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肝血管瘤与超声、CT影像的临床对比
2021-11-12耿丽亚邰晓芳
耿丽亚,邰晓芳
(新疆老年病医院影像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肝血管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的常见良性肿瘤,包括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分型,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肝血管瘤是一种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的良性肿瘤疾病,患者患病后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腹部包块,在临床诊断中仅凭借问诊触诊等方式很难精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因此在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检查是相对较好的检查方式[1]。肝血管瘤的MRI诊断是影像学检查中比较精准的诊断方式,通过MRI诊断能够利用电磁信号构建患者肝脏内病灶详细情况,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在影像学检查中超声与CT同样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在肝血管瘤临床诊断中MRI、超声、CT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情况属于研究的重点[2],为了具体了解MRI诊断肝血管瘤与超声、CT影像的差异,本文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检查出的肝血管瘤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超声、CT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随访到的病理结果相比较得出诊断准确率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检查出的肝血管瘤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包括男20例,女33例,年龄40~89岁,平均年龄67岁。患者入院时,右上腹饱胀、疼痛不适者21例,上腹包块及肝大者12例,右腰部不适者7例,无明显症状者13例。
纳入标准:患者疑似肝血管瘤,需要进一步诊断确诊;病历资料完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者;适应影像学检查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有影像学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系统疾病者;合并精神障碍、心理障碍者。
1.2 方法
1.2.1 MRI检查 本次MRI检查选用西门子1.5T(Avantc doc57331)磁共振扫描仪,通过腹部线圈进行磁共振信号采集,为患者提供冠状位呼吸门控以及肝脏横断位T1WI、T2WI扫描。信号平均采集4次,扫描参数设置,层距0.5~1 mm,层厚5~10 mm。多回波序列:TE为30 ms、80 ms、120 ms,TR 3000~4000 ms;SE序列,T1WI:TE 20 ms,TR 400~600 ms;T2WI:TE 80 ms,TR 2500~3600 ms,矩阵256×256,视野300~400 mm。对患者横断位以及冠状位进行增强扫描。患者选取仰卧位接受MRI检查,通过MRI检查了解患者病灶部位、形态以及信号变化[3]。
1.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选用飞利浦HD-15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 MHz~4 MHz。患者仰卧位接受检查,使用二维超声对患者肝脏大小、形态、内部特征等进行扫描,而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患者肝脏周围血流情况,分析患者病灶详细状况[4]。
1.2.3 CT检查 CT检查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SOMATOM Definition),参数设置如下,螺距:1.25,管电流:120~150 mAs,层厚:5~10 mm。患者仰卧位接受CT检查,足先进,对患者进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CT扫描对患者肝脏病变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患者肝血管瘤状况。
1.2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情况,将患者MRI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结果与最终随访到的病理结果对比,了解患者肝血管瘤的详细情况,对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情况进行统计[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9.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用率(%)表示。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MRI诊断肝血管瘤准确率为96.30%,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48%,CT诊断准确率为66.67%,MRI诊断与超声、CT影像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MRI、超声、CT诊断与病理结果对比 单位:例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一种临床常见肝脏肿瘤,大多表现为良性,但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威胁,给予患者早期准确的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十分关键。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工作是诊疗的重点,肝血管瘤是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在病情表现上多为肝大、上腹部包块等,但肝血管瘤的临床症状并不十分明显,很多患者患病后并无症状,为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而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肝脏内血管瘤,包括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几种分型,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肝血管瘤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判断,了解患者肝血管瘤的具体种类、患者病灶及周边组织情况等对于后续治疗而言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6]。肝血管瘤是一种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良性肿瘤疾病,临床诊断越准确,提供的手术依据越有效,能够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提升,常规触诊或者问诊等诊断方式与肝血管瘤不完全适应,而应用影像学检查方式能够给予患者更加准确的诊断。在临床常用的诊断方式中,超声、CT、MRI都属于当前常用并且应用效果良好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三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原理有一定区别,对不同类型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也有一定差别。MRI是现阶段公认的能够为多种疾病提供高精度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诊断方式,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价值上要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式,而MRI在肝血管瘤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良好的效果。本次研究表明,MRI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以及CT诊断结果,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MRI诊断肝血管瘤可以对患者病灶进行详细扫描,并且肝血管瘤的MRI检查图像上特征性相对明显,能够进行准确判断。MRI扫描肝血管瘤时,可以对患者病灶部位的大小、边界、形状等进行准确反映。肝血管瘤的MRI图像边界较为清晰,形状多为叶状、卵圆状或者圆形,在进行T1加权像扫描时,可观察病灶信号为均匀的低信号,并且内部有混杂性低信号和更低信号,T2加权像扫描中肿瘤信号会随着TE延长而增高,病灶部位在T2信号上会表现出亮灯征的高信号[7]。MRI在肝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能够通过磁共振扫描的方式精准获取患者肝脏病灶部位的影像学信号,检查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小,能提供更加精准、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并且肝血管瘤的MRI检查中特征性比较明显,能够极大地降低漏诊和误诊概率。超声扫描同样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扫描方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能够反映患者病灶部位的详细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能特别了解患者肝血管瘤的血流状态,从而提供准确的诊断,但在本次研究以及同类型研究中可发现,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相比于MRI诊断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CT诊断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完成的影像学检查,检查中利用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组织越是紧密可以吸收的射线能量越多,而在肝血管瘤疾病诊断中,CT诊断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其检查优势相较超声与MRI而言更差[6-7]。MRI在肝血管瘤临床诊断中,具有比超声诊断与CT诊断更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为肝血管瘤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病情诊断,在患者后续病情评估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有利于帮助患者完成治疗,保障其身体健康。
本次研究比较分析了患者进行MRI、CT、超声诊断的情况,结果显示,MRI诊断肝血管瘤准确率96.23%显著高于超声诊断准确率83.02%及CT诊断准确率6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可知,MRI诊断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诊断结果明显优于超声、CT影像检查,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