平显示,DWI、ADC图信号与血管源性水肿诊断表现差异较大。一般基于脱髓鞘性疾病、脑炎患者病史概况,并充分结合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行准确鉴别。一般情况下,RPLS经治疗后临床预后良好,影像学改变特征突出,MRI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RPLS的首选方案,尤其是MRI-FLAIR序列特征与患者病史概况、症状表现等情况充分结合,可促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综合性分析DWI、ADC图的影像学表现,可进一步判断患者病情程度,因此,早期的影像学诊断及复查有利于临床医师为RPLS患者提供有效对症治疗,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MRI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MSCT诊断,其中,两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变化特征十分突出,MRI的影像学表现更加显著,可作为RPLS鉴别诊断的首选方式。因此,严格要求临床内科医师对RPLS影像学特征进行充分认识和掌握,早期对患者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干预,可预防RPLS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最终为患者预后改善打下良好基础,使其从根本上获益。
综上,经临床治疗后,RPLS MRI表现更加显著,因此,临床内科医师需对RPLS影像学特征充分了解,并实施早期有效诊疗,对神经损伤后遗症具有积极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